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ETI政策研讨会

探索女性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会议概要

  • 页码 1
  • 2
  • 3

实施概要报告

  2004年11月9日,经济产业研究所召开了题为《探索女性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的政策研讨会。以下为该会上提出的主要论点和讨论内容概要。

研讨会内容概要

  各部分中各位报告者的报告内容、评论员的发言及提问与回答的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1)开幕辞与会议介绍

  研讨会的开幕辞,由RIETI所长吉富胜先生对本次研讨会的讨论背景及视点进行了介绍。随后,由RIETI研究主任、教职研究员、京都大学教授橘木俊诏先生对女性工作的现状以及女性走上工作岗位没能取得进展的原因作了如下的简要说明。

  女性上岗未能取得进展的证据,有劳动力参与率低,特别是管理职位中女性比例低等。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工作岗位中女性的待遇与男性有差别,从而损害了女性的工作热情。关于待遇方面的男女差别,在工资及升职方面的差距有如实的反映。

  这种男女间待遇差别的直接原因是职务种类的差别,即"男性中蓝领固然不少,但专职人员及管理阶层等高级白领也相当多",与此相对,"女性中高级白领较少而从事事务工作或营销工作的较多。"进一步分析其背景,可以看出在大学中男女专业领域的不同,以及自幼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意识也在产生影响。

  此外,女性中途退出劳动力市场,隔一段时间后以打零工的方式重新进入的情况很多,这也是导致男女间待遇差别的原因之一。经调查得知,女性中途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理由,大多是由于养育子女负担较重的缘故。而女性承担养育子女及家务劳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性别角色分工意识造成的

  因此,为探讨女性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就必须对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体制,及涵盖生命周期的女性自身与家庭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第一部分"养育子女与女性就业"

  正如研究主任橘木先生所说:女性的就业没有进展,且即使就业了也会中途退出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养育子女。首先,在第一阶段,主要对养育子女与女性就业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1.白波濑女士的报告及相关讨论

  筑波大学研究生院系统信息工学研究科副教授白波濑佐和子女士作了题为"关于母亲就业定位的国际比较研究-以构筑便于男女共同劳动的社会为目标-"的报告,对此,御茶水女子大学研究生院人间文化研究科副教授永濑伸子女士及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教授落合惠美子女士进行了评论。

      1)白波濑佐和子副教授的报告

      为了从母亲就业的国际比较来明确日本的定位,对美国、英国、瑞典、德国(前西德)、意大利及日本进行了国际比较。

      参考女性的劳动力比例、出生率的变化、结婚率、离婚率、非婚生子女的比例等宏观指标,可以看到在各国中日本女性具有下属一些特征:各年龄段劳动力比例呈M形曲线、合计特殊出生率一贯呈现降低倾向,结婚与生育的联系紧密,非婚生育比例较低等。

      另外,利用与家庭、性别角色分工相关的国际比较微观数据,即1994年的国际社会调查数据(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以下称"ISSP数据"),对各国的母亲就业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根据这一数据,对拥有学龄前儿童的母亲调查其所希望的就业方式,问及究竟"无业"、"钟点工"、"全职"哪一个更合适时,日本和西德的母亲认为"无业"最理想的比率特别高,而所有国家的母亲对选择"全职"的比率都很低。也就是说,即使是在母亲就业比例较高的国家,对于边养育孩子边工作也并非是毫无抵触情绪的。希望育儿与工作能并行不悖的复杂心态,对于各国女性都是共通的。但是,日本与其他国家相比,拥有学龄前儿童的母亲不愿工作的倾向更为严重。其背景是,日本社会具有对于专职主妇持肯定态度的意识特别强烈,而且性别角色分工意识也很强。

      基于性别角色分工意识的性别意识,除学历、工作经历之外,女性本人的母亲是否参加过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今后女性充分发挥作用的理想状态,男性对于家庭责任的参与、以及作为家庭一员的作用的扩大也是很重要的。

      2)永濑伸子副教授的评论

      福利国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由型(如美国、英国)、北欧型(如瑞典)、保守型(如意大利、德国)。比较来看,在美国和英国,保育服务在市场即可买到,而在北欧,女性参加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反而不工作损失会更大;另一方面,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正式劳动者享受丰厚保障的同时,保育服务却不够充分,这一社会特征影响着女性劳动与性别意识。白波濑女士的报告对此已有充分的表述。

      作为今后变革的关键,能否提示出富有魅力的家庭及工作模式是很重要的。可以预见,今后专职主妇的持续存在会日益困难,所以日本有必要考虑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福利国家。

      3)落合惠美子教授的评论

      在过去十年中日本女性参与工作的状况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在欧洲,男性的失业问题促进了社会的重组,虽伴着一时的阵痛,也已逐渐稳定下来;而与此相比,在日本,对于女性就业来说也是"失去的十年"。另外,关于国际比较,在此,对本人所参与的与亚洲各国比较研究的结果进行介绍。在新加坡,与幼儿期相比,正在就学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得女性的就业率更为低下。在白波濑女士的报告中提到,养育幼儿的母亲对于就业的复杂心态在各个国家都是共通的,这一点可谓意味深长。但是,从国际范围来看,与养育幼儿相比,教育竞争高度激化的倾向更为明显,面向高水平教育的措施产生了新的趋势。而且,母亲就业的意识复杂的话,那么母亲应该选择怎样的就业形态呢?此外,如白波濑女士在报告中所提到的,日本性别角色分工很强的规范意识是在战后形成的,它并不等同于日本的传统,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在"失去的十年"之间,日本的公司和结婚等制度的变化非常小。有没有变化、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必要分析,与此同时,这些问题也和女性问题、生育率降低问题、老年人看护等问题紧密相关,从政策方面综合地探讨这些问题是重要的。

      4)白波濑副教授的回答

      对于落合教授的意见,我认为,女性的就业形态,通过改变每个人的意识就能实现女性与男性以同样形式工作这种社会,是不会到来的。关于日本社会规范意识之强,我想说,难道变化速度之快不正是日本的特点之一吗。

  2.松田先生的报告及相关讨论

  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生涯设计研究本部副主任研究员松田茂树先生以白波濑副教授的建议中所提到的男性参与家务及育儿的问题为中心,作了题为"男性参与家务和养育子女及促进女性就业"的报告。对此,永濑伸子副教授和落合惠美子教授进行了评论。

      1)松田茂树先生的报告

      为构筑能使女性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男性的生活方式必须发生改变。以这一问题意识为基础,针对日本,设定以下两个课题并分别进行了探讨。第一,男性参与家务及养育子女活动的增加是否有利于促进女性就业?第二,如何促进男性参与家务及养育子女?

      关于第一个男性参与家务与女性就业之间关系的问题,对于男性的家务及养育子女的时间与女性就业率间的关系,根据宏观数据进行了国际比较,其结果表明: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男性参与家务及养育子女的时间极少,并且,男性参与家务及养育子女的时间与30-35岁女性的就业率成正比关系。另外,根据我国的面板数据((财团法人)家庭经济研究所"与消费生活相关的面板调查")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如果丈夫分担家务及养育子女工作的比例增高,那么妻子在产后继续就业的机率就高,可以说,丈夫对家务及养育子女的分担促进了女性就业。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促进男性参与家务及养育子女的方法,使用个别数据(日本家庭社会学会全国家庭调查研究会"关于家庭的全国调查")对丈夫参与家务及养育子女的规定因素进行了分析。由此可以看出,丈夫时间上充裕即缩短工作时间非常重要,但是没有发现与本人的性别角色分工意识(性别意识)有必然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促使男性参与家务及养育子女对于促进女性就业是很重要的,为此,增加男性能够参与家务及养育子女的时间,即缩短其工作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对性别意识的启蒙教育活动效果不明,同时,由于这是将社会结构问题向个人问题转化,因而也是不妥当的。

      2)永濑伸子副教授的评论

      男性参与家务及养育子女来支持女性继续就业,并且为此而缩短男性的工作时间,这种靠全社会共同推动而不仅仅依靠个人的做法很重要。对于这一结论我是非常赞成的。但是关于启蒙活动,如果不仅仅从丈夫本人出发,而把工作岗位中其他因素一并考虑也是很重要的。

      3)落合惠美子教授的评论

      关于男性参与家务及养育子女促进女性就业的观点,作为家务及养育子女的承担者,是否可以考虑在丈夫和妻子以外建立支援网络?另外,我对性别意识并不是男性参与家务及养育子女的规定要素这一结果深感兴趣,希望能与白波濑女士报告中所论述的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性(学历越高,对性别角色分工就越持否定态度)进行比较探讨。

      4)会场上的发言

      在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中企业上层的意识很重要,因此对他们的启发也很重要。

      5)松田茂树先生的回答

      关于启蒙教育活动的必要性,整体来讲当然也是有必要的,但是男性不太参与家务及养育子女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工作时间过长的问题。尤其是在养育子女期,与规范意识相比,更应对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予以关注。关于支援家务及养育子女的网络,在日本,对亲属间网络无法寄予更高期待;并且,由于日本保姆数量很少,因此,作为保育院之外的选项,丈夫的参与仍然是很重要的。

  (3)第二部分"女性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与教育应有的状态"

  正如在第一部分中所阐明的那样,在女性的就业问题中,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为使母亲就业而该如何考虑孩子教育的问题,及如何在幼儿期到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对女性本身进行教育的问题。第二部分就对母亲来说,子女教育问题及对女性本身的教育这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1.本田的报告及相关讨论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信息学科副教授本田由纪女士作了题为"子女风险——阻碍女性的有效使用与少子化对策并存的要素"的报告。在第一部分的讨论中,显示了孩子的教育是限制母亲就业的重要因素。本田副教授的报告针对与这一问题,就孩子的教育问题给母亲就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对此,同志社大学文系的尾岛史章教授与文部科学省生涯学习政策局男女共同参与学习科的清水明课长进行了评论。

      1)本田由纪副教授的报告

      现代社会中,孩子要想在将来获得较高地位,仅仅靠学业及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肉眼无法看到软性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创造性、自觉性、积极性等扎根于人的内心深处的灵活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

      如果将以往的通过反复学习及扎实努力掌握的能力称为"近代型能力",那么像这种肉眼看不到的灵活的能力则可称为"后近代型能力"。以"近代型能力"为选拔与竞争的主要指标的社会被称为"实力主义社会",而在现代社会的选拔与竞争中,后近代型能力更为重要,因而可称为"超实力主义社会"。在近代型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母亲的作用尤为重要。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超实力主义化,孩子的教育成果极大地受到家庭状况的影响,孩子的目标实现中母亲作用的增大才是妨碍女性活跃的重大因素,它更进一步加深了少子化。

      基于这种认识,运用教育意识变数的数据(大阪商业大学比较地域研究所、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日本版General Social Surveys 2002年》)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孩子地位成就的风险意识虽然不成为女性对结婚产生顾虑的主要原因,但却是促使女性对生育产生顾虑的主要原因,并且也是对就业有顾虑的主要原因。

      为消除孩子地位成就的风险意识对女性就业的阻碍,有必要推行以下三项政策:a.扩充可以使女性能够安心托付孩子的公立教育机构,比如学童保育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的扩充;b.通过整顿对专业能力进行培养、评估、证明的体系,来抑制社会超实力主义化的进程;c.促进父亲参与养育子女。

      2)尾岛史章教授的评论

      超实力主义状况的假设,是否仅仅考虑了城市的情况?该报告强调了由实力主义到超实力主义的"变化",但是从入学考试等具体事例来看,在选拔方法上没有大的变化。

      3)清水明先生的评论

      与孩子的地位成就相关的风险这一切入点很有新意。但是在由实力主义到超实力主义的转换中,我对实力主义已成为过去这一状态设定存有疑问。而且,即使在实力主义社会中,母亲的作用也是极受重视的。还有意见指出,反而是最近,对孩子的地位成就漠不关心的父母有所增加。现在的教育问题,是与新的超实力主义社会对应的教育体制中的内在问题呢?还是由于在面向超实力主义社会的变革过程中,教育改革落后了呢?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对教育改革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

      总之,"不仅是经济条件方面,每位家长都真切期盼能拓展孩子的能力,因此必须采取细致紧密契合这种心态的政策措施"。对于这一发展方向,我是深有同感的。并且,希望对有效的教育政策的应有形态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

      4)会场上的发言

      与其强调从实力主义向超实力主义的转化,现在是否更应明确对现状的认识?报告中说为获取后近代型能力,家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这是否意味着家庭作用本身发生了变化?孩子由量向质转化,作为少子化的必然结果,培养高质量孩子的风潮正在兴起。家庭的力量、特别是母亲的作用,从亲身体会上讲也能深刻理解。

      5)本田副教授的回答

      关于实力主义还是超实力主义的现状认识,我认为,企业界首先实现了超实力主义化,而教育界仍然保留着以往的实力主义,尽管如此,在教育界中,超实力主义化也在逐步进展。所以,目前近代型能力与后近代型能力两方面都必不可少。正因为如此,母亲的作用就更为重要了。非教育型母亲(对地位成就风险漠不关心的母亲)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与地位成就风险较高的阶层不愿生育或难以就业问题的产生是没有矛盾的。

  2.木村凉子女士的报告及相关讨论

  大阪大学研究生院人间科学研究科副教授木村凉子以"教育体系与劳动市场的不和谐-有效发挥女性劳动力作用的课题-"为题,探讨了教育对女性本人而言的意义。对此,尾岛史章教授和清水明课长进行了评论。

      1)木村凉子副教授的报告

      作为女性就业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a. 高学历女性的所谓"高级才能"的有效利用,即大学毕业女性继续工作或再就业,并促使她们在科学技术领域发挥作用的问题;b. 消除M字形曲线,即促进结束育儿期的女性的再就业;c. 年轻女性的雇用问题。

      在此,先以以年轻女性的雇用问题为中心进行观察,可以看到高中教育与劳动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高中毕业的女性作为办公室文员被雇用,随着结婚、生育而退职,作为家庭主妇形成性别分工,在这之后又通过打零工实现再就业。由此确立了一种雇用惯例体系。但是到了90年代,曾经由高中毕业的女性获得的职位,被短期大学甚至大学毕业的女性取而代之,高中毕业生的就业体系逐渐崩溃。为了就业,年轻女性们不得不进入短期大学、大学或专业学校继续深造,被迫加大教育上的投资,其结果是导致了经济差距的影响不断扩大。女性的教育尤其易受经济差距的影响。并且,曾经有过正规雇用经历并接受过企业内部训练的中老年零工容易被廉价雇用,这也引发了没有正规雇用经验的年轻女性大量积累的严重问题。

      为此,应该从与劳动市场接轨的观点探讨现在的教育改革,特别是有必要重新审视产生升学不安定阶层的高中教育。另外,对于更直接反映家庭经济差距的女子的高等教育升学问题,提高再分配效果的奖学金制度也是很重要的。此外,更有必要改善中老年零工及年轻女性在不安定的低工资雇用情况下的劳动条件。

      2)尾岛史章教授的评论

      不安定的高中毕业劳动市场实际上会引发什么结果?对于这一点是否应加以阐明。在日本,同为大学毕业或同为高中毕业等同等学历的人结婚的比例也较高。不仅仅是不安定的劳动市场,对于包括学历、配偶关系在内的差距也值得关注。由于女性的学历成就比男性更易受经济资源的制约,因此教育与劳动市场的关系也是应该从差距和阶层的角度进行讨论的课题。

      3)清水明课长的评论

      对于必须寻求使教育与劳动市场接轨的对策的问题,我也有同感。在实际政策方面,如日本版双重系统那样,与产业界联合开展职业教育的计划也正在实施过程之中。木村副教授指出综合学科的创设效果有限,但是综合学科的大部分是以现有的专门学科为基础,通过与地区及产业界相联合,推进教育活动的活力,因而不应单凭升学率和就业率来进行评价。此外,对于从与劳动市场接轨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育改革效果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但同时也希望企业方面能多予以合作。

      4)木村凉子副教授的回答

      对于高中毕业生的劳动市场问题也会影响到婚姻市场的观点,我很有同感。

      关于综合学科的效果,在地区的增加活力方面确实投入了很多力量。但是正因为其热心的投入,如清水课长意见中所说,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间的协作。

  • 页码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