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 JavaScript on.

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人民币升值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打印版

  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反映了人民币正面临升值的压力。缓慢的“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大有好处,还能够回应国际社会的要求,然而要实现人民币升值,需要克服国内外很多政治上的障碍。

  中国加入WTO以后,由于来自海外的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加之民营企业获得了参与国际贸易的权利,出口增多,因此,中国在资本收支和经常收支项目上双双出现大幅度顺差。受此影响,截止到2002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比上一年增加了742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总额达到2864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其规模大致相当于中国一年的进口总额,处于很高的水平。

  中国官方声称采用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民币对美元依然保持稳定,事实上采取的是与钉住美元制。正如现在的情况,当人民币汇率被设定在偏低的水平上时,美元的供给超过其需求,当局入市吸纳多余的美元,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假如中国采取浮动汇率制,当局不对市场进行任何干预,那么在外汇储备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汇率早就应该上升了。

  当前,如果强行将人民币汇率锁定在偏低的水平上,对外收支的不平衡和外汇储备就会进一步扩大,从而给中国经济带来各种各样的弊端。首先,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将使控制货币供给变得十分困难,加大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成分。而且,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对象国,贸易不平衡的加剧很可能导致双边贸易摩擦。况且,中国的大部分外汇储备最终投向了美国国债,而其收益率远远低于对国内的投资,由此可见,国民的储蓄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要改变这种局面,提高人民币汇率必不可少。

  除了调整汇率之外,外汇制度本身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首先,在日元与美元汇率剧烈波动、很多亚洲货币已经转变为管理浮动制的背景下,人民币在钉住美元的条件下维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会导致它对其他贸易对象国货币的剧烈变动,从而成为中国的贸易和整体经济的不稳定因素。而且,在资本流动日趋频繁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调控将日益困难,而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必须放弃现行的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

  摆脱钉住美元制,最好选择这样的时机:对外收支等经济基本条件良好、汇率面临若干升值压力。这些前提条件已经逐渐具备。此时,不宜采取大幅度升值的做法,比较现实的做法是逐步扩大变动幅度,允许每年有数个百分点的升值。在今年三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产生中国新一届政府的领导班子,在此之前新的政策提案很难被采纳。因此,对于人民币升值和向新型汇率制度转变等敏感问题,政府当局仍保持谨慎姿态。

  与此同时,日本等主要工业国家以消除世界性的通货紧缩和改变对华贸易不平衡状况为理由,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其中日本财务官黑田东彦与副财务官河合正弘联名于去年12月2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题为《实施世界性通货再膨胀政策正当其时》的论文最有代表性。的确,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有充分的升值空间。然而,对中国新的领导层来说,他们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以任何屈于外国压力的形式提高人民币汇率。在这意义上,最近各国金融当局人士相继提出的人民币升值论,不但不会起任何加速人民币升值的作用,反而会推迟其实现。他们期待人民币与广场协议后的日元一样大幅度升值,其实现的可能性就更渺茫了。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不仅对中国自身而言是有利的,而且也能以此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尽管如此,由于相关国家之间尚未建立起信赖关系,人民币升值问题已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贸易规模看,中国的经济实力已与英国并驾齐驱,就像当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所反映的那样,在讨论主要工业国家的产业调整、通货紧缩和贸易不平衡等问题的时候,已经无法忽视中国的存在。因此,迄今为止将中国拒之门外来协调国际经济政策的做法已经渐渐行不通了,今后应该通过邀请中国加入西方七国集团等途径,建立起一套能够提高相互信赖关系的体制。

2003年2月7日
>> 日本语原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