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系统的安全保障网

赤石 浩一
经济产业研究所 研究员

  关于安全保障网的议论正在热烈开展之中。以所谓的“框架方针”为代表的综合行政规定改革会议、产业结构和雇佣转换本部、日本医师协会等当事方所提出的方案,各类经济团体的建议,政策智囊团的建议以及政府各省厅相应的反驳意见等等,令人感到几乎所有的论点都已经被提出来了。

  安全保障网改革的基本背景在于:为了适应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必须摆脱迄今为止的企业福利主义,让人员实现流动化,在此前提下,从如何妥善处理好国家的负担和个人的责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将整个安全保障网作为系统重新加以设计,这样的观点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所进行的关于改革的议论,从具体每一项的内容来看都是有其道理的。然而,如果跨出一步,从整个安全保障网体系是否符合改革的大方向的观点加以综合检验的话,则可以提出如下的若干课题。

  第一,各项制度都是经过了历史的平衡建立起来并发展成目前的形态的,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过程纹丝不动地被硬拖进来了。即使在每个具体领域内对与安全保障网有关的错综复杂的制度实行改革的话,从整体来看并也不能够有效地到达改革的目的。对安全保障网各项制度的相互牵连和相互补充进行探讨,将是今后的课题。

  第二,关于改革的议论,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各项课题,而对各项制度如何依靠自律性的持续可能性得以存在的动态性构造,亦即在以如何对制度进行管理的观点开展议论方面,笔者认为还是做得不够的。

关于制度之间互补性的观点

  关于与安全保障网有关的制度,不是各自为政地制订各项制度,而应该从整体出发,作为有机的系统保持相互间的统一性和提高制度的效率,应该根据从如何将诸如此类相互补充的各项制度作为“系统”加以再设计的观点进行议论。为了实现雇佣的流动化,年金制度将怎么办?根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让企业适当地承受负担的观点,企业作为整体而承受的安全保障网负担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维持国民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所需的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年金支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为了最佳地选择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进行怎样的制度设计?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课题要从横向的突破口进行探讨。

  此外,对总金额高达几十兆日元的安全保障网领域,若在议论时不考虑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关系,那就不妥当了。特别是在目前要求结构改革和经济政策同时成立的情况下,不是在各个具体的领域内单独地考虑统一性,而应该在更明确地考虑与消费倾向和劳动人口等宏观经济的关系、产业发展可能性或生产效率的提高、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之类的“经济社会整体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制度设计。

关于制度管理的观点

  目前的议论看起来在制度管理的问题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考虑。

  例如,摆脱企业福利主义时易于强调国家的责任,然而在通过国家这一主体有效地管理、运用、分配资金时万一发生问题,其管理将会怎样?这方面的议论还是不够充分的。此外,强调“个人责任”固然重要,但是年金营运者、医疗护理服务提供者与个人之间还存在着诸如信息不平衡之类的明显的能力差,此时提倡“个人自立”,其结果可能只会导致将负担强加于个人的局面。必须探讨如何建立起对个人能力进行补充的机制。

  不时有人提出系统统一论,即主张医疗制度的一体化和通过税方式承受负担,这固然具有精简制度的优点,但受益和负担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在许多场合下往往属于一种权宜之计,易于缺乏有效管地理和运用资金的观点。如何使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可能成为今后的课题。

  此外,正如在老年人医疗费问题上所看到的那样,关于改革的议论中有不少都是基于财政制约之上的,因此财源负担论成了整个议论内容的基调,而对如何建立起能够增加受益者、服务提供者等当事人效益的机制和为此如何设计奖励制度,则缺乏足够的议论。

  安全保障网的制度从大的角度来理解的话,是将“有限的财源”与“受益人”(例如老年人、病人、失业者)通过各自的制度管理者(例如年金基金、健康保险协会、雇佣保险特别会计的管理者等)加以结合的一种形态,具有同样机制的法人管理概念可作为这方面的参考。如何吸纳安全保障网的资金提供者与接受服务的受益人的需求,如何促进对制度管理者的监督并在必要时使其退出,关于这类问题,从管理的观点出发探讨动态性机制和奖励制度的设计可能成为今后的课题。毋用置疑, 将市场机制的概念引进公平性和公正性、所得再分配功能等最初以补充“市场的失败”为主要宗旨的安全保障网之中,当然会遇到阻力。然而,对于诸如享受年金的资格、提供服务方面尚有地区差别存在等问题,我们并不能够理直气壮地认为目前的制度已经实现了社会正义。在顺应变化、有效地调整负担者和受益者之间相反的需求、作为体系而存在的持续性等方面,也许应该对通过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来补充“市场的失败”之类的新“公益实现方法”进行“再设计”。

  是否应该将各个具体的安全保障网统一看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不断地将其纳入整个经济社会的视野之中加以考虑,以此方向来进行再设计呢?如何对安全保障网进行动态性的设计?对这些问题今后必须坚强议论的深度。

2001年8月29日

2001年8月29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