加入世贸给中国带来的产物——双赢与接轨

荒木一郎
经济产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今年9月17日,在日内瓦世贸组织(WTO)总部召开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会议上,针对中国入世的条件取得了一致意见。这样,自1986年以来,历经15年之久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终于告一段落,在下个月于杜拜召开的WTO部长会议上,将会获得正式认可,加之此后还要历经中国国内的批准手续,预计明年年初中国将如愿以偿,加入世贸组织。

  而中国走过来的道路绝对不是平坦的。这是因为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不同于以相对主义(即Give and Take,互通有无)为基础的常规贸易自由谈判,它是已加入该组织的成员国一味要求新加入的成员国给予让步的谈判(即所谓的Take and Take,单方面让步)。也就是说,成员国作为代价所提供的,仅仅是“批准申请方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抽象行为,通常不给新成员国提供关税让步和作出服务自由化的承诺等。中国也是接受了已加入该组织的成员国提出的大幅度开放市场的大部分要求后,才终于达到了加入世贸组织的目的。那么,中国如此地让步,为什么还要加入世贸组织呢?毫无疑问,根据正统的经济理论,贸易的自由化,即使是单方面的行为,也必然会使该国家的经济和福利得到增长,因此,把对贸易自由化所作的承诺理解为“让步”是错误的,不应该认为中国为了加入世贸组织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从实际参加谈判人员的感受来看,我认为中国确实是经过了相当艰苦的决策后才作出了贸易自由化的承诺。

  中国国内时常用“双赢”和“接轨”这两个关键词语来形容加入世贸所带来的好处。“双赢”这一说法来自英语的win-win,意思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给中国和其他成员国都带来好处。接轨的原意据说是调整铁轨的间距,使自己与其他轨道相吻合,简单地说,是各种不同的经济制度都统一到国际标准上来。

  双赢作为经济命题之所以是正确的,就是基于上述说法。但是,至少在短期内,加入世贸组织后必然会给低效率的经济部门(谷物农业等)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内陆部分)带来因调整而产生的痛苦。中国国内似乎也已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在谈判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1999年朱鎔基总理访问美国时,中美之间关于市场开放的谈判在即将达成协议之际宣告决裂,但美国政府单方面地在英特网上公布了中国方面让步的内容。据说这在中国国内造成了重大问题,在直至同年秋天再次和美国进行谈判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经贸部的负责人被迫向有关行业和地方政府说明情况。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得到,尽管有双赢这样的口号,但中国国内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调整过程还是抱有很多的不安。

  目前对中国的政策制订者来说,重要的问题与其说是双赢,还不如说是接轨。去年秋天,对中国提供最惠国待遇的法案在美国国会通过后,当时的克林顿总统立即向《纽约时报》投稿,发表了如下看法。

  “中国国内的强硬派反对加入世贸组织,这是因为封闭的中国经济体制加强了他们的政治统治。有改革意向的领导者们则懂得,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开放中国经济,提高竞争力。也就是说,他们认识到,尽管有政治上的风险,但加入世贸组织是解决堆积如山的难题和避免发生内乱和分裂的唯一途径。换言之,和其他国家一样,围绕着应该如何看待全球化的问题,中国国内也存在着争执。我认为,中国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将逐步削弱政府在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朝着以规则和责任为基础的国际体系接轨的方向迈进。”(纽约时报,2000年9月24日,《中国的机会和我们的机会》)

  最初阅读这一报导时,我的印象是:“这虽然是面向美国国民的信息,但可以说美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干涉了中国的内政。” 但我们并没有听到中国政府对这篇投稿提出的抗议。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这篇文章通过美国式的率直表现,言明了中国领导层的内在考虑。

  其实在克林顿总统没有发表这篇文章以前,中国就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正当理由下,力图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涉,引进法治和竞争机制,这对于今后中国政治和经济的营运都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况且加入世贸组织是一种国际承诺,是不能够轻易反悔的,这才是中国领导层内部改革开放派的真正目的所在。

  墨西哥在八十年代后期摒弃了封闭式经济体制和进口替代工业化方针,开始推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并通过1986年加入的关贸协定和1992年的北美贸易自由贸易协定(NAFTA),使其成果受到了国际承诺的保障。世人称赞这一做法让自由化方针在墨西哥国内有效地扎了根。目前中国的情况与此相同,如果改革开放方针变成一种国际承诺,那么就可以发挥“外部压力”的作用,与将来可能出现的抵抗势力相抗衡。

  既然中国实现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宿愿,那么包括日本在内的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支持力争与世界接轨的中国政府。在严格监督中国方面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的同时,还应该毫不吝啬地对制度运营所需要的人才培训和技术方面给予援助。

  关于这一点,笔者不免有些担心。那是因为世贸组织针对中国制定了可以对中国产品发动进口限制措施的规定(包括对于以中国为原产地的一般货物的规定和对于纺织品的特别规定)以及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有关国内价格计算方法的特别规定。就贸易规定而言,几乎所有的世贸组织规定均可看作是国际标准,但现在,世贸组织在这两个领域里允许其他成员国对中国进行区别对待,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产生了铁轨间距不一致的情况。这是由于美国的纺织行业、钢铁行业乃至工会,直至最后阶段都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了安抚他们,而在中美谈判的最终阶段插入了上述规定。这样,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12年至15年这一长时期内, 世贸组织将只针对中国产品实行这些特别规定(更具保护性)。

  在日本,特别是农业部门,似乎对中国采取限制进口特别措施一事具有强烈的期待感,但是如果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后,以我国为首的各国纷纷对中国采取限制进口的特别措施,则可能很快就会使中国民众感到着与自己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期待背道而驰。“是不是不可能获得双赢?为什么只有我们的产品被区别对待?”针对民众的这种疑问,中国政府无法用接轨作为理由来加以解释,这是因为这种做法并不符合国际标准。笔者认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采取限制进口特别措施或进行反倾销调查一事, 各国都应该持特别慎重的态度。

2001年10月11日

2001年10月11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