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生育率不断降低,以提高生产率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成为重要的政策课题,为了实现这种经济增长,关键之处就在于如何活用IT技术。因此,如何在企业的经营中使IT技术发挥更大作用这一IT经营的思路变得非常重要。为此,经济产业研究所进行了“日美韩在IT战略与企业绩效方面的国际比较”方面的研究,我想根据比较结果,弄清日本企业在IT经营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日本企业对IT的投资重视业务的效率性
“日美韩在IT战略与企业绩效方面的国际比较”研究对日美韩三国的上市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企业引进IT系统的状况、企业在经营战略中对发挥IT作用的定位以及企业内外与IT有关的组织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这里比较的主要是大型企业,比较的出发点也是企业整体如何引进并活用各种各样的IT系统。调查对象的行业种类除制造业以外,还包括零售业和金融业等服务行业的企业。下面显示的统计分析结果,不受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和规模的影响。(关于详细内容,请参考工作论文)。
首先,通过与美国企业进行比较,发现日本企业在人事和工资等间接部门引进IT系统的比率较高,而在经营战略支持、市场分析、顾客开发、设计支持、技术信息管理等所谓“信息系统”中引进IT的动作却很迟缓。为了提高间接部门和收发定单等日常工作效率的“基础部门”系统可以说是典型的通过IT实现业务合理化的系统。在日本企业里,“削减间接部门成本”和“削减库存成本”等基础部门系统带来的效果相对而言较大。与此相反,美国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新业务”和“强化主营业务的竞争力”等信息系统中实现的项目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经营战略中IT战略定位顺序依次为美国、日本、韩国
为了在整个企业中实现活用IT系统的效果,关键在于在为期三到五年的中期经营计划中明确IT系统的作用,并使其反映在中期IT投资计划(IT战略)中。通过调查IT战略在经营战略中的定位,发现美国企业中很多企业都在经营战略中明确地给出IT战略的定位。另一方面,在日本企业中“虽然没有明确给出IT战略在经营战略中的定位,但两者的方针是一致的”企业比例较高,而在韩国企业中,“两者之间联系薄弱”的企业比例比日本企业高。
通过观察企业设置CIO(首席信息官)的情况也可以发现IT系统在该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定位。CIO是规划、构筑并运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负责人,而且这一职位的级别相当于负责企业整体经营的董事。虽然也有企业将不是董事级别的负责信息处理的部门领导称为CIO,但如果不对企业整体的经营负责,那么即便是信息处理系统的最高负责人也不应该称其为CIO。此外,即使设置了董事级别的CIO,如果让他兼任其他职务,也可以说是对IT经营的定位不高。如果从这一观点出发来看调查结果,就会发现美国专职CIO的比率高、日本兼职CIO的比率高,而韩国不设置CIO职位的比率高,即使在这方面,也可以看出,三个国家的排序依次为美国、日本、韩国。
个别系统的数据整合与在经营战略中的活用
在日本企业中兼任CIO之所以多,也可以认为是受到暂时因素的影响,即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日本版的SOX法而让主管总务或财务方面的董事兼管信息系统。另外,我们在采访数家大型企业时得到一种印象,即日本的大型企业在最近几年花了很大的力气推进业务改革。比如随着引进SCM(供应链管理),推进了包括客户方在内的零件采购、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合作,有些企业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在本次调查中也发现引进SCM的日本企业的比率要高于美国和韩国。但是另一方面也发现,日本企业将SCM与作为企业内基干性IT系统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结合起来使用的比率很低。这表明虽然日本企业在特定的产品领域和业务领域引进IT系统,并在各个业务领域中取得很大的成果,但在该过程中得出的数据却没有很好地应用于制定企业整体的经营战略和开发新业务的投资决策中。
日本企业比较擅长的提高收发定单等日常性业务效率的“基础部门系统”,可以说是从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的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的事例。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不擅长的是进行复杂分析的“信息性系统”,利用这种信息性系统可以将“基础部门系统”中形成的数据用于进行经营决策和分析市场竞争。即使是“信息性系统”,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存在MIS(管理信息系统)和DSS(决策支持系统)等概念,但真正实施则是在计算机的速度大幅度提高,能够快速处理大容量数据的90年代。这一工作先要构筑一个将企业内的零散数据整合起来进行管理的数据库,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发掘为企业经营所有。而且,在2000年以后作为人性化的IT环境,推出了BI(商业智能)的概念,即经营者与策划部门可以直接接触普通用户的系统。日本企业想要在活用IT系统方面迈上一级新台阶,以带来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这种将个别系统的数据统合在一起活用在经营判断中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率的定义是单位投入带来多少产出,日本企业在推进活用IT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人们期待日本企业能够推进活用IT扩大产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提高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