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主要政策课题——长期停滞、收入差距、财政赤字和老龄化

日期 2011年6月6日
演讲者 原田泰(大和总研顾问)
主持人 小林庆一郎(RIETI高级研究员)
下载/链接
导言

  现在日本经济的主要政策课题是从90年代至今的长期停滞、收入差距、巨额财政赤字和老龄化,本次研讨会将对这些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就其原因和对策提出暂时性结论。

  不可否定,金融政策的影响是长期停滞的原因,积极放宽货币政策会通过汇率和资产价格的变化对实体经济产生有益的作用。收入差距的原因在于老龄化,但长期停滞对年轻一代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了较大影响。要改善财政赤字,必须抑制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

摘要

三大政策问题

原田泰  我认为,日本的政策课题,特别是(1)从90年代至今的长期停滞(增长率下降)、(2)收入差距、(3)财政赤字和老龄化这三个问题非常严重。

长期停滞——为什么只有日本始终处于低增长?

  对长期停滞的原因的解释,主要有5种假说。

  1. 泡沫经济假说
  2. 生产率冲击假说
  3. 财政政策假说
  4. 金融体系假说
  5. 货币政策假说

1、泡沫经济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泡沫及其破灭导致了长期停滞。经历了战后泡沫及其破灭导致衰退的发达 国家有很多,80年代末期的北欧各国和80年代的西班牙都经历过,但是这些国家都在泡沫破灭10年后恢复了原来的增长率。其他还有经历了小危机的13个国家(Milder Crisis Countries),泡沫发生前后的增长率基本上没有变化。然而只有日本,泡沫破灭以后经过了10年还不能恢复,至今仍然处于低增长状态。虽说经历了泡沫经济,也无法解释受泡沫的影响停滞20年这一现象。因此可以推测,从90年代开始的长期停滞不仅仅是由于泡沫,一定有日本独特的原因。

2、生产率冲击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90年代开始日本的生产率上升率开始下降。但是,如果用单位劳动时间的GDP来看生产率,从90年代以来基本上呈直线增长,从根本上来说,是否发生了生产率冲击还是个疑问。而且,考察一下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有人计算过,与(泡沫发生以前的)80年代相比,90年代后半期反而有所上升。

  不仅如此,实际上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发生过多次引起正方向生产率冲击的事情。首先是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和国有铁路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实行了民营化,其次是法人税和所得税大幅度降低。尽管实施了对生产率产生正方向冲击的政策,但不知为什么依然持续低增长。

3、财政政策假说
  把原因归于财政政策的假说有两个,第一个假说认为财政刺激不够。关于1998年的大衰退,这个假说至今仍然根深蒂固。1998年确实发生了相当于GDP2.6%的削减13万亿日元的财政紧缩和财政冲击,这毫无疑问带来了影响。但是,实际上在1998年前后,由于金融体系受到的冲击和亚洲货币危机导致的对亚洲出口也急剧减少,1998年的大衰退是由财政冲击、金融体系冲击和亚洲出口冲击造成的复合性衰退。

  进而还想强调的另一个原因是,1997年日本银行无意识地实行了金融紧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发生金融危机时,没有在对银行实施特别贷款的同时增加货币基数总量(monetary base)。由于货币基数没有增加,结果只有特别贷款这部分形成了实质上的金融紧缩。这就是“无意识的金融紧缩”,我认为这对1998年的大衰退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与此相反,另一个假说认为财政刺激过于强烈引起了大衰退。但是,即便假设有过越刺激财政经济状况越糟糕的“非凯恩斯效应”,其效应也是有限的。扩大财政支出会降低经济效率是不争的事实,在此次震灾后复兴中也是令人忧虑之处。不过,从1990年至2000年的政府投资累计增加了89万亿日元,即便假设都没起到作用,也只减少了2000年的1346万亿日元资本存量的6.6%,换算为GDP为10年期间减少2.2%,换算成年率为0.2%。因此,即便假设有过负面效应,也只是大衰退的部分原因。

4、金融体系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金融体系功能不全、即不良债权问题导致了大衰退。这里也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惜贷(credit crunch:信贷紧缩)说,另一个是僵尸贷款说。关于惜贷说,主流意见认为除了1998年以外没有发生过;另一个僵尸贷款说也不能成为对整个大衰退的解释。这是因为,只要以与前述政府投资相同的方法进行判断,就可以得知并不占很大部分。在1992年至2008年处理的99万亿日元不良债权中,据估计基本上都是1990年以前的泡沫经济时期发生的,即便假设相当于3分之1的33万亿日元产生于1990年以前,对资本存量的比例也只有2.5%,10年期间使GDP下降的效果也仅有0.8%。

5、货币政策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由于没有充分放宽货币限制,因而引起了大衰退。关于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有很多使用VAR模型分析大衰退的研究。

  进入2000年以后,日本银行下决心出台了放宽货币总量的政策。使用截至200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的Honda et al(2007年)和Harada(2009年),都得出了放宽货币总量通过资产价格的上涨对经济产生了正面效应这一结论。在其他文献中也得出了在2000年以前增加货币总量时,给生产带来了正面影响的结果。关于这些研究,也有意见指出,是因为生产增加所以货币总量也增加了。还有批评意见提出,弄不清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不过,80年代后半期,为了应对日元升值,有意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其后又为了遏制泡沫,有意实施了货币紧缩政策。也就是说,货币总量的变化基本上都是有意图的。

  本来可以通过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复苏,日本银行却迟迟不下决心放宽货币限制,关于其中的理由,Fukao(2004年)指出这是因为担心将来利率上升。一旦放宽货币限制,虽然在短期内利率会下降,但是一旦刺激了经济,使经济得到复苏,物价上涨,利率当然也会上升。其结果,债券价格下跌,曾经苦于向外贷款而增持债券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可能恶化。

  在持续衰退中,找不到贷款对象的银行只好购买债券。但是,通货膨胀迟早会来。也就是说,越拖延问题越大,当初如果尽快下决心放宽货币限制,情况会有好转。

  根据上述考察可以说,货币政策不完善,通过资产价格、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日元升值等带来了大衰退。

收入差距——日本真的是平等的国家吗?

  “日本原来是一个没有收入差距的国家,如今收入差距正在扩大”这一说法已经成为定论。然而我的见解是,“实际上日本从很早以前就存在收入差距”。

  例如,从OECD的统计可以看出,日本不仅不是没有收入差距的国家,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OECD各国中,收入差距始终处于中等位置。而且如果从相对贫困率来看,日本是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很早以前日本就有很多穷人。

  电力公司之所以能在地方修建核电厂,我认为就是因为那里是贫困地区。我们不去正视这些现实,只是希望日本是个平等国家,所以就以为真是平等国家。我感觉,日本即使没有美国那么不平等,但是在发达国家中也根本算不上是最平等的国家。

财政赤字与老龄化—如不改变现状将迎来大增税时代

  日本的累计债务余额(与GDP比)在80年代曾经暂时下降,但是从90年代又开始上升,在小泉政权时期虽然持平,但是以雷曼危机为转折点,再次急速上升。这是因为在2008—2009年财政收入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当时的麻生政权却慷慨挥霍。

  小泉政权之所以成功地重建了财政,是因为对整个政府支出和每个主要项目的增加都规定了上限,同时,在金融方面实施了放宽货币总量限制的政策,从而实现了经济复苏,并避免了日元升值。对于不增加支出,只增加收入的做法应给予高度评价,然而不知为什么,“小泉路线”连自民党内部都视为禁忌。

  进而从长期来看,老龄化问题逐渐成为沉重负担。社会保障支出与GDP比,在80年代还能够勉强压住,但是从90年代以后,就与老年人口比例并行上升。在小泉政权时期,比例上升的倾斜度曾一度降低,然而到了福田政权,再次与老年人口比例形成联动。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到2050年时,社会保障支出将占GDP的40%。如果要维持必要的税收,就必须把消费税提高到60%,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数字。在这个问题上通过采取小泉路线,就可以把消费税的提升幅度控制在13%。如果再考虑到重建财政,那么消费税最终需要提高到与欧洲相当的20%。不过,即使考虑到老龄化率基本上到达顶峰的2050年的情况,也只需提高这么多消费税即可。

  总之,日本的财政状况不正常,需要削减财政赤字。为此必须抑制老年人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如有放松,等待我们的将是可怕的大幅增税。

日本语原文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