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农产品——应努力开拓国外市场

山下一仁
RIETI高级研究员

  从1960年到最近年,农业生产在GDP中所占比例从9.0%下降至1.0%,农业就业人口从1196万人下降至252万人,农田面积从609万公顷(1961年)下降至461万公顷,粮食自给率从79%下降至41%。65岁以上的老龄农业者的比例从10%上升到60%,农业外收入(兼营收入)比重较大的第二种兼营农户的比例也从32.1%增加到61.7%。

  2006年的农业产值为8.5万亿日元,从中减除农业中间投入额后的农业GDP(国内总产值)为4.7万亿日元。

  而且,农业受到关税和价格支持等农业保护政策的极大保护,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测算,日本的农业保护额为4.5万亿日元,与农业GDP基本相等。如果没有农业保护,农业GDP就不存在了。

  由于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手不足,农业的吸收就业潜力正在受到关注。

  但是,2007年的8.2万亿日元农业产值比Panasonic(原松下电器)公司的9.1万亿日元营业额还少。Panasonic公司只有不到30万员工,而农业就业人口却多达252万人。

  如果用农业就业人口去除农业GDP,那么农业人均年收入为187万日元,一个月只相当于15.5万日元。

  与其说是人手不足,不如说是收益太低,后继无人,劳动过剩的人们已届高龄更符合实际。进而老龄化社会和人口减少使这一状况雪上加霜。下面以大米为例。

  大米的人均消费量在过去40年间减少了一半。今后,不仅由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均食用大米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而且以往一直增长的总人口也将逐渐减少。

  如果在今后40年间,人均大米消费量比现在减少一半,那么至2050年前后,大米的总消费量将从现在的850万吨减少至350万吨。在250万公顷的稻田中,减种面积扩大到200万公顷,水稻种植面积只剩下50万公顷左右即可。

  国内市场缩小并不仅限于大米。迄今为止的农业保护政策是维持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但是,只要依靠国内市场,日本农业将进一步衰退。

  日本农业没有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定论。

  但是,在日本农业的衰退中,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亿日元的农户达2500户,而且还有巧妙地利用全球化获得成功的事例。

  利用需求不同可以获得成功,例如:在日本太长的山药不受欢迎,但是在台湾,人们认为越长的山药对身体越具有滋养补强的作用,颇受欢迎,可以卖高价;据苹果生产商说,在日本受欢迎的大号苹果出口到英国却不受欢迎,不得已把在日本不受欢迎的小号苹果运到英国,却受到好评。

  在国际分工方面也有成功的事例。有的农户在需要较多劳动力的幼苗阶段在劳务费低廉的外国进行生产,把它进口到日本之后完成开花阶段,以这种经营方法获得成功。另一个农户利用南北半球的不同,在新西兰不能供应猕猴桃的季节,与新西兰佳沛(Zespri)公司签订了种植合同,在日本国内生产和销售该公司研发的黄心奇异果。

  下面看看外国的情况。中国在内政上的最大问题是“三农问题”,城市地区与内陆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3.5倍。

  从日本看这一问题时,在距离日本较近的上海等沿海地区拥有富裕阶层,有对高质大米的需求,使日本具备了出口的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的农户规模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中国农业的竞争力靠农村地区的廉价劳动力支撑。如果三农问题得到解决,农村地区的劳务费用就会上升,中国农产品的价格也会上升。这样一来,日本农业的竞争力也会提高。

  日本国产大米的价格在10年间下降了25%,现在为14000日元左右。与此相比,从中国进口的大米价格(每60公斤),从10年前的3000日元上升至10500日元左右,两国的价格差已经大幅度接近。

  那么日本的农业怎么样呢?一般认为倾斜地形较多,条件不利的山区和丘陵地区也可以发展农业。

  不同的季节,农业劳动有时多有时少(农忙季节期和农闲季节),差异很大,因此,劳动力全年平均化非常困难,成为问题。从种植水稻来说,劳动集中于插秧和收割时期。如果按照农忙季节雇用劳动力,其他季节劳动力无事可做,成本负担增大。

  但是,如果利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海拔差等,插秧和收割就可以分别产生2~3个月的时间差。日本的水稻种植规模平均为1公顷左右,但是有事例表明,在中国地区和新潟县的典型山区和丘陵地区,有效利用海拔差,实现了夫妇两人种植10~30公顷稻田。

  另外,还有的农业经营者利用日本南北向细长的特点,通过使机械和劳动力在散布于日本各地的多个农场之间移动,实现了农业劳动平均化。

  收入是从价格乘以产量的销售额中减去成本所得出的结果,所以要想提高收入,就需要提高价格或产量,或者降低成本。

  作为降低农产品成本的方法,有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单产)两个方法。

  日本的农政不是降低成本,而是以提高米价来提高农户的收入。由于提高了米价,所以小规模农户滞留于农业,造成农田不能向专业农户集中,生产规模不能扩大。而且由于消费减少,生产增加,导致大米过剩,40年来持续减种。

  在总消费量为一定时,如果单产增加,生产大米所需要的稻田面积就会缩小,因此不得不扩大减种面积,向农户支付的减种补助也随之增加。为此,改良品种提高单产就成了禁忌。

  高米价和减种政策剥夺了大米成本的竞争力。

  如果废除减种政策,把米价降到每60公斤9500日元左右,就可以出口。如果分阶段废除减种政策,降低米价,成本高的兼营农户就会停止耕种,并出租农田。

  这时,只要重新调整5618亿日元的农民逐户补助政策,根据农田面积,向一定规模以上的专业农户直接支付补助(4000亿日元),提高其支付地租的能力,农田就会向专业农户集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由于没有了减种,对提高单产的制约也会消失。

  日本最擅长的农产品就是大米,世界上的需求正在从泰国米那样的长颗粒品种转向日本米这样的短颗粒品种,其中尤其是日本米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假设将来中国产大米的价格上升至1.3万日元,那么贸易公司就会在日本市场以9500日元的价格收购日本大米,以1.3万日元出口。其结果,日本国内的供给减少,日本国内的价格也会上升至出口价格的水平。这样,日本国内的大米生产就会扩大,政府直接支付的补助也可以减少。

  与国际价格差距正在接近的不仅限于大米。

  小麦、山药、牛肉和乳制品等其他的重要品种,也可以通过直接支付2500亿日元的补助来撤消关税。美国和欧盟也是以直接支付补助的方式进行竞争,并非徒手空拳地进行竞争。

  日本政府也应该努力开拓国外市场,不应坚持国内市场一边倒。特别是在降低关税的情况下,动植物的检疫措施成为用于保护农业的方法。

  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农产品,但日本可以向中国出口的未加工农产品只限于大米、苹果、梨和茶叶。大米于2007年4月刚刚解禁出口,仍然被要求严格的检疫条件。

  农政应大胆转换思路,把组织和人员用于与以往不同的对象。

2010年7月26日《周刊世界与日本》

2010年9月9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