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ETI经济政策观点

寄语国立大学改制问题—真正的问题在哪儿?

山口一男
客座研究员

  2015年6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全国的国立大学下发了"师范院系及人文社会科学系·研究生院应予取消,或向社会需求高的领域转变"的通知,对此,以日本学术会议为首的众多学识渊博之士表示反对是当然的,日本学术会议的批评从原则上来说是正当的。但另一方面,笔者并不认为日本的国立大学应继续保持原状,以下阐述其理由。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社会科学的合作

  日本学术会议阐述了反对文部科学省通知的几个主要理由,其中第1个理由是,"在今天,为了回答社会对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要求,有必要让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进行合作,形成综合性的知识",因此只对人文·社会科学提出取消或改变的要求令人质疑。说得完全正确,笔者对理由本身不持异议。但实际上,迄今为止有多少国立大学真正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呢?举一个例子。笔者作为社会学家于198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研究生院任副教授,在医学系和公共卫生研究生院,特别是社会疫病学领域,有很多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在医学系还有以医疗制度史为专业的历史学教授。在笔者记忆中还有医疗伦理专业的教授。也就是说在美国,医疗·健康科学与人文学·社会科学的合作,以医疗·健康科学相关的各系内部教授阵容的专业多样化的形式,在1980年代就已经存在。

  但是在日本的国立大学医学·健康科学院系,人文学·社会科学领域出身的教师至今还是极少数。即便成立了社会医疗保健学这样的学术领域,那里的专家学者也基本上都属于社会科学院系。战后政治学家丸山真男曾经指出,日本的学问不是西方那样根部连接、枝叶分开的竹刷子形式,而是分散的捕章鱼陶罐形式。这种特征至今仍然根深蒂固。虽然跨学科性的领域确实有所增加,但那也只是新设立了例如"社会信息系"这样的一个新陶罐,而不是像上述哥伦比亚大学那样,在同一系里存在多种领域的专家学者。笔者在日本的大学时主修数学,在美国的研究生院时,专业是社会学。一般美国的研究生院允许许多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入学,但在日本的研究生院,这样的例子还很少。通过教育过程,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社会科学的领域在日本还非常困难。这点在跨学科合作的理想与现实中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在根本上不能改变残留至今的学问上的陶罐化现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作就是画饼充饥。

培养全球化人才

  日本学术会议提出的第2点是关于"培养全球化人才"的问题,全球化人才"不仅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还必须是学习人类各种各样的文化历史、尊重宗教·民族差异等文化多样性、广范地与世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并能做出贡献的人才。"这作为原则论,我完全没有异议。问题在于实际上日本的大学是否培养出了这样的人才。表1显示了包含日本在内亚洲的5个国家在本国国内的大学生数、包括以学习英语为目的去美国大学留学的学生总数、去美国研究生院留学的学生数、以及后2种学生数与本国大学生数的比例。

表1:亚洲各国去美国留学的倾向比较
①国内的大学生数②去美国的留学生数比率②/①③去美国研究生院
的留学生数
比率③/①
日本3,836,00021,2900.00564,6500.0012
中国31,047,000156,5580.005076,8300.0025
韩国3,270,00073,3510.022422,4860.0069
印度20,740,000103,8950.005063,6240.0031
台湾1,259,00024,8180.019713,2690.0105
注:大学生数,台湾为2012年的数字,其他4国为2010年的数字。未满1000人的尾数4舍5入。去美国的留学生数为2010-2011年的平均。

  首先来看一下②对①的比率,与大学生绝对数非常大的中国和印度相比,日本的比率稍大但没有什么差距。从结果来看,去美国的留学生总数,日本远远少于中国和印度。虽然由于人口不同而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但另一方面,把日本与大学生人数少的韩国和台湾相比,在比例上台湾是日本的3倍以上,韩国是4倍以上,而且两国的留学生绝对数也比日本多。这种倾向在培养专家学者的研究生院尤为显著,从研究生院人数③与①的比率来看,与日本相比,中国和印度的比率是日本的2倍多,韩国则为5倍多,台湾为8倍多。绝对数也相差很多。虽然在日本国内也可以培养全球化人才,但留学的效果远超国内。这是因为全球化人才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还需要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这可以通过在海外与其他国家及民族相互交往共同学习的经历获得。但是日本的培养程度远远低于上述其他亚洲国家。

  日本出国留学率低的原因,一般被认为是日本年轻人的"内向取向"。但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有些片面。在美国能感觉到从日本来的留学生和从韩国来的留学生在思维上有很大的不同。笔者在任教的美国某著名大学遇见的研究生院的韩国留学生们,都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博士学位或MBA,就可以比在韩国一流大学毕业的相同学位的学生有更多的进入大学和大企业的就业机会。

  与此相比,研究生院的日本留学生,企业公派的人除外,大家都认为来美国的结果,回日本就业的机会会减少。而且韩国和台湾的大学的社会科学院系的教师,越是一流的大学,如果没有英美大学的博士学位,被录用的机会就越小。结果是,学问本身走向全球化,形成了以国际标准来思考社会科学的学者领导国内学会的局面。可是在日本的社会科学界,除了经济学是唯一例外,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后竞聘国内大学教师录用时反而不利,这一结果剥夺了学生出国留学的欲望,并且阻碍了日本社会科学的国际化。教师补缺虽然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但实际上以日本国内的学派标准及国内推荐的方式聘用的教师占多数。特别是在国立大学,比无法摆脱陈旧雇用习惯的日本企业还要守旧。

  企业虽然也在嘴上说重视英语,欢迎像秋田国际教养大学那样在国内使用英语上课的大学毕业生,但大多数企业并不欢迎美国大学的毕业生。理由是他们不光在英语环境里,而且在多种文化环境里接受教育,与日本企业文化格格不入。笔者曾经听商业领袖讲过,理想的外国人是像相扑运动员白鹏那样,既能融入日本的文化和习惯又能发挥能力的人。不管是大学还是企业,依然追求集体同质性。但这与真正的全球化正好相反。再重复强调一遍,不仅具有多种语言能力,而且能在多种文化环境中发挥实力的人才是真正的全球化人才。但在日本的国立大学,在培养本校教师这一环,至今还没实现培养这类人才的环境。冒着风险在国外取得学位的学生,学习并部分吸收异质文化的结果,反而失去了社会性的机会,日本的大学和企业的这种追求集体同质性的倾向,剥夺了年轻人飞向世界的梦想与勇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与上述亚洲各国之间的信息差距。在美国许多著名私立大学,不论国籍,研究生院博士课程的学生都可以免除学费,并且学校还支付生活费,目的是不因学生的经济状况影响学校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学生。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系的博士课程研究生,原则上都免除学费,并且连续5年每年还可以领取250-300万日元左右的生活费。当然入学竞争很激烈,但一旦考取之后,个人的经济负担几乎为零。其他著名私立大学的博士课程也存在类似情况。日本之外的上述亚洲国家的博士课程留学生大多都知道这些信息才来报名。但日本的大学似乎没有掌握这些重要的情况,只知道美国私立大学本科生和经营学研究生的留学费用非常昂贵等信息。这种信息差距也是日本出国读研究生的留学率低的原因之一,应进行改善。

实用教育还是博雅教育?

  笔者也坚决反对文部科学省提出的取消或改变人文学、社会科学系的问题,我认为应在保留学术领域多样化的基础上考虑跨学科的合作和全球化。还反对只重视眼前的对特定职业有用的实用教育,那应该是在专业研究生院及专业学校学习的东西。我们确实需要培养技能(capability)的具有普遍性的实用教育,比如外语、计算机科学入门、应用统计入门等。在美国也有很多大学把这些作为各学科通用的必修课。但是,大学首先应培养年轻人能更自由地学习、更深刻地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说给予学生现代社会应有的博雅教育。所谓"思考能力",大致分为3种。1)假设一定的规律和机制,运用演绎法从理论上对问题做出回答的能力、2)通过观察和分析,运用归纳法发现规则,并能正确理解和解释的能力、3)对于人类创造的表象(语言、概念、艺术等)所表现的综合性信息,能从各方面理解并表现人性和文化的能力。在这里,笔者把各学术领域排列如下:

数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艺术

  可以看出,越往左就越培养1)的能力,越往右就越培养3)的能力,2)在中间的3个领域中进行培养。也就是说,废除人文学·社会科学就是不要3)的能力,即理解人性和文化的能力、亦或是不要2)的观察·分析力,即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也就是把取消这些能力作为国立大学的方针。这只能培养出理论虽然头头是道但只能依靠自己有限的经验来理解人类和社会的人。这种偏颇的人不要说全球化,即便在国内也只能理解和认同与自己非常相似的人。但是,那才是自己本身并没有意识到的不自由。因为把自己关在窄小的外壳里了。人类包括肉体不可能逃出自己的外壳,但可以扩大外壳。通过学习,可以看清以往视而不见的东西,比如理解了外语、数学公式及社会·经济专业词汇,以前没有意义的事物都具有了意义。而且这些事物可以与众多不同的他人共享,自己与他人联接的世界就会扩大。这才是获得了自由,博雅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另一方面,只对不具普遍性的特定职业有用的知识教育,是把人培养成人才的工具。那虽不是无意义的教育,但大学是扩展人的空间和潜力的场所,而不是把人改造成在近未来可以用智能机器代替的场所。

2015年10月14日

2015年10月14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