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亚的FTA竞争中不要落后——日本复苏的三个必要条件

津上俊哉
RIETI高级研究员

FTA已经呈现出连锁反应状态

  到底是暂时的萎靡不振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在东亚,已经兴起了一股自由贸易协定(FTA)热潮。创造出这一良好的机会的其实是日本。在1999年,日本就与韩国开始了关于FTA的共同研究,同时,由于新加坡在看到日韩的谈判后做出了迅速的反应,日本与新加坡关于FTA的谈判也取得了迅速的进展(于去年一月缔结了FTA),正是这些活动引发了东亚的FTA热潮。

  “对新加坡与日本的FTA持批判态度的马来西亚现在也在推进与日本的谈判,菲律宾大概也会紧随其后。中国在看到日本和新加坡的动作后也提出了与东盟(ASEAN)缔结FTA的方案。看到了中国与ASEAN的共同努力取得进展,这次又是日本提出了包括ASEAN整体在内的经济合作(CEP)方案。此外,韩国对此虽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现在也正与新加坡就两国间的FTA进行谈判”。

  以上是今年三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问日本时在经济产业研究所发表的纪念演讲中的一段话(刊登在http://www.rieti.go.jp/cn/events/03032801/speech_01_cn.html上)。吴总理在讲演中谈到了东亚自由贸易协定(EAFTA)的梦想。他希望这一连锁反应能在东亚兴起。说到这里,一直端庄严肃的吴总理竟破颜一笑。

  如今,日本已经不仅仅同东盟10国进行经济上的合作,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也在进行关于FTA的协商,印度尼西亚的梅加瓦蒂总统也表明了与日本进行FTA协商的意愿。日韩的FTA也已经开始进行讨论。尽管不是在东亚,日本与墨西哥关于FTA谈判也取得进展,更带上了很强的现实色彩。

  相比之下,中国担心在东亚被排挤在外,开始向着与ASEAN10国缔结FTA的方向迈进。中国以对ASEAN占优势的农产品采取较大让步(“早期收获”。预先实施某些特定项目的贸易自由化)为武器,终于于去年11月签署了基本协议书,准备在今年内完成降低关税计划的谈判。

如果中国和东盟先行一步的话

  总是在大国之间采取平衡战略的ASEAN,将日本放在一边开始与中国进行FTA谈判。这样一来、在东亚,日本的存在感和主导地位大大下降。这一次是日本抱着很强的危机感,慌忙紧随在中国之后开始与ASEAN展开协商。

  ASEAN与中国开始FTA谈判,激励了总是以农业为理由而裹足不前的日本。这是东盟平衡战略的一种“灵活性的”派生类型。

  如果中国和ASEAN间互相撤消关税的潮流将日本远远落在后面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首先,不论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上与ASEAN的企业竞争,还是在ASEAN市场上与中国企业竞争,都会带上关税的负担,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算什么大不了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将对东亚与日本的分工体制,特别是日本企业的全球生产体制产生影响。

  日本企业在中国和ASEAN中都设有生产基地,进行最终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而在日本国内进行附加值高的零件和原材料生产。然而,如果中国与ASEAN取消关税的行动将日本排除在外,则不管是电子和电力产业还是汽车产业,日属企业在ASEAN(中国)组装工厂组装加工所需的零件和原材料,相比之下与其从日本的工厂运来还不如从中国(ASEAN)的工厂运来更为便宜。这不仅仅限于中国及ASEAN的内  需市场,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日本面向世界的生产体制,坦率地说就是会使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很显然,日本不能落在中国后面,与ASEAN推进FTA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与中国缔结FTA不可或缺

  关于日本与中国间的FTA,我们政府的方针是“由于中国刚刚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目前首先是监督中国有没有切实履行入世时的承诺。”当然,作为政府的方针这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目前进行监督,那么以后该怎么办”这样一个类似“智力测验”的问题被搁置起来。

  从理论上讲,如果中日通过FTA相互废除了贸易壁垒,那么对于产业保护壁垒相对较低的日本而言,很明显具有更大的好处。然而,许多支持日本与ASEAN缔结FTA的人对与中国缔结FTA都会持犹疑的态度。正如中国经济威胁论的流行显示的那样,日本人并不觉得能在与中国的经济一体化中得到好处。

  而且,两国都有不具竞争力的产业。对于日本来说是农业,而对中国来说汽车工业就是一例。不仅对方十分强大,对这些产业进行改革所带来的痛苦和政治上的风险也十分巨大。再加上双方难以去除的相互在政治上的不信任,使两国缔结FTA变得难上加难。中日缔结FTA的那一天似乎并不会简单地到来。

  然而,有三个问题必须考虑清楚。

  第一,中国和ASEAN的FTA加速日本产业的空洞化,如果中日不同时缔结FTA的话这种状况就得不到改善。在中国的工厂中组装的零件和原材料因为中国和ASEAN的FTA不用支付关税从而向ASEAN的工厂转移的趋势将不会因日本与ASEAN缔结FTA而被扭转。东亚已进入了FTA的时代,发牢骚也没有用,只有积极推进FTA才是日本摆脱经济衰退的唯一道路。

无法发挥优势的日本

  第二,由于中日两国间是否缔结FTA呈现不透明的状态,东亚围绕FTA展开竞争的现状有可能转化成排他性的主导权之争,从而有可能给周边地区带来不安。

  最近经济越来越依赖中国的韩国,围绕着日韩FTA在现实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不仅仅在对来自日本的竞争持警惕态度的一部分产业界中,在整个韩国,因为顾忌中国,认为在先与日本缔结FTA时应该慎重考虑的论调越来越有市场。

  中国自身在与日本缔结FTA上也持一种摇摆不定的态度。去年11月在柬埔寨召开的中日韩首脑会议上,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鎔基提出共同研究中日韩的FTA。从给人以不着边际的印象的“东盟+3”迈出了具体的一步,这一重要发言暗示着中国已经对探讨与日本缔结FTA的问题有所准备。

  然而,对于朱总理的发言,小泉纯一郎首相则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中长期的探讨,我会关注研究的进展”表现了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中国则认为自己的建议遭到拒绝了。

  正因为中国近年来经济上的成功十分显著,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威胁论十分敏感。有人怀疑日本的FTA政策是排除中国的一种迹象,持“对抗”态度。即使日本国内有这样的意见,这未必是一种误解。

  如果中日两国在东亚进行排他性竞争,其它亚洲国家则会左右为难。这种竞争还会给东亚经济一体化向前发展的趋势带来危险。在数年之内实现日中FTA的希望尽管十分渺茫,但为了消除周边国家的忧虑,两国政府还是应该向世人表明“经过长期努力,日中FTA最终也将实现”的共同心愿。

  反过来说,如果日中有缔结FTA的决心,日本也可以提议召开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ASEAN+3+2”会议。因为微妙的两岸关系而使台湾被排除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范围之外,这对于整个地区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

  第三,也是最大的问题,即便不缔结FTA,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日本与中国事实上的经济一体化一直都在向前发展着。中日经济一体化不可能给日本带来不利。事实上,日本在算计利弊时,因为(1)即便有好处也不在乎(2)虽有好处但不想去拿(3)虽然想得到好处但由于日本一方的原因不能去拿——这三个“不”,最后总是弊大于利。如果中日间的经济一体化无法停止,日本只有努力抓住这种趋势带来的好处,才能摆脱弊大于利的局面。

  不管是FTA也好,还是事实上的一体化也好,努力从经济一体化中得利是各国的责任。为此我想提出三个必要的改革措施。

  第一是农业和农业政策的改革。虽说缔结FTA以两国为限,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关税减免是非常必要的。农林水产省虽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顽固了,但比如说与农产品出口大国泰国缔结的FTA还是超出了暂时性措施的范围。

  对条件好的农地应该通过自由化来提高竞争力,而对于地势较差的山地则应通过农业多元化,强化直接所得保障等方式,如果不尽快朝着能够经受得住自由化的农业和农政考验的方向努力,就会贻误国家的百年大计。

  第二是努力纠正高成本的结构。这不仅对于日本企业的生存,对于吸引外资来说也是绝对必要的。最近有人提出了“取消全国的高速路费”的建议(山崎养世《日本列岛提速论》),如果能够实现,不仅能给经济带来活力,甚至还能改变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第三是日本人对“亚洲、亚洲人”看法及意识的改革。在一百余年的历史中,因为无法摆脱看不起其它亚洲国家的习惯,今天的日本不知在多少方面蒙受了损失。让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是吸收来自亚洲的国外直接投资。大多数日本人的意识里仍认为“外资=欧美企业”,但台湾企业业已购买并参与到新日铁的半导体产业,日本IBM及富士通的TFT(薄膜半导体)液晶产业的经营中来,最近还有参股住友金属和歌山钢厂的计划。

  通过收购企业而进行的对日投资今后对中国企业也应敞开大门。目前,已经出现了将要申请破产保护的东京中小印刷机厂被上海的国有企业收购后开始复苏的例子。

  大企业通过“选择和集中”决定处理掉的企业部门,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等前途暗淡的日本企业,从亚洲企业的角度看,有很多是既有技术又有产品销路的有价值的企业。虽然日本人可能对在亚洲人经理手下干活有一股抵触情绪,但现在已经是为了复苏日本企业而借鉴亚洲其他国家经营资源和活力的时代了。

  第二个例子是外国游客。日本2002年的旅行收支(国际收支的一部分)已经有近三兆日元的赤字。政府最近开始提出要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000万人,其目标客源就是亚洲的富人阶层。台湾游客喜欢北海道、喜欢温泉旅馆是出了名的。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参加高尔夫、滑雪的人口以及喜欢海外旅行的人口急剧增加。吸引这些富裕游客对今后振兴地方经济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必须将“批准入境”式的入境管理(签证)行政转化为既强化对非法入境的取缔,又热情欢迎富裕游客的两手都抓的行政方式。

  上述问题对以往的日本来说是问题的死角。为了日本的经济复苏,我们必须思考迄今为止什么还没有做,什么被忽略了。首先应该从修正对中国(亚洲)观上着手,因为这有利于日本吸取他人之长。

2003年7月8日《世界周报》(时事通讯社)

2003年9月30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