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3日号的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的《周刊经济》杂志中刊登了经济产业研究所所长吉富胜先生的,题为“2006年日本经济,能够真的复苏么”的文章。
2005年日本经济中的3个谜团:
在这篇文章中,吉富胜所长看门见山的先向我们提出了2005年日本经济中的3个谜团。第一,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迎来了经济复苏。第二,石油价格的急剧上升,本应导致景气的恶化,但实际上不仅经济持续好转,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也稳定上升。第三,石油价格急剧上升的情况下通货紧缩却依然持续。综合而言,2005年的日本经济,可以说是出现了通货紧缩,石油价格上升,经济景气三者共存的谜团。
有关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日本经济实现复苏这一点,在2005年2月14日,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的《周刊经济》杂志中刊登的,吉富胜所长的另一篇题为“依靠‘通货紧缩下实现景气复苏’的企业的力量实现景气从不稳定中脱离”一文中也有所叙述。主要是依靠企业实现高利润率的基础上,一方面促进设备投资,一方面形成稳定上升的股票市场,带来形成消费的资产效果。从而使日本经济从通货紧缩以及使景气从不稳定中脱离出来。
经济好转为何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到来
对于背负着贷款的企业来说,通货紧缩实质上起着提高实质利率的作用。即使在名目利率为零的日本,通货紧缩(物价下降)的部分与同等比率的实质利率产生同等的效果。也就是说,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受物价下落的影响,企业利润将会减少,导致生产、设备投资的相应减少。
这样的通货紧缩持续下去的话,将会通过实质利率导致经济景气的恶化。因此,为了经济景气的恢复,就必须首先阻止通货紧缩。出于这样的考虑,日本银行与2001年4月开始进行量的缓和。量的缓和是指中央银行(日本银行)提高各从业银行的流动准备金,也就是扩大超额准备金的部分。在2004年年初,超额准备金膨胀到了26万日亿元的水准。
然而,这样的量的缓和并不能达到阻止通货紧缩的目的。其原因在于,如果如果通过量的缓和,能够成功地增加从业银行的投资,以及增加货币供给量(M2+CD)的话,应该是能够促进景气复苏的。但是,在日本,银行投资持续减少,货币供给量的增幅也只停留在每年1.5%前后。
那么,量的缓和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应该说是在银行系统的稳定上起了作用。从业银行在日本银行存储多达近30万亿日元的超额准备金的理由,就是因为在不良债券的重压下,银行系统的不安定,在短期资金无法周转的时候,随时都可以从日本银行周转需要的资金而准备的。所以,随着不良债券处理的进展,对从业银行来说,这样多的超额准备金也失去了其必要性。
然而从实际的景气循环分析上来看,日本经济从2004年开始进入景气好转,也就是说,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复苏。那么,前面所说的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无法实现经济复苏的理论究竟错在哪里呢?
经济复苏的机制
问题出在了实质利率并不高这一点上,通货紧缩最严重的时期,物价下降率为1%左右,所以,在零利率体制下,实质利率最大也不过1%,一般为0.5%左右。而长期(10年)国债的名目利息为1~1.5%,所以实质利率为1.5~2%。这种程度的话,在企业利率恢复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随着工资的通货紧缩以及企业州指标的改善,企业的利润率得到了恢复。此外,泡沫经济时期过剩债务的偿还,债务/股份比率的下降以及正常化等等诸多原因,造成了日本经济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的复苏。
除此之外,吉富胜所长还分析了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的效果,指出,第一,与以往不同,这次的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在需要方面。第二,OECD全体国家单位GDP的石油消耗量在1971-2002年之间减少了近一半。第三,石油价格的实质价格自身也较低。因此,本次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的效果将会比较小。
文章的最后,还对在维持零利率的环境下如何进行财政在建的课题进行了探讨。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篇文章,对日本经济,特别是泡沫经济以后,在长期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好转得到一个概念性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