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研讨最前线(2004年10月号)

中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

李志东
长冈技术科学大学经营情报系副教授

  到2003年为止,中国虽然用了近23年的时间将GDP扩大到原有规模的8倍,但随之也带来了能源完全进口问题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等问题。中国政府预计到2020年将经济规模扩大到2000年的4倍。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能源安全保障问题和国内环境、地区环境问题及地球温暖化问题可能会随之变得更为严重。

中国的经济、能源和环境现状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增长出现腾飞,直至如今仍在持续发展。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7%,预计年经济增长率也可保持在9%以上。日本在经历了二战后的经济复兴后,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了经济增长腾飞阶段,直至第一次石油危机。与当时的日本相比,可以说中国落后了近30年。中国及日本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在于技术进步的影响,为此,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将决定今后的中国能否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有评论讲,中国的高度经济增长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但消极的一面是扩大了收入上的差距。不过,这种差距是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持上升趋势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是在提高收入水平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而并不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有所降低而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经济发展中必然产生的一个不良现象。只是若不尽快地去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则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关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并开始认真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在今后的政策管理中缩小收入差距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能源供求问题,和1980年相比虽然经济扩大到原有规模的8倍,但能源消费量只有3.3倍左右,可以说在节省能源上有贡献。但是,3.3倍这一数字若按年均增长率计算的话,则是一个极高的数值。2001年中国能源消费占世界整体的10%、继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产量占世界整体的10%、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成为了世界上的一个供求大国。然而,从供求平衡上来看,美国是纯进口大国、俄罗斯是纯出口大国、中国自1997年以后转向为纯进口国。中国在能源资源上,由于煤炭资源丰富所以为纯出口、天然气为自给自足状态、石油从1993年以后陷入了纯进口状态。2003年石油纯进口量是1.04亿吨,石油进口的增长速度飞快。这是石油需求的骤增所带来的。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的普及。与1980年相比,2002年汽车拥有量达12倍,这就必然促使了石油的需求。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中,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约1.1亿吨,其中的25%是起因于汽车的增加。

  中国能源消费量虽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均消费水平计算大约为一年0.7吨。与日本的年均4吨和美国的年均8吨相比,还相差甚远。这就意味着有需求增加的可能。另一方面,从GDP原单位(购买力平价换算)及物资基础上看,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世界先进国家的60%~80%左右,效率极低。若中国能普及先进国家所拥有的能源利用尖端技术,则可达到节能20%~40%。除此以外,在供求结构上虽是以煤炭为中心,但绿色煤炭使用技术的开发和普及仍很不够,天然气和再生能源在开发利用上也很落后。最近,就曾有因严重的电力供应不足使得三分之二的行政地区出现了停电或电力不足的现象。尽管有如此众多的问题,但其中以石油为中心的能源安全保障问题则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课题。这是因为此问题是尚未经历过的,且石油进口量的增加过于显著,在这种情况下仍未能建立一个能源安全保障问题的综合对策体制,所以说它是最重要的课题。

  关于环境问题,1979年在高度经济增长开始之际,政府同时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遗憾的是环境一味恶化,根本看不到整体上有所改善。据调查确认,城市中大气环境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40%左右,国土面积的30%以上有酸雨现象。据说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质借风向流动,给日本及朝鲜半岛等上空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骤增(占世界14%)、严重的水质污染(七大水系中有70%存在重度污染)、水源不足(400座城市以上为缺水状态)、沙漠化的扩展、沙尘暴及黄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等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陷入危机状态。

经济的中长期展望

  许多专家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到2020年将经济规模扩大为目前的4倍的目标,年增长率将为7.2%以上。不仅是中国政府,与中国相关的研究机关及国际机关作出的预测也都为7%以上。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虽有各种各样的研究,但对于以什么为根据、描绘怎样的姿态、而且当达到预想的经济增长时,会出现怎样的能源问题及环境问题等事项的总结,却不一定非常周密。为此,我们开发了一个宏观经济、能源和环境的模式,对中国的未来前景进行了调整性的探讨研究。

  关于宏观经济,我们认为在今后的30年中,经济增长率在标准情况下达6.6%、高度增长情况下加上一个百分点、低增长情况下为减少1.5个百分点;实现的可能性在标准情况下为60%、高度增长情况下为30%、低增长情况下为10%。这是今后30年中达到持续7%左右的经济增长最有可能的经济形态。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的技术水平低,这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它具有投入新技术的高度潜在能力。

  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增长,第二产业基本维持现状。截止到今年三月,中国连续发表了增设钢铁及水泥设备的计划。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小型泡沫经济状态。从长期来看,钢铁及水泥等的产量约为2000年的两倍、乙烯的产量约为五倍。

  由于高度经济增长和人口政策的持续,预计人均收入水准将急速增长,按购买力平价进行评估的话,目前虽是4000美元左右,但到2030年估计可达15000美元左右。根据国际经验,收入增加势必带来汽车普及率的上升。2003年中国汽车拥有量是2400万台,到2020年将极有可能成为24000万台。

估算2030年的中国能源和环境

  影响能源供求的主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动态和能源政策。我们的估算以过去的变化趋势和中国政府计划政策持恒为前提。也就是指能源利用效率上升,节能率在今后的30年中以2.5%的年率逐年递增,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煤炭自给自足,原油产量自2020年高峰期过后逐渐减产,增加天然气的利用,逐步扩大核能的利用,到2020年建设32所核电站,发电3000万千瓦。随着国产化的实现,出于估计电力不足和环境保护等原因核能的利用将越来越广泛。但是,一旦实现电力自由化,高成本的核能投资者的问题以及核电站产生的用后核燃料以及废弃物等的事后处理等问题则可能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要素。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能源需求将会如何呢?预计到2030年会增加到目前的三倍,达30亿吨左右。2000年的美国和日本消费量的合计是28.3亿吨,由此可见203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将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我们的这种推测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去年11月发表的研究报告内容相比,研究结果是大致相同的。然而,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研究结果却是到2030年为22亿吨,和我们的研究结果相差8亿吨。不过,两方的GDP弹性值都为0.6左右,大致相同,由此可见,能源需求之差是经济增长率的推测之差。(我们预测今后30年中的年均增长率在标准情况下为6.6%,而IEA则是4.8%。)

  能源消费的总量虽然较大,但因人口居多,按人均能源消费量计算,即使到2030年也不到目前OECD平均值的一半。在今后的30年中,以煤炭为中心的能源结构不会有变化。不过,预计比例将由70%左右下降到50%左右。随着煤炭比率的下降,石油及天然气等其他能源的比例想必会相应增加。

  尽管由于煤炭资源丰富可自给自足,且目前对外出口量仍在8000万吨左右,但因为扩大生产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从长远来看,出口能力会逐渐减弱。另外,考虑到将中国北部出产的90%的煤炭输送给需求集中的沿海地区的运输能力问题,以及随着经济程度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也将随之上升,绿化利用的普及便成为一个课题。2003年的石油需求是2.7亿吨,预计到2030年会剧增到9.5亿吨,其中7.5亿吨将依赖进口,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81%。这样一来,能否确保如此庞大的石油需求量、能否确保安全的运输手段,再加上外汇负担问题等都会随之而来。我们估算到2030年在一般情况下能源进口的外汇负担率(占物资和服务出口额的比率)大约为10%,但是如果石油价格上升则不止于10%。日本的高度经济增长由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受到抑制,同样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在中国。所以,现在就有必要事先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天然气以民生使用、发电燃料使用为中心的需求骤增,若国内供应跟不上便极有可能转成为纯进口国。估计伴随着这一趋势,会出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现象。另外,由于水质污染及沙漠化现象、水源严重不足、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土壤质量的退化,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粮食危机问题。中国正在努力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但若不改变目前的这种状态,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中国的自力更生是不可能的,但鉴于在国际上的影响之大,所以国际社会的协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政府在第十个五年计划及能源中长期发展计划的纲要中纳入了能源、环境对策。对于石油安全保障问题,由于推进了国内增产和石油调配地区的分散及多元化,这一点应该予以一定的评价。但在建立石油储蓄制度和石油代替能源问题上尚为落后。对于石油储蓄,刚树立了目标还没有着手进行。至于石油替代品,政府一直重视煤炭的液化。这是因为有关人士指出若利用国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国内实现石油液化,将会由此带来一定的经济效果。今年三月和中国煤炭科学院成员交换意见时,他们认为由于煤炭价格便宜,所以在国内生产能确保经济效果。但煤炭市场在今后也将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只有中国煤炭价格便宜的这种时代会逐渐消失。这样一来会陷入在同一技术的情况下没有经济效果的状态。另外,煤炭资源有90%是分布在缺乏水源的中国北部,而同时全国60%的耕地面积也在北部,是粮食的一大生产基地。一旦实行煤炭液化,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粮食生产和煤炭液化争夺水资源的问题。为此,我个人认为目前尚不是推行煤炭液化的时期。中国政府正致力于生物智能型的燃料酒精的开发,但由于未来将可能引起粮食问题,所以中国国内也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因此,与其如此,倒不如致力于非食品型的燃料能源开发上。

  我们在研究能源战略时,就采取各种相应对策时所出现的状况进行了模拟再现。具体地说有推进节能、扩大可再生能源、引进环境税和煤炭税制度以及开发石油替代品等等。我们发现,在取代石油方面,如同上文所述那样,由于是利用煤炭来制造液体燃料,所以预计将严重影响水源供应及粮食生产,且能源转换效率低。至于利用扩大天然气来取代石油,由于难以达到自给而形成通过进口填补不足的局面,这势必给能源安全保障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如环境税等问题,比如引进煤炭税制度,由于提高了煤炭的相对价格,从而控制了煤炭消费量,这就必然需要用石油及天然气来代替,进而也就不得不进口。这也同样给中国的能源安全保障带来负作用。

  我们认为,由于中国目前没有综合性的能源机关,所以首先要成立一个类似能源部的机关,然后在这里针对安定供应、环境保护及经济效益而制定综合性政策。为了达到稳定地供应,节能的推进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轻易地引进环境税及煤炭税制度便可以实现的,因为问题多出在煤炭燃烧上,所以应致力于绿色煤炭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普及上。安全保障的关键是多样化的,所以需要同时考虑各种各样的对策。比如:需求对策、供应对策,还有与日本及亚洲各国所进行的同盟和议、与石油出口国的对话及支援等等客观环境方面的强化。另外,国际合作也是中国解决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安全保障问题,及东北亚的各种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日本及韩国等东北亚各国,尽管顺序不同,但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日本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相对占优势,中国在市场容量、成本竞争力和资源方面具有优势。我认为若能使各自不同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那么将带来东北亚整体的利益。

答疑

问:

在今后的30年中,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经济将持续发展这种预测是不是过于乐观了?比如由于资源及环境的限制会导致经济增长受到束缚,难道是不可想见的吗?

答:

目前中国火力发电的能源效率平均值为33%,即使使用最尖端技术也只有39%,但日本则是40%且最新煤炭火力为43%。我认为正因为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所以从用今后的30年时间去填补这一差距的角度上讲,势必会有相当的技术进步,这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经济增长会由于资源及环境的制约而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国拥有的可采掘埋藏量为:煤炭2000亿吨、石油24亿吨、天然气两兆立方米,为此在国内有可能会掀起一场大幅度的增产运动。

问:

请谈一谈中国行政及社会上是如何看待环境问题的?负责解决环境问题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机关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另外行政环境标准及落实的整体轮廓是怎样的呢?

答:

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在1978修改宪法后,1979年开始制定环境保护法(试行)并逐渐在完善和健全。不过问题是落实的可能性较小。在环境行政上存在系统的问题。中央设有环境保护总局,各地行政区也有与其相对应的环境保护局。但是地方的环境保护局的预算和人事的权利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而地方政府一般来讲又都是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为此环境保护局的意图无法渗透到地方。也就是说,尽管有法律但没有一个落实的机制。这需要在今后建立一种具有整合性的体系。

文中主张属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所属单位的立场。
※本稿根据在7月27日召开的研讨会的内容添改而成。(文责:RIETI编辑部)

>> 日本语原文

2004年1月1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