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企业的经营比较——理论与实例

日期 2006年3月2日
演讲者 徐方启 (一桥大学研究生院国际企业战略研究科博士后研究员/江苏工业大学创造经营学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 田边靖雄 (RIETI副所长)
下载/链接

摘要

前言

  我来日本已经15年了。在这期间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湾战争、冷战的结束、9.11恐怖袭击事件、塔利班政权的崩溃、亚洲金融危机等等发生了一系列影响世界经济的大事件。另一方面,日本国内也因泡沫经济的破灭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如此大的变化中,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应该把什么作为自己的目标呢?我也曾想过,在“失去的10年”来到日本是不是错误的选择。但无论在泡沫鼎盛期,还是在泡沫破灭期,都有创出历史最高利益的日本企业,我想这正是“日本式经营”的本质。它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我想不断深入探讨“日本式经营”,并与中国企业进行比较研究。作为研究成果之一,我出版了《日中企业经营比较》一书。

  书中所主张的是对日中企业经营进行比较研究的紧迫性。虽然日本也一直在对中国企业进行研究,但还处于个别化、分割化的研究状态。我认为应该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中国和日本的企业基本概念

  在开展比较研究时,我对几个概念进行了探讨。首先,作为中国经济的概念,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词。简言之,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大量引进市场经济的手段。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与社会主义有相似的地方,也就是计划经济的要素,这只要看一下日本的农业、福利和银行救济等就很清楚了。因此我提出了“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概念。顺便提一下,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它是一种非常无效率的、僵硬的体制。

  第二,中国是以“国家资本为中心的市场经济”,而日本是以“民间资本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来是以民间资本为中心的,但中国的现状是以国家资本为中心。在能源开发方面中国企业为何有强劲的实力,就是因为有国家资本的缘故。

  除此以外,还有“中国型资本主义现象”和“日本型社会主义现象”、“日中合作论”和“中国威胁论”等说法。

  另外,研究机关总数也有不同。中国的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设有“日本研究所”,而日本几乎没有设立“中国研究所”的大学,研究基本上局限于教师的个人研究。现在一般认为日中间的对话交流不足,难道不是组织性交流不足的原因吗?希望日本也能有组织性地研究中国。

关于经营哲学和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现在我关注的是关于经营哲学之源泉的比较研究。在中国,人们往往把古典的东西视为源泉,儒家、道家、《孙子》、《三十六计》、《三国志》、毛泽东思想,当然也可以把日美欧的经营理论视为源泉。那么,日本的情况又怎样呢?在日本,深入探讨与经营有关的世界、人生等根本原理的理论研究薄弱,但在基于经营者个人经验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研究中,却有很多出色的东西。中国盛行对前者的研究,而后者的研究则相对较弱,所以正好是互相取长补短的关系。

  其次,关于企业竞争力源泉方面的比较,日本企业可以大致分为有组织的知识创造和持续性技术革新。有组织的知识创造下可分为组织能力和雇佣能力,持续性技术革新下又分为技术能力和经营能力。而中国企业则是拥有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和富有魅力的激励机制。作为产生强有力的领导能力的原因,有历史,文化,经营哲学等因素。产生富有魅力的激励机制的要素则有彻底的下放权力。比如联想和海尔的业务部长年龄都在29、30岁左右,公司为有能力的人提供无限制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日本企业的特征是论资排辈制和终身雇佣制。在泡沫经济破灭后,否定这些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认为这也是竞争力的源泉之一。看佳能的例子,泡沫经济破灭后照旧提高了业绩,职工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如御手洗总经理所说,正因为有终身雇佣制才有了今天的佳能,问题在于怎样灵活运用它。我认为佳能虽然实行终身雇佣制、但不搞论资排辈,而是贯彻能力主义,正是这种发挥日本独特之处才是日本企业的强势。

  除此之外,日本的特征还有:以高度发达的技术为基础的制造业、匀质的劳动人口、只在日本通用的MBA、自然资源全部依赖进口等。与此相对应,中国的特征有:以个人为基础的知识创造、技术方面以进口货物的组装为中心、能力和成果主义的评价机制、以中等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制造业、参差不齐的劳动人口素质、世界通用的MBA、自然资源的部分进口等。

关于经营方式

  那么,关于经营方式又可以列举那些不同呢?中国是自上而下型指挥系统,而日本则是书面请示型指挥系统。中国轻视中间层,而日本重视中间层,中国的基层以自我实现为目标,与此相反,日本的基层表现出对企业的忠诚。

  另外,无论中国和日本,都有一些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知识,日本是以村落意识为基础,而中国却是以中华思想为根本。

中国企业的事例

  下面想谈谈中国企业的海尔、联想的个别事例。这两家公司在日本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全世界也常被引为话题。我一直关注这两家公司,并从5、6年前开始做追踪调查。

  (1)海尔
  2005年4月张瑞敏CEO被《财富》杂志选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商业领袖。同年12月海尔被中国消费者评选为中国第一品牌。06年2月现在,已是位居世界第4的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第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商,旗下有240个法人,30个海外基地,职工人数达5万1千人。主营领域现在已不仅仅是家电,还包括技术、工业、贸易,金融等领域,生产96个大类的1万5千种产品。

  海尔的竞争战略包括品牌战略(1985年~)、多元化战略(1988年~)和国际化战略(1995年~),在持续实施这些战略的同时,2006年起又开始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

  1984年张先生就任海尔厂长时,首先为树立海尔品牌而努力。第2阶段是多元化战略,海尔打入除冰箱以外的家电领域。接下来是国际化战略阶段,以在香港设立贸易公司为开端,在日本则与三洋电机进行合作。在庆贺公司成立21周年之际,海尔宣称要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品牌价值。迄今主要在北美、中近东、东南亚市场展开,今后将以进入欧洲,非洲,南美市场作为目标。

  我曾于2004年9月份对张先生做了采访,向他讨教过经营哲学。他的经营哲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应用哲学”。他对中国的古典思想(老子、庄子、孔子等)、日美欧的经营理论(松下幸之助、土光敏夫、德鲁克、波特)、毛泽东哲学等都颇有研究,将其在实践中检验,然后形成自己的经营哲学。张先生常被传媒称为“儒商”,也就是具有儒家思想的商人。他自己也说作为经营者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哲学的修养”。

  归结海尔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有一个具有经营哲学的强有力的领导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持续的技术革新与知识创造、行政的支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针。

  2)联想集团(lenovo)
  1984年11月由11名科学家,以20万元资本金创立起来的联想集团,20年后的2004年12月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事业。因为直到那时,在日本几乎没有关于联想集团的信息,所以大多数人都感到很震惊吧。联想集团的销售市场97%在中国,海外业务只有3%,而且是以美国为中心,其次是欧洲有一点儿,然后是印度。

  联想是什么样的公司呢?查阅联想母公司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的组织图(参照资料p15),会发现中国科学院占有65%的股份,而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职工占35%的股份。也就是说联想原本是从中国科学院产生的企业。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是创业者。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有5家公司,其一就是日本一般所说的lenovo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它由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出资57%,其余通过上市筹集资金。该公司的董事长是杨元庆。另外还有4家公司,但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是销售额最高,最具世界知名度,历史也最久的集团的核心公司。

  查阅销售额的推移(参照资料p16),可以发现2002年起加入了“神州数码”,这也是从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分离出的公司。可是自神州数码成立以来,联想的销售额并无很大增长,这是由于联想当时推行的多元化战略失败而产生的负面影响。06年由于收购了IBM,我想它的销售额会迅猛增长。在这之前,联想的销售额是30亿美元左右,收购了销售额90亿美元的IBM个人电脑事业以后,现在是世界第3位的个人电脑制造商。

  联想的竞争战略是(1)“技工贸”战略(先搞贸易积蓄资金,再搞生产和提高技术);(2)海外发展战略(以香港的贸易公司为开端,逐步开拓了亚洲、美国市场);(3)产品开发战略(灵活运用产品技术,开发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4)价格+售后服务战略(以低价格和良好的服务开拓市场);(5)未来发展战略(以联想控股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经营)。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以后,在中国联想被称为“新联想”,旗下有“联想国际”和“联想中国”。为了使在美国运作的联想国际进入世界市场,联想的高层首脑几乎都常驻美国。

  最近《联想》一书被翻译出版,书中有许多数据,浅显易懂。内容正好叙述了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为止的联想公司的历史沿革。

  关于联想成功的主要原因,2005年我对柳传志先生进行采访时他归结为: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灵活运用产品技术的优势、市场开拓与营销以及对销售点的管理。但是,据我考察,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最大限度地利用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本土化战略、富有魅力的激励机制是联想成功的主要因素。

以成为全球性企业为目标的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要成长为全球性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缺少国际商务经验。联想的高层首脑之所以常驻美国,就是为了亲身体验和学习国际商务。另外也正在有效利用美国的本土人材。

  海尔在进入美国的时候,也尽量有效利用本土人材。海尔美国的总裁就是其原先的美国客户公司的总裁。

  最近联想招聘人材的条件是,留学生及有海外工作经验、或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工作过的人。联想还提出称之为“TOP100”的人材培养计划,也就是要在今后5年内培养出100位具有世界商务能力的人才。

提问与回答

问:

  海尔和联想1984年创立时中国的状况,不正相当于造什么都能卖出去的、日本战后物资不足的时代吗?并且我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是现场第一主义,也就是只要能够在第一线合理地提高业绩,不管制度怎么样,什么都敢干。而现在的日本是发达国家,思维受制度的约束,职工遵守公司制度。所以说,强有力的领导能力虽然也是中国企业的成功要素,但我觉得中国的竞争力是不是来自于职工的现场主义呢。您怎么认为?

答:

  首先,我的研究方法先要看创业者是否有经营哲学。正因为领导有坚实的经营理念,才能够影响下属。我之所以列举强有力的领导和富有魅力的激励机制这两点作为竞争力的源泉,就是因为只靠有魅力的激励机制来吸引人的做法,职工很容易跳槽到条件更优越的地方,难以为继。海尔和联想的情况都是,无论多么有能力的人才,如果不赞同其经营理念,决不会雇用他。

问:

  在海尔张先生的经营哲学中,有“船主论”、“休克鱼理论”等(参照资料p12),这些到底是怎样的理论呢?

答:

  所谓船主论是把公司比喻成船,“船长”考虑的是如何驾驶好托付给自己的船。但是在这里,总经理则是“船主”,必须考虑怎样使船本身的状态更好。休克鱼理论是说,进行公司收购时,不要完全死了的鱼(公司),而是选择处于休克状态的鱼,从而可以使之复活。这些都是他独特的表达方式。由于篇幅的关系,我把“市场链管理”这个词简略地写成MCM。当供应链管理这个词进入中国以后,张瑞敏抓住其本质以后创造了“市场链管理”这个新概念。

问:

所谓依据中华思想中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知识究竟指的是什么?

答:

  所谓中华思想,简言之,就是儒学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国50岁以上的人即使没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儒学的思想也早已通过家庭教育而进入头脑中。如果接受了教育,这种传统文化更会渗透于思想行为之中。但是,40岁以下的人,由于文革开始后,儒家思想被批判否定,所以不太了解。最近传统文化又被重新评价认识。很多东西即使不知道出处,也明白意思,这是中国人共通的东西。

问:

  说到中华思想,在日本常常被理解为“以中国为中心的思想”,应该不是这个意思吧?

答:

  不是。中华思想是指中国的古典思想。有诸子百家的思想,虽然也有面向政治家的说教,但是对于普通人的道德教诲是一样的,从而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中。。

问:

  政府对联想公司拥有很高的控股率,政府的影响力有多大?

答:

  虽然控股率很高,但政府并没有给公司什么特别优待。优惠政策对于任何企业都是平等的,投标时,市场原理在发挥作用。最近也有戴尔中标的例子。如果政府投标不是平等的话,马上就会被宣传媒体抨击。另外目前中国也不存在100%的国有企业,一般是政府控股2/3或者最低1/2左右,但现实情况是国家只拥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小型企业都已交给地方,或者使之与其它企业合并。

问:

  海尔和联想是在创业的第一代人迅速成长、今后将走向世界的企业。就这些情况来看,将之与现在的竞争对手日本企业比较,不如与50年前的索尼和松下相比较更为恰当,您怎么看?

答:

  我也这么认为。海尔和联想与这些企业的最大区别是,日本企业必定有自有资本,而中国企业几乎没有自有资本。对于创业阶段筹资难的理解,中国企业不如日本的民营企业。海尔最初是运用经营手腕,救活了原先已存在的企业而发展起来的,联想也是由中科院的资金而起家的。另一个区别是,中国有针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很好地运用这些政策的企业就发展起来了。

日本语原文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