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劳动时间――使用员工跟踪调查数据进行检验

作者 黑田祥子(早稻田大学)、山本勲(庆应义塾大学)
发表日期/编号 2014年4月 14-J-020
研究课题 劳动市场制度改革
下载/链接

概要

  本文使用员工跟踪调查数据,检验劳动时间长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先行研究中,由于调整劳动者固有的效果、或调整劳动者属性及职场环境等详细信息的做法很少,因此,对于长时间劳动是否损害心理健康,并没有得出明确的见解。在本文的分析中,使用跟踪调查数据,在考虑逆向因果关系的同时,弄清工作的特性、自律性、加班时间、无报酬加班时间等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即使是同一劳动者,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随着时间经过而发生很大变化。其次,实证研究表明,劳动时间的长度可以成为损害心理健康的因素。而且还发现,特别是无报酬加班这一没有金钱对换的劳动时间越长,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的危险性也越高。不过,从各种属性分别来看,在男性、不满40岁、大学毕业这一群体里,无报酬加班成为导致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的因素,但是在女性或非大学毕业的群体里,无论有没有金钱对换,都显示出劳动时间越长,越成为使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的因素。可以认为,这与属性不同受时间制约的程度也不同相关。不过,不能因此把心理健康的损害归结于个人问题,研究还发现,开展工作的方法、职场环境、气氛、习惯可以左右心理健康状况。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出,改善劳动时间长度和职场环境,作为初步的预防对策可以产生效果,通过这类改善有可能恢复已经开始恶化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