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帐的处理·向拖延诀别

鹤光太郎
经济产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对于自我标榜为“无禁区结构改革”的小泉内阁来说,正如字里行间所表述的那样,解决呆坏帐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在不久前紧急经济对策中制订的,将呆坏帐从资产负债表中摘除(2-3年以内直接偿还)的决定倘若能够切实地得以实施,这对于银行,特别是对于主要银行来说,毫无疑问是朝着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这一系列政策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能否正确了解过去将近10年的时间里,在拖延解决呆坏帐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方法方面的问题,以及能否正确了解它们对这种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倘若不这样看问题的话,不可否认呆坏帐会有卷土重来的危险性。

  用来说明90年代日本银行的贷款行为的重要关键词是“软性预算限制”。这是一个原本用来表示在以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错误地向那些效率低下的国营企业投入资金这一现象的词汇。后虽改变为市场经济,但是它仍然作为一种在银行·企业关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受到瞩目。它的基本的发展过程是,由于银行已经对那些计划失策的企业进行了融资(以及负担监控费用),此时与其说是由于停止融资而遭受损失,倒不如再进一步追加融资或许还能得到一点微利。出于这种考虑,于是认为即便是在此之前的融资整体上已经出现了赤字,但是仍有再进一步融资的必要。哪怕因此而挽回的损失很小也是有利的。这就是说,“软性预算限制”的做法是在给“追加贷款”提供理论方面的根据。

  日本的情况是,在泡沫经济时期急剧增加的不动产相关融资到了泡沫破碎之后便出现严重的恶化,尽管如此整个90年代投入不动产业的融资余额仍在不断增加。在与不动产业相关的呆坏帐方面存在着这么一种看法,它认为如果将来地价上扬,担保价值就会跟随其上扬,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当前不必推行立刻回收担保等“直接偿还”(最终处理)的方法,而是应该采用预留那些回收无望贷款的抵押金,即“间接偿还”(财会处理)的方法,根据地价的变动情况设想处理方案,这才是合理的选择。这种想法愈发加快了“追加贷款”的发展步伐。在公开呆坏帐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他们不仅乐观地等待着地价上升,同时还认为将来即使是债务超额也仍能得到资金注入。在这种想法的支持下,危机四伏的银行仍继续“追加贷款”,进行着的恐怕是一场前途未卜的“面向复苏的赌博”吧。然而,与人们的期待相反的是地价却持续下跌。对于每一家银行来说,事先认为选择拖延(“间接偿还”)的做法是合理的,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却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呆坏帐的繁衍。

  如果站在这一看法的立场上来观察的话就会明白,以单纯的经济危机论的观点、或者是疑心生暗鬼的心态,使用因经济方面的交易彻底停滞而造成的“混乱”这种措辞来说明呆坏帐问题释放出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作为因果关系,由于对效率欠佳的不动产(以及建设·流通)等相关企业投入了“追加贷款”,从而使得本来应该流入资金的企业(制造业)却得不到新的融资。从这一层面来看,认为“软性预算限制”与“经济危机”并存才是恰如其分的。例如,发生在97年末的经济危机由于接受了强化公开呆坏帐信息的做法,以及尽早引进修正措施的策略,从而使得“追加贷款”难以推行。本来这理应成为一个逐步朝着正常化转移的过程,可是却又一次犯了一个等于延长“软性预算限制”寿命的愚蠢错误,这就是在政策上进一步扩充了面向中小企业的债务保证制度。这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另外,就拖延这一做法本身而言,最近在经济学方面深受瞩目的“评价”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银行“直接偿还”(放弃债权·变卖等)呆坏帐,就会导致最终承认贷款判断失误、乃至经营者失策。因此,他们的“评价”也会由此而受到损害。另外,从顾忌对于经营者的“评价”这一角度来考虑的话,在个别银行里,公有资金的注入之所以进展不顺,其中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既然采用关闭债务超额银行的措施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处理好呆坏帐问题,那么由于这些原因,银行的监督当局最终将进一步明确其监督责任。再则,呆坏帐问题也会因不同的银行而产生不同的处理·对应政策。明确了这方面的问题后,市场将会预估银行资产负债的受伤害状况(信号效果),因此当出现过于强烈的反应时,很有可能会联系到系统的风险责任。不可否认,即便是在这样的时期,人们的担忧仍造就了某种渐进的、护卫船队方式的呆坏帐处理措施。

  由此可见,解决呆坏帐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切断“软性预算限制”的相关制约,最终确定借方、贷方和监督当局的责任。为了做到这一点,不能采取以往的那种依靠银行自主性判断和决策来解决呆坏帐的处理办法,而是应该依靠公开的确切信息,对不同银行出现的不同借贷呆坏帐进行分类,同时把抵押率统一调整到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水平,并要求采取强制性手段来解决他们的呆坏帐,这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呆坏帐以外,作为一个当前迫切要求的结构改革的视角而必须引起重视的是“打破以往的羁绊”。在政府、官员、财务等所有方面建立起来的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关系,以及支撑着它们的关系特殊的投资(“羁绊”)网络妨碍了熊比特式的“创造性破坏”。今后,如果呆坏帐的最终处理得以正式认可的话,或许会出现一种因为修正“追加贷款”而产生的金融危机,说得更极端一点就是一种与“混乱”类似的状态。但是归根结底,由于劳动力转移顺畅化等资源再分配工作的顺利推行,一定能够克服结构改革带来的痛楚,从而促进经济的“新的结合”。

2001年6月5日

2001年6月5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