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的幻想

荒田祯之
研究员

  “宏观经济学大致分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两种......”

  许多为大学本科生编写的教科书中都这样写着。当转为财政金融政策的话题时,占据大多数篇幅的是凯恩斯经济学。然而当学生以为这就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进一步读研究生时,恐怕就会感到异常困惑,因为在许多研究生院首先学习的内容并不是凯恩斯经济学的延伸,而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种情况反映了宏观经济学在1970年代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关键词就是“构建微观基础”。

  举例来说,显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具有逆相关性的“菲利普斯曲线”,这里我们假设验证了宏观数据,观察了菲利普斯曲线(参见图P1)。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政策当局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曲线上的某一点。

  这是因为,即使政策当局为了降低失业率而毅然决定实施提高通胀率的政策也没有用,如果企业和家庭可以从这一政策变化完全预测将来的通胀率,那么只要按照通胀率改变价格,对企业和家庭来说就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失业率也不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通胀率上升(参见下图P2)。

图:提高通胀率的政策使菲律普斯曲线发生变化,失业率却没有变
图:提高通胀率的政策使菲律普斯曲线发生变化,失业率却没有变
(资料来源)笔者制作

  这意味着,由于企业和家庭形成的预期,政策变化使菲利普斯曲线本身、即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只看宏观变量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需要返回到企业和家庭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动、特别是合理的个人最佳行动层面,构建模型,以模型为平台讨论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构建微观基础”。

卢卡斯的胜利宣言

  从1970年代以后,这种构建微观基础的观点超出了央行的政策讨论范围,席卷了宏观经济学的全部领域。继而以前一直占据经济学主流的凯恩斯经济学被认为没有构建微观基础,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并被打入冷宫。

  例如卢卡斯1987年的讲义记录明确地表示了这一观点,他指出:“近年来最令人深感兴趣的宏观经济学的进展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这样的宏观问题被纳入了微观经济理论的一般框架中,如果这个进展再进一步,宏观一词本身恐怕就会消失”。对于凯恩斯经济学,卢卡斯展开了更彻底地批判,认为“在出现了有悖理论、难以理解的现象时,凯恩斯理论便失去了操守,让人以为它是在为其他完全不同的经济理论作证”。

  从这种观点来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不存在隔离,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DSGE)也承袭了这一观点,在把个人的最佳行动作为出发点进行探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因此占据论文核心的部分是如何分析家庭和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最佳行动,研究生院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也把焦点放在这里。

  这种趋势一直发展到卢卡斯在2003年作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进行演讲时,对宏观经济学发出了“胜利宣言”。在演讲的开始,卢卡斯就明确宣称:“无论从什么实际目的来看,防止经济萧条这一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课题已经解决了”。然而5年后,1930年代经济大恐慌以来的金融危机——雷曼危机突袭了全世界。

  下面我们就从被认为由阿罗和德布罗(Arow-Debreu)完成的一般均衡理论来开始考察吧。

  “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如果合理、利己的个人依照价格在市场进行交易,就可以自然达到全社会高效的均衡状态,而一般均衡理论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对许多经济学家来说,它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一般均衡理论所说的均衡是指“市场参与者按照市场价格,对于购买或出售什么商品采取最佳行动,并且从整体来看,处于既没有发生过剩需求也没有发生过剩供给的状态,以及这种状态下的价格”。

  这种均衡被认为即使从经济学角度看,也可以在自然的假定下得到证明。但是对一般均衡理论的讨论并没有在这里结束。虽说处于均衡状态,但这种均衡是始终如一(唯一性),还是在失去均衡时能够返回均衡状态(稳定性)?从根本上说,在分析均衡时如果不追问这个问题,分析就没有意义。然而遗憾的是,桑南夏恩等人的一系列研究对这个问题得出了否定的结论。

  也就是说,如果假设微观经济的主体全都相同(同质性),那么无论是唯一性还是稳定性都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在经济主体都不相同(异质性)这一更现实的假设下,唯一性和稳定性都没有任何保证。比如说,从个人的合理性角度不仅看不见那只“看不见的手”,而且根本就不存在。

  在这里应注意的是,实际上我们讨论的不是经济主体有没有合理性,而是即便假设他们具有合理性,在宏观层面也几乎得不出什么结论。前述阿罗在1986年的论文中有如下简洁的表述:

  “在统计上,合理的行动这一假设一般来说不具有任何意义。”

  如果坦然地接受这个结论,就意味着这几十年来,宏观经济学用个人的合理性构建微观基础,并以此作为分析正当性的根据,似乎从根本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至少说明在当初埋葬凯恩斯经济学时,以有无构建微观基础来决定正确与否的做法有些过份。

宏观经济的新展望

  实际上,有人尝试了离开DSGE或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经济现象。例如在一般均衡理论的价格体系中,无论物品还是劳动者的工资都是完全相同的,对此有的研究把重点放在法律、制度、习惯等因素上。还有的研究关注经济主体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尤其关注价格体系以外的部分,从“群体现象”的角度尝试理解经济周期和金融市场的恐慌。

  当然,虽然这些研究方法现在仍然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但不得不说至今还处于挣扎阶段。而且这个问题并非能用一个原理统一理解一切,所以它看上去并不完善、有时也许有些土气。但是我认为,正是这种土气的挣扎开拓了宏观经济学的新展望之路。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原载于《周刊经济学家》2016年5月31日号(每日新闻社)

2016年6月29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