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版JETRO贸易投资白皮书
——通过环境商务迈向新发展的日本企业的全球战略

日期 2009年9月11日
演讲者 高桥俊树(独立行政法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海外调查部国际经济研究课课长)/东野大(独立行政法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海外调查部国际经济研究课代理课长)/水野亮(独立行政法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海外调查部国际经济研究课)
主持人 伊藤公二(RIETI高级研究员)
下载/链接

摘要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白皮书——今年的题目是“环境”

高桥俊树的照片高桥先生: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白皮书由《总论》和《各国篇》组成。在今天要解说的《总论》部分,每年选取当时的热门课题。重点置于提供微观视点——与企业直接关联的信息上,这是与《通商白皮书》的不同之处。

  今年的白皮书,在雷曼冲击之前,原准备一边聚焦于日本企业旺盛的国外投资,一边对“日本的经济增长战略等于投资”这一题目进行分析。但是由于雷曼冲击,世界经济急速陷入萧条状况,因此改为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中承诺的“环境”为题目进行论述。

世界的经济、贸易、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预测

东野大的照片东野先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的预测数字是,2008年和2009年为负增长,分别是-3.2%和-1.3%,2010年转为正增长,为+1.9%(2009年7月的最新预测修改为2009年-1.4%,2010年+2.5%)。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宏观贸易投资分析中基于下述框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即: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通过(1)国际金融市场的信用降低和(2)世界贸易减少这两个因素,给各国的实体经济带来了影响。

  根据国际结算银行(BIS)的统计,2008年3月底达到高峰(约37万亿美元)的跨境授信金额,在至2009年3月的大约1年间减少至29万亿美元左右,也就是相当于日本的GDP的授信金额消失了。我认为,这种资金从国际市场上的撤退对各国的宏观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从各国和各地区分别来看,在经常项目收支赤字和从国外的借款不断增加的东欧各国,像以前亚洲那样的货币危机风险正在显现,实际上,拉脱维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已经在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的援助。另一方面,亚洲由于有过货币危机的经验,积累增加了外汇储备,所以在目前没有发生货币危机。

  另外,关于世界贸易,以2008年第四季度为界,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幅度下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同比增加了10%,但是与以前相比,增长速度缓慢。而且,依靠出口程度越高的国家,GDP的下跌幅度等对实体经济的打击也越大。在亚洲各国和各地区,这种趋势正在强烈地显现出来。

  根据一部分经济指标所显示的,各国经济于2009年2~3月已经触底,但下跌的风险至今还不能完全消除。例如,美国以往的消费过剩结构。有人说“美国人的消费过剩和负债过剩是否是遗传基因造成的”,我认为这是家庭经济开始大幅度参与股市的1980年代以来的产物。这方面的消费近来似乎变得非常保守。依我个人之见,今后恢复正常的基点,不是回到2007年以前(金融危机前),而是全球不均衡扩大前的1980年代以前。

  2008年的世界贸易按名义价值计算的同比增长了14.9%,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半年国际商品价格飙升,如果按实际价值计算,从2007年的5.6%减少至2008年的3.8%。国际货币基金统计的出口增长率,数量和价格的同比均为负值。占全世界的对内直接投资大部分的并购企业活动,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变得相当缓慢,同比减少了25.0%。预计2009年也基本上可以肯定将减少两位数。

在国外市场影响力得到增加的日本企业

  全世界的对内直接投资减少了25.8%,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了近80%,原因是2008年前半年在资源和食粮领域对外积极进行了企业并购,以及后半年由于受到日元升值和股价下跌的影响,以金融机构为中心开展了大型企业并购。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于2008年11月~12月进行调查时,原来预测相当多的日本企业在金融危机刚发生后会考虑采取“从国外业务中撤出,缩小国外业务”的对策,然而实际上回答“扩充在国外的现有业务”、“开始在国外开展新业务”等的占了多数。而且,对于“进军国外”的理由这一提问,回答“希望打进国外地方市场”的积极态度比“受日元升值影响而向海外转移”的更明显。根据对日本上市企业合并结算简讯的按所在地分别公布的部门信息进行统计的数值,从亚洲和大洋洲地区获取的营业利益,以前只占全体的10%左右,然而2008年却达到了40%,即使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也只减少了20%(全体减少55%),势头非常坚挺。可以认为,今后日本企业要想在国外市场提高影响力,这种以地区为中心的对外并购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实际上,这一方式正在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战略。

贸易限制措施、自由化、环境规则

水野亮的照片水野先生:
  2008年秋季以来,各国相继采取了限制贸易措施。例如,2009年制定的“购买美国产品(Buy American)”条款等。由于这种动向,一时出现了对1930年代发生过的贸易争端和贸易壁垒卷土重来的担心,并向各国蔓延。其后,新兴国家(乌克兰、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巴西、阿根廷)相继提高关税或引进对进口许可证限制的规定等。

  虽说如此,但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控制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范围之内,因此估计1930年代发生的通商争端卷土重来的可能性较低。各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仲裁机构来牵制过度贸易措施的行动,也带来了一种抑制效果。不过,通商政策的决策也会受就业指数和贸易收支逆差等的左右。为了完全消除对保护主义的担心,推进促使贸易自由化的多哈回合和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谈判是非常重要的。

  全世界的自由贸易协定数量截至2009年6月共171件,从只有16件的1989年以后急速增加。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合作协定(EPA)已经生效的10件,签署了2件,正在交涉的5件。目前没有缔结新协定的动向,但是与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合作协定对象国的地区内贸易比例占贸易总额的38.2%,预计今后还将继续扩大。利用自由贸易协定的日本企业占34.2%,如果加上正在探讨今后利用协定的企业,则达将近50%。特别是汽车和家用电器产品的出口占很大比重的东盟与中国之间、泰国与澳大利亚之间,利用自由贸易协定的比例出现增加的趋向。此外,不仅物品(=产品),而且关于服务出口和政府采购的协定,在多哈回合之外进行谈判的动向也很活跃。

  在今年的白皮书中,还介绍了贸易和环境的关系。特别值得提起的是,欧盟的产品环境规则(WEEE、ELV、RoHS、REACH等)正在向全世界扩展。例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除了制定了与RoHS非常相似的规则(SB20/50法案)之外,还通过绿色化学倡议(Green Chemistry Initiative)制定了类似于REACH的规则。紧跟这些法案,在美国18个州制定了关于改善再利用等的法令。另外,中国、韩国、泰国、越南、土耳其等国也引进了与欧盟的规则相似的规则。作为日本企业,对于这些动向不仅需要切实采取对策,而且更需要向欧盟和国际标准机构努力要求自己所希望的规格。白皮书指出,重要的是态度,不应消极地采用规则,而是应把日本的节能技术作为推动国际化的机会,积极地提出规格,实现标准化。

  如上所述,在环境领域正在发生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此次危机结束时,有可能出现与以前截然不同的通商环境和商业环境。

环境商业市场的规模与今后的发展预测

高桥先生:
  中国和印度的风力发电占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不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相当规模的环境商业市场。不过,由于环境商业市场的定义尚不明确,因此市场规模很难用数字掌握。

  根据英国BERR今年发表的数字,世界的环境商业市场总额大约为605万亿日元(2007年度),相当于同年全世界GDP的9.5%,其中包括供应链(零部件等)。在这605万亿日元中,防止空气污染等“传统的环境领域”占20%,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占30%,混合动力汽车等节能家用电器装置、生物燃料、生物塑料、排放权交易、环保住宅等“低排碳相关领域”占剩下的50%。如果进一步细分的话,在“低排碳相关领域”中,替代燃料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环保住宅。在“可再生能源”中,前两位依次是风力和地热。最近受到关注的太阳能发电实际上还不到风力发电的一半。按地区分别来看,美国约占20%,中国和印度等人口多的亚洲各国的比例预计今后将升高。作为今后将增长的领域,有水管理、混合动力汽车、生物塑料、太阳能发电以及二氧化碳回收储存技术。

  目前美国全部能源生产的80%依靠传统的化石燃料,在剩下的部分中,再生能源和核能分别各占大约10%。太阳能发电只占0.1%,这可以说也是全世界的情况。经济产业省做过试算,如果把戈壁沙漠的一半面积铺满太阳能电池,就可以满足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要想实现这一设想,必须解决输送电力和基础设施的问题。此外,最近特别是在欧洲,激励机制的重点正在从太阳能发电向海洋风力发电转移。作为极端的事例,海洋风力发电的收购价格比陆地风力发电的价格贵60%,受其影响,德国正在计划建设相当于目前100倍发电量的海洋发电设施。作为日本企业,需要正确地看清这些新动向。而且,出口环境商业产品的企业占17.6%,与此相比,在国外进行生产的企业只有5.5%,因此今后有必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援。

另一个增长领域——服务出口

  本次白皮书除了环境以外还介绍了服务领域。现在,日本以亚洲为主要对象国的出口服务多为高附加价值产品(向中等富裕阶层提供的教育服务、餐饮等),今后有必要面向中等收入阶层,再降低一些价格。要想在金融、出租车、建筑、婚庆、美容等领域使日本细腻周到的服务以低成本实现本土化,充分利用当地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反之,从中国企业收购日本LaOX的事例,也可以看出亚洲对日本企业的服务知识经验非常重视。

日本语原文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