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的“成果主义”人事制度——1980年代后半期以后的“制度变化”史

作者 梅崎修(法政大学)、Arjan KEIZER(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
发表日期/编号 2016年3月 16-J-024
研究课题 劳动市场制度改革
下载/链接

概要

  本研究对1990年代以后许多日本企业引进"成果主义"人事制度的历史进行验证。1990年代以后,日本的人事制度从以前的由职能资格制度和职能薪金组成的"职能主义"向强调个人成果的"成果主义"转变(Keizer(2010))。但是对"成果主义"人事制度的评价至今没有定论,而且在进入2000年代以后还出现了对成果主义的批评(城(2004)、高桥(2004)、中岛·梅崎·松繁(2004))。不过,人事制度虽然受到批评,但并没有倒退回职能主义。因此可以认为,引进成果主义后的反复摸索至今还在继续。鉴于此,本稿使用某企业(A公司)的长期人事制度内部资料和采访调查,分析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意图和结果,并探讨了日本企业面临的人事制度课题。拥有大约4000名员工的A公司,于1989年引进了职能资格制度和职能薪金,其后又于2001年改变为"成果主义"人事制度。但是引进成果主义后,制度运营发生了问题,2007年对制度进行了修改。本研究通过采访调查人事负责人,对制度变化的各个时期里制作的内部资料进行了考察,同时分析了制度的变化。

  结果发现,第1,在对难以观测的能力进行评价的"职能主义"制度下,人事评价流形于年龄和工龄;第2,在其后实施的"成果主义"制度下,有意识地把每个人的行动和业绩与人事评价联系起来。但是如果把工作设定为多项任务时,在"成果主义"制度下就发生了只评价容易观测的行动和成果的偏差。为了调节评价分布的失衡,该企业强调了培养人才等难以测量的评价项目。通过以上分析结果,我们梳理清了1990年代后半期以后日本企业的人事制度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