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社会的惰性和结构改革论的陷阱

安延申
经济产业研究所 顾问研究员

  日前,我得到了一个机会,同2位国会议员、2位从大单位退职以后目前仍活跃在金融领域第一线的专家、2位在IT(信息技术)领域工作的专家和1位在某个强有力的国家经济机关工作的课长级干部一起用餐。尽管都是些从事商务工作的,但哪一位也不属于工薪阶层,可以说都是些一国一城之王侯。这恐怕是这些成员的一大特征吧。要是在平时,肯定会围绕着一些不愿意见诸报端的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次显得比较沉闷,谈论的都是些诸如日本的金融市场能不能维持到结构改革得以充分进展的那一天呀……之类的话题。不过打算在此介绍的也并不是那次讨论的内容。围绕着日本的呆坏帐问题、金融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方面的探讨,在此专栏中先后已有鹤先生、高桥先生以及小林先生等多位研究员从各种视角出发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当然我也就没有必要再斗胆重复类似的意见了。不过以下的两点是令各位成员最为担忧的。其一是不管采用的是哪一种政策,其结果是否都会因为日本现有组织的素质、结构方面的原因而降低改革的速度;其二是在调整措施的实施远比实体经济要早得多的金融·资本市场中出现了大的动荡,从结果来看它们是否已经顶不住了。特别是离开了大单位之后,在商务第一线自我承担风险的这些人们认为,现有企业、现有组织并“没有做好接受改革的准备”。他们的这种强烈的恐惧心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研究所的所长青木昌彦先生在全国发行的某报纸晚刊的连载专栏上发表了主旨为如下内容的看法。他说:“制度并不以制度本身而单独存在,但使之成为可能、或者说使其进入社会的惰性(惯性)倒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的确,自从我离开了国家机关这一大单位到小单位工作后,对此确实有颇多深刻的体会。在与我密切相关的IT领域里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在美国IT革命是由风险企业拉动的,但是在日本,只有大企业在IT方面开始有了转变,这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尽管这一看法没有任何以理论作为支持的根据,但是仍有很多人对此表示首肯。我常常在想,在日本虽然改革的声浪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但是人们对于现有的社会结构、现存的权威不是仍然深信不疑吗?这里举一个在能力转变方面比起其他任何领域来都更为激烈的IT领域的例子。下面的图表中列出的是一些20年前被称为是美国各个领域中的“代表性”企业和一些现在的代表性企业。可以看出,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企业如今已经销声匿迹,对比之下倒是有许多新兴的企业群体粉墨登场。(蓝色的文字是左侧栏目中没有的企业)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IBM、HP、DEC
克莱(CLAY)、斯佩利(SPERRY)
阿姆达尔
IBM、HP
德尔(DELL)、康派克、路径(GATEWAY)
微软公司、神谕(ORACLE)、
圣微软系统
通信机械西部电业(WESTERN· ELECTRIC)、摩托罗拉希斯科系统、诺特尔
通信与网络服务
其他
AT&TMCI-Worldcom,搜索(QUEST)、
AOL、YAHOO
半导体TI、好儿童(FAIRCHILD) 、
摩托罗拉、英特尔
英特尔、
AMD、索莱珂特隆

  那么,如果制作一个相同的表格来介绍一下日本的情况又将会如何呢?我想大家一定会在所有项目的左右两栏里发现几乎完全相同的企业名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在日本,当讨论改革问题时总可以听到这样一些议论,诸如“如果不更好地听取来自于民间企业的意见的话就会……”呀、“政府不懂经济”呀、“决定经济政策用不着官僚,光由民间人士自己定就行了”等等。实际上真的应该如此行事吗?不久前,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举办的一个讨论会上,我参加了有关日本经济问题的讨论,听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它认为“日本不正是因为过分地听取了来自民间企业的呼声,才反而耽误了实施应变措施的吗”。姑且假设美国在20年以前制订有关IT产业政策时也听取了来自民间企业的意见。当时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是上面图表里左侧栏内的企业。为什么右侧栏内企业群体的大部分都还没有诞生呢?这是因为即使它们当时已经诞生了,最多也只不过就是个站不住走不稳的婴儿。可是,左侧栏内企业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提出什么有关支持右侧栏内的企业实现大量重大技术突破所需的政策性提案。这是因为从结果来看,这么做将会缩减他们自己的繁荣程度。

  尽管美国是如此,但在日本却截然不同,无论是政府召开的哪一种审议会、或战略会议,到会的大多数都是些“成功者”、或者是“站在保守立场上的人”。如今仍然是这些人在讨论结构改革的问题。说老实话,听取这些人的意见来制定政策性方案这件事本身,我觉得除了只是能炫耀其权威的名气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意义。不仅如此,如真的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的话,别说没有什么好处,说不定甚至还会有害呢。期待现有的常设机构来制定具有权威性的政策,这种看法只有在如下的这种情况下才有意义。这就是在经济高度增长那样的时期,认为基本相同的成功原则将要延续到未来的情况之下。但是,在当今这样飞速变化着的时代里,现有的权威必定会走向“保守”,并落于变化之后。我斗胆说一句大不敬的话,那些听取了现有的大银行、证券公司的意见后制订的日本金融政策;那些咨询了大型通信公司的高见后制订的日本通信政策;以及征求了尽情享用着守法市场的能源企业、公益企业的意见后制订的能源政策等等,它们中间没有哪一个能赶得上环境变化的步伐的,完全处在追赶时代的境地。这些现状不都已经雄辩地说明问题了吗?

  正如这一事例所表明的那样,我认为在日本现有的体制中,对于权威的信任程度远远地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其结构上的惰性非常强。可是,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运作太快,它等不及实体经济的变化。可以说这正是本文开头处提到的聚会时令大家十分忧郁的原因所在,也是日本所面对着的一个最大的课题。

2001年9月25日

2001年9月25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