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和中国的R&D展开不断加速

浅川和宏
经济产业研究所 教职研究员

对印度及中国的关注不断高涨

  许多跨国企业正在亚洲新兴国家展开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其中对印度及中国的关注程度尤其高。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04年的调查,将作为当今R&D热点的中国与印度跟美国相提并论。另外,麦肯锡公司2004年面向跨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表明,在欧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中间,作为R&D的投资地印度获得了较高评价,而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企业则更青睐中国。概而言之,欧美企业比日本企业更愿意在印度及中国展开尖端的研究开发活动。

  发达国家的R&D投资在印度大多集中在IT、通信、汽车、药品、生物工程等领域,在在中国则以PC、通信行业为中心,集中在化学、石油化学、药品、生物工程、汽车、运输等领域。从投资企业的国籍来看,在印度以欧美企业居多,而在亚洲则以韩国企业表现积极。在中国则以美国企业为首,欧洲、日本紧随其后。(Bowonder and Richardson 2000;Gassmann and Han 2004;von Zedtwitz 2004)。

  中国虽然存在仿冒品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等问题,但也旨在摆脱低成本生产,向高科技开发及其商务应用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印度以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依托,正在迅速地从单一的IT软件领域的委托业务向更高级的知识委托业务方向转移,同时,由于国家军事体制的残余还存在对R&D的商业化热情不够的一面。(

发达国家的定论与印度和中国的现状

  在印度、中国展开R&D时,发达国家的企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以往积累起来的经验呢?根据我们的调查可以得知,发达国家的关于R&D投资的常识并不一定适用于印度及中国。(Asakawa and Som 2005)

  第一,一般来说,R&D投资是在对成本及便益性进行慎重研究之后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尤其要避开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备的国家,但与这一常理相反,大多数欧美企业已经在印度、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R&D投资。即使在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中国,以霍尼韦尔国际公司、陶氏化学公司、诺基亚、西门子 AG为首的企业也积极进行R&D投资。在印度,以甲骨文公司及通用电器为首,德州仪器、西门子AG、摩托罗拉等许多公司正在积极地进行大规模R&D投资。由于预期这些国家今后将会出现高速增长,投资的判断基准是以将来的可能性为依据的。

  第二,海外R&D的基地所起的作用通常在于从"从总公司那里接受技术"向"独立开发技术"进化,但是一般来说,如果投资地是发展中国家则进化的过程就会很漫长。然而在印度和中国,尽管它们是新兴国家,但基地作用却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提高。这主要是基于大量采用从美国学成回国的人才而提高了R&D水平以及欧美企业总部积极的技术支援提高了R&D能力等特殊情况。

  第三,人们通常认为探索型基础研究基本都在各发达国家完成,而一部分开发也有可能在发展中国家完成。这与最近汉城大学的Song教授得出的实证结果,即本国与投资对象国相对技术实力的程度是决定技术资源的重要因素是相一致的。目前在技术水平上遥遥领先的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开始在印度及中国开展基础研究,虽然还只是一部分。

  第四,人们通常认为,为了使海外R&D基地进行充分的知识性创造,必须从总公司获得较高自律性,以与投资地当地团体之间以信赖关系为基础,实现与公司外的知识共享 (Asakawa 2001)。然而,尤其是在中国,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观点来看轻信反而是问题的来源。在中国,必须对"信任"所包含的意义进行重新定义。

针对印度及中国的固定观念以及最近出现转机的征兆

  印度及中国的R&D环境正在得到迅速改善,对某些固有观念应该更新(Asakawa and Som 2005)。然而许多亚洲企业自身却陷入固定观念的陷阱里,亚洲的可能性常常被低估(DeMeyer and Garg 2005)。

  举例来说,在亚洲企业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固定观念,那就是认为高级技术开发通常是在海外发达国家进行的。而实际上,印度企业在与欧美企业之间进行R&D协作时也有不少是唱主角的。葛兰素史克公司正在通过协作与印度最大的医药公司兰伯西实验有限公司进行共同研究。同样在中国,以汉高KgaA公司为首的很多欧美企业也正在积极开展与中国大学的共同研究。另外,现在奥多比系统公司及诺基亚公司在印度及中国开发的一些产品已经成功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此外,亚洲企业内还存在一种偏见,即认为亚洲的R&D人才不如欧美人才(DeMeyer and Garg 2005)。但是欧美企业却并不这样认为。在印度,奥多比系统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有一半毕业于印度理工大学(IIT),该公司主要产品PageMaker7.0就是在印度开发的。而在中国,霍尼韦尔国际公司在上海的实验室中采用的是积极录用本地人才的策略(《中国化学报道》二月16/26:5)。诺基亚公司在北京建立了公司内部博士后体系,致力于发掘与培养当地人才。

  有人认为,印度、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要比IT、软件、服务业等薄弱。然而,两国的水平都在迅速提升。在印度,国家化学实验室、杜邦公司、陶氏化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都在积极进行投资。同样,在中国瑞士罗氏公司最先(2004年)在上海设立开发中心,葛兰素史克公司及其它公司也陆续跟进。经验丰富的杜邦公司认为,中国化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已经相当高。

在意识到特殊性的同时向新兴国家学习

  因此,在印度、中国展开R&D时,1)盲目地强迫推行发达国家的R&D管理常识是行不通的;2)与此相反,必须化解对印度、中国根深蒂固的固定观念;3)在此之上,关键还在于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的优势。确认上述几点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日本企业在全球R&D的展开上逐渐从欧美向亚洲转移,做好上述工作不可或缺。

  如今,创新的萌芽逐渐向全世界分散、流动,在这一潮流中,尖端技术不会继续只存在于发达国家。在亚洲新兴国家产生新的知识也并非不可思议。跨国企业未来的R&D战略不能仅仅依靠发达国家内的几个基地展开尖端研究。重要的是在充分理解新兴国家特殊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发掘尖端知识的姿态并建立相应机制。为了实现"超国家企业经营" (Doz, et al. 2001),即在全世界获取具有在世界范围内有分散倾向的重要知识资源,在企业内对这些资源进行融合,并能够在战略上灵活运用,最重要的是企业高层不再拘泥于立足本国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而必须认识到确保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优势的重要性,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使知识经纪人不管在公司内外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发挥才能。

2005年10月18日
脚注

2003年印度的实际增长率是8.2%,中国是9.1%。印度的人口约为10亿,中国约为12亿。印度人均GDP为538美元,中国为1087美元(2004年版《JETRO贸易投资白皮书》)。

参考文献
  • Asakawa, K. (2001) "Organizational tension in international R&D management: the case of Japanese firms" Research Policy 30(5): 735-757.
  • Asakawa, K. and A. Som (2005) "Managing R&D in Asia: Opportunities and dilemmas for foreign firms." Paper presented at Carnegie Bosch Forum, Innovation and the Growth of the International Firm, in Stuttgart, Germany, September 8-10, 2005. (Proceedings, pp.9-13).
  • Bowonder, B. and P.K. Richardson (2000) "Liberalization and the growth of business-led R&D: the case of India" R&D Management 30(4): 279-288.
  • DeMeyer, A. and S. Garg (2005) Inspire to Innovate: Management & Innovation in Asia.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 Doz, Y., J. Santos, and P. Williamson (2001) From Global to Metanational.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 Gassmann, O. and Z. Han (2004) "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of foreign R&D activities in China" R&D Management 34(4): 423-437.
  • von Zedtwitz, M. (2004) "Managing foreign R&D laboratories in China" R&D Management 34(4): 439-452.

2005年10月1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