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国际收支不平衡 日本的资本输入也将扩大

竹森俊平
RIETI教职研究员

  与资本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定式”相反,东亚等储蓄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正在扩大。发达国家的家庭储蓄率的低下助长了这种倾向,日本五年后也有可能成为资本输入国。

两种现在不成立的“定式”

  与贸易一起成为全球化原动力的是金融市场的国际性发展。一般来说发达的金融市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经济的发展。一种是使资本能够从收益率低的国家流向收益率高的国家,另一种是能够使资本从拥有剩余资金的主体流向资金不足的主体。

  第一种,国际资本的流动。由于在资本累积方面处于落后位置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率高于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自由化,产生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的这样一种“定式”。实际上,无论是19世纪的英国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它们作为领袖国家的同时也都是资本输出国。第二种,剩余资金的流动。20世纪以后,发达国家推进了“所有与经营”的分离,家庭储蓄使企业投资成为可能,从而确立了另一种“定式”。

  令人吃惊的是,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这两种“定式”都变得不再成立了。第一种“定式”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产生了逆转,现在出现了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输入资本的现象(表)。该表显示,出现这种逆转的主要原因在于曾经输入资本的东亚在金融危机后开始输出资本,这也是金融危机的产物。

(表)世界经常项目收支趋势:出处IMF等

  也就是说,在东亚,对于因为活跃的投资所诱发的美元短期债务膨胀,由于美元准备不充分,经历了带有挤兑风潮特性的金融危机,以此为戒,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政府开始增加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企业的投资也变得更为慎重,从而使储蓄超过投资,经常项目收支转为赢余。

世界性的储蓄过剩

  今年4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前理事伯南克指出,现在全球性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东亚的异常变化所引发的“世界性储蓄过剩倾向”。之所以这样考虑是由于,如果说最大的资本输入国美国的资金需求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那么反映过剩的资金需求的实际利息就应该上升,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利息是下降的。

  那么在发达国家中,为什么只有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显得非常突出呢?这是由于,美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来应对景气减弱的势头。所谓“储蓄”是指收入中不支出的部分,如果不通过“投资”来弥补支出的话,与收入相对,支出的疲软就会导致不景气。因此所谓“世界性储蓄过剩倾向”与实际利息的下降同样,往往会带来经济不景气的危险,所以美国的政策具有防世界性经济不景气于未然的意义。

  然而,不仅美国,最近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金融宽松政策还带有诱发经济泡沫的副作用。也就是说,利息的下调刺激了住宅投资,引起带有强烈泡沫色彩的住宅价格高涨,并通过使人感觉良好的家庭消费扩大,从而产生了刺激经济景气的效果。在住宅价格上涨的发达国家存在经常项目收支恶化的倾向,这与至今住宅价格仍在下降的日本及德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好转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次,在使家庭储蓄能够投资企业的第二个“定式”方面,发达国家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一方面家庭储蓄率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企业的过剩储蓄(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却在增大。特别是美国的家庭储蓄率几乎跌到了零,这与经济景气刺激政策所导致的消费扩大互为表里。另一方面,企业的过剩储蓄现象最为显著的是日本。企业整体上来说,根据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状况的1998年之后的倾向,将“普通企业(非金融法人)”和“金融机构”分开来的话,则“普通企业”的数字与景气的连动性很强。

  出现这种情况,恐怕是由于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优先还债而抑制了投资。在泡沫高峰时期的1990年日本有53万亿日元的过剩投资,1997年也有11万亿日元的过剩投资,而1998年就转为20万亿日元的过剩储蓄,2003年也还有10万亿日元的过剩储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为了填补不良债权这一漏洞,自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1992年以来一直处于过剩储蓄状态。其高峰是2000年的18万亿日元,到2003年则下降到15万亿日元。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由于金融失败,也是日本经济暗淡的一年。这样,东亚转变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转变为过剩储蓄这两种现象其实都是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减量经营”的反映。也就是说,现在国际收支模式的“异常性”的一部分是短期因素导致的。然而,在此之上还有两个长期的因素也不容忽视。第一是中国因素。中国近年来虽大幅度增加投资,但是储蓄率依然上升,这就助长了世界性“储蓄过剩倾向”。第二则是在发达国家中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家庭储蓄率下降。

日本收支动向,企业储蓄的关键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日本,1947年-1949年出生于的团块世代,将会在2007年-2009年退休。由于退休人员靠以往的储蓄来生活,今后家庭储蓄率将会急速下降。今年的《经济财政白皮书》,预测2010年的家庭储蓄率将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占可支配收入的3%)。然而,由于现在日本的公债余额是GDP的170%,如果以利息2%计算,国家每年要支付相当于GDP3.4%的利息,仅此项就超过了将来的家庭储蓄。那么结果五年后的日本是否必须借助外资来消化国债呢?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企业的储蓄,“普通企业”在经济景气时虽会过剩投资,但五年后如果不这样日本经济就会跌入谷底。“金融机构”大概也会在那个时候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减少过剩储蓄。如果当今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日本转为资本输入国,则世界性的实际利率就会急速上升,投资就会减少,日本企业或许还会增加过剩储蓄,但却不能不担心仅仅五年以后将出现为消化国债赤字而必须借助外资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从全世界来看将会出现主要国家的经济依靠从东亚及产油国引进资本的异常状况。

  要是日本成为拥有巨额财政赤字的资本输入国,小泉政府的想法大概是必须对国内金融市场进行干预。在众议院选举中成为焦点的邮政民营化也是其中的一环。通过制定12年后实现完全民营化的法律虽然不能立即改善日本经济,但由于作为世界最大的金融机构的邮政储蓄的资金运用的透明度与日本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息息相关,出售邮政事业获得的收益则有助于将来国家借款的返还,邮政改革对市场有很大的宣传效果。

  在宣传中,众议院选举中作针对龟井静香的“刺客”而将堀江文贵安排在广岛选区,明显也是为了向市场传达“正式承认”敌意收购的信息。通过这次选举,小泉受到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亲市场”的称赞,日本的股价上升正如政府所料。但是,如果在拥有巨额国债余额的同时,考虑到今后储蓄率急速下降的日本的前景,这些当然还仅仅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05年10月18日《日本经济新闻》

2005年11月17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