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特别采访:中日之间缺乏什么?

  中日两国是一个奇特的组合,经贸方面的往来始终如强劲的马达,积极地带动着两国关系的发展,但感情的磕磕绊绊却从未间断,不愉快时有发生。这一冷一热的交替存在,使得中日关系无法简单地用"友好"来形容。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我们不禁思考中日之间究竟缺乏什么?怎样做才能使中日关系日趋健康?为此,编辑部采访了RIETI高级研究员津上俊哉先生。

  津上俊哉作为日本驻华使馆经济参赞曾在北京生活了4年,能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2001年末,他作为经济产业省东北亚室室长,奔走于中日之间,促成了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顺利解决;同时成功地筹办了"日中经济讨论会",邀请中国民营企业家来日,为企业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目前正在积极筹备11月份将于大阪召开的第二届会议。

  谈到中日关系,津上高级研究员坦言:"中日建交已经30周年,本应有种成就感,但实际情况却让人无法满意",他认为中日之间最缺乏的就是深层次的交流,"友好"在某种程度上趋于形式化,双方都比较矜持。"我并不是说双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最终打起架来就好。但双方应该努力让对方明白自己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只有肯于进行这种深层次的交流,中日之间才能逐渐相互理解起来"。同时,津上高级研究员认为,在品评对方时,双方都有把自己的想象强加在对方头上的倾向,比如日本人常用"中华思想"来谈论中国,什么是"中华思想"?给人的印象是以自我为中心、狂傲自大,也许六、七十年代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有这种倾向,但现在的中国更希望融入世界中,与之和平相处。日本这种用一成不变的固有观念谈论中国的方法,会一叶障目,不利于了解发展中的中国。与此同出一辙的,就是中国人常说日本的"军国主义"。战后日本人耻于谈论"爱国",受此影响,日本年轻人缺乏起码的爱国心,更不用说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情结了。另外,日本是一个民主国家,右翼有言论自由,如果中国总把一小部分"右翼"言行解释为全体日本人的行为,将会伤害希望中日友好的大多数人,使之逐渐疏远中国。所以,双方都应该以事论事,究其原因,不要想当然。

  在与中国人接触的过程中,津上俊哉还发现多数中国人对日本的理解只限于电影、教科书,所以有一定的偏差。津上高级研究员建议日本政府放宽人员往来,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接触真实的日本。"现在,非法滞在、外国人犯罪等问题非常严重,所以签证审批必须严格,但同时应该简化那些有信誉的公司的工作人员、机关干部以及已到国外旅行过数次的富裕阶层的签证手续,可以先从他们做起,然后逐渐扩大范围,哪怕多一位也好,应该让更多的想来日本看看的中国人顺利来日。"目前日本正在尝试给商务人员发放多次往返签证,参加去年和今年"日中经济讨论会"的150多位企业家均拿到了这种签证。

  谈到今后的中日关系,津上俊哉指出两国的竞争关系是勿容质疑的,但希望中日成为好对手,相互激励,不拖后腿,在"竞争"和"协调"中共同发展。另外,身为两个亚洲大国,应该担负起大国的责任来。现在"亚洲一体化"是热点话题,中日应该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实际上经济的一些层面上已经呈现出一体化趋势。但日本的农业、中国的汽车业等如果通向一体化的话,都将历经巨大的痛苦,况且政治上双方还缺乏信赖感,所以决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问题的关键已经明了,中日双方能否下决心一起努力到底,将决定一体化构想是成功还是失败。

(采访、撰稿: 李琳)
2002年9月24日

2002年9月24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