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基于JIP数据库的分析

作者 深尾京司(教职研究员)
发表日期/编号 2010年11月 10-P-012
研究课题  
下载/链接

概要

  本文使用日本产业生产率(JIP)数据库,对日本宏观和产业层面的生产率动向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1990年以后,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率为2.2%,与同时期美国的2.0%相比毫不逊色。但是两国也存在差异:在美国,是以全要素生产率(TFP)上升作为主要因素,物质资本积累作为次要因素,推动了劳动生产率上升;相反,在日本,是以物质资本积累作为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积累作为次要因素,推动了劳动生产率上升。没有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资本积累主导下的劳动生产率上升,可能由于资本过剩而导致资本收益率下降,从而产生了最近的投资下降。

  2)按各产业分别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率急剧下滑的是制造业。非制造业的问题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3)如果把更为详细的各产业分别的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与其他主要国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日本的信息通讯技术(ICT)生产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率与美国和韩国的一样创高记录。然而,在流通业和电机以外的制造业等投入信息通讯技术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率从1995年以后开始下滑。此外,从根本上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日本长期以来,信息通讯技术投资与GDP比一直停滞不前。

  4)可以认为,日本的信息通讯技术投资的停滞,与企业对劳动者的培训和组织改组等所谓无形资产投资的问题密切相关。与美英企业相比,日本企业对研究开发的出资更为积极,但是在另一方面,尤其对组织改组和劳动者脱产培训(Off the Job Training)的投资非常少。而且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制造业由于积极开展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积累对劳动生产率上升的贡献较大,相反,在非制造业,无形资产积累的贡献相对较小。

  纵观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日本的生产率低迷与劳动市场的功能不健全有着密切关系。在扩大充实社会保障网的同时,提高就业的流动性,并消除正式劳动与短时劳动之间的不公平差距等,推进劳动市场的改革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