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汇率政策和亚洲国家货币

作者 伊藤 隆敏(教职研究员)
发表日期/编号 2008年4月 08-J-010
研究课题  
下载/链接

概要

  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对2005年7月中国调整汇率政策前后的中国和亚洲国家的汇率政策变化进行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中国和亚洲国家的货币政策是涉及国际金融的全球性课题的重要组成因素。2005年7月以前的中国及若干亚洲国家的汇率政策是采取实际上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盯住美元制)。中国的经常收支盈余的扩大和大规模的外汇干预,招致了来自各国和国际组织要求调整汇率政策的压力。2005年7月,中国对汇率政策进行了调整,承认本国货币对美元升值。在调整汇率政策的声明中,提出放弃盯住美元制而参照一篮子货币价值。除中国以外的其他亚洲新兴经济国家(地区)的汇率政策存在若干类型。香港(从货币危机开始前)、马来西亚(1998年9月以来)采用的也是盯住美元制。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为了维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虽然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都一直进行外汇干预。其中,新加坡从亚洲货币危机之前就采用了传统的一篮子货币制度(主要贸易伙伴国家货币的加权平均价值)。本论文采用严谨的形式,对一篮子货币的权重进行了推算,并且对中国汇率政策调整前后,其他亚洲国家汇率政策的变化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2005年7月改革后的中国汇率政策与“一篮子货币制度”相去甚远,而是与美元挂钩的小范围浮动汇率。此外,中国汇率改革后的主要新兴亚洲地区货币(除印度尼西亚卢比、新台币)的升值幅度和波动性都超过了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