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持人:
松岛先生从东京大学工学系毕业以后,在东京大学、德国柏林工科大学度过了一段研究生活,之后进入IBM公司,后担任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的常务董事,1999年出任东京大学教授。2002年担任工学系综合研究机构负责人,还是商务模式学会(网上学会)的会长。今天,松岛先生将向我们报告"行动起来!日本"产学合作计划的成果。这一计划是以东京大学本乡校园的教师为骨干组成的特别研究小组,从2002年开始活动。RIETI也有几名研究员参与这一计划。这项计划原本是经济财政咨询会议的民间委员提出的方案,研究成果已经在今年春天的咨询会议上发表,日经BP社出版了《行动起来!日本》一书。今天,我们请松岛先生谈一谈书中没有涉及的一些问题。
演讲者:
刚才坂田先生介绍了我的主要经历,其中有一点遗漏,就是我在从事研究工作之前作过飞机发动机的工程师。在IBM公司我没有从事研究,而是从事市场方面的工作。在民间企业供职,取得了在商学院无法获得的经验。
有关这一计划,是经济财政咨询会议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产业濒临崩溃之时,MIT(麻省理工学院)实施了一个叫"美国制造"的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日本是否也能够实施一个近似的计划呢?于是,由小宫山宏教授(现任东京大学副校长)作委员长,我作调研主任开始了这项计划。
"行动起来!日本"产学官合作计划
由于这项计划叫做"行动起来!日本",所以必须让更多的民间人士了解才能够启动,所以我们出版了一部书。因为对科技创新的介绍必须用动感画面才能更直观,更容易理解,于是我们又附加了DVD。因为DVD可以通过客厅里的电视放映出来。
在第一部"奔向新目标!世界第一的生活"中,呼吁日本人改变思考方式。20世纪人们认为先要提高产业竞争力,优裕的生活就会随之来到我们身边。但是,到了90年代末,这一模式不再通用。今后我们有必要改变过去的思考方式,首先追求生活的优越。能够紧跟时代要求的才是支撑优越生活的产业。怎样使尚未付之应用的科学技术与生活水准的提高密切结合起来才是更重要的。
20世纪日本的高速发展靠的是将过去的科学技术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钢铁、半导体、汽车、电视这些原理是100年以前就发明了的,而且是西方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已经过时。这30年间日本开发的技术没有被商品化,都积蓄在大学和研究所里。我们认为21世纪"日本制造"的科学技术能够实现商品化。建议将这些技术与普通人的生活相碰撞,推进产学合作的向前发展。
同时,我们认为应该通过科技创新给基础产业带来活力,让东京以外的地区也活跃起来。
生活水准的提高要通过我们对生活潜在需要的挖掘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核心相辅相成来实现,没有科技支撑的潜在需要只不过是天方夜谭。现在,大家都使用手机电话,但是在30年之前尚未发明这种技术,所以手机不过是一个梦想。
但是,我们不能只向人们简单地推荐说,"现在大学发明了这种技术,您来用一用吧!"首先要思考什么样的东西会给生活带来方便,再联想到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这种思考方式十分重要。它可以使科技创新通过产品、服务的形式提供给世人。在这种循环不能正常运转时,要思考原因,通过政策使其恢复正常。同时,政府部门对于这种动向不可只是严加管制,而要加以鼓励。
怎样使技术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第二部"有效利用科学技术资产"中,具体的介绍了各种领域的科学技术。
近年来,最为盛行的是"健康学"。工业基本都是物理学和化学的应用,20世纪后半期最先进的是生物学。而且是"数码生物学",其典型代表就是遗传基因。
在工学方面有一种数码人,做汽车的冲撞试验几乎都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操作试验将要使用数码人。
有关"安全"方面的技术,利用光纤维可以探知桥梁等建筑物内部眼看不见的损伤。另外,使用纳米科技,可以制造出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用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利用IT技术发展IT产业,利用纳米技术发展纳米产业,利用生物技术发展生物产业这种思考方式是没有任何发展性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各种技术的融合才能真正体现科技的价值。
目前,日本在IT技术和生物技术方面都落后于一些先进国家,但是纳米技术领先。因此,将纳米技术与IT技术、生物技术融合起来,校准"健康"这一目标,也许是一个好方法。说到"健康",如果只从"治疗"这一方面来考虑,产业整体不会有什么发展,将"预防"也考虑进去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另外还介绍了纳米技术应用于治疗肾结石的事例和收集艾滋病DNA的技术。
但是,让大学教师利用这些技术创立风险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发明这些技术的人不适合经商。研究人员可以发明价值极高的技术,而应用和推广这些技术要靠民间企业。但是,民间没有人知道这些高新技术,甚至连东大医学系的教授都不知道。工学系和医学系,从位置上来说不过相距500米,但是教授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大学内部都是这样一种状况,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
科技革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现在的基础产业过去曾经是尖端技术产业,这是科技创新产业化的结果。但是,由于市场的扩大和成熟,,知识得到传播。象钢铁、半导体、电视等,制造方法举世皆知,这些技术已经不再值钱。接下来的只是降低成本的竞争。
由此可见知识先行的重要性。尖端知识都积蓄在大学里。将这些尖端知识运用到产业时,依然会存在基础技术和产业技术之间的障碍,风险企业应该承担清除这一障碍的责任。竹子六十年开一次花,然后枯萎,新的生命以种子的形式留存下来。日本的基础产业经历了长期的繁荣,但是不能使之衰落下去,要让风险企业赋予日本产业新的生命力。我认为与其说是发展风险企业自身,不如说是将其融合在原有的产业之中,给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风险企业要成为安定企业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其中夭折的很多,一切为了"生存",所以有"死亡之谷""达尔文海"之说。在第三部"行动起来!面向未来"中论述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模式。我们采访了10位风险企业的老板,分析了他们发展的历程。以毕业于东大研究生院的IT风险企业老板为例,1970年开始创业,虽然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发展,但在中途遇上了石油危机和公司职员的罢工,直到有一天出现了资金不足。于是,他以此为契机,开始思考商务技术创新(作为商业的先进技术),但是这次又遇上了IT崩溃。1995年终于将公司上市提到议事日程。走到这一部一共花费了二十五年。这位老板说:"要是早有现在的政府扶植措施,至少可以节省10年的时间。"
创业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没有市场,没有资金,没有信誉,没有办公室,没有设备。尤其是设备问题,在IT行业还不明显,在制造业上真是难上又难。另一方面,到了企业发展时期,难以招揽优秀人才又成了一大问题。
然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些障碍由于制度的放宽渐渐得到解决。风险企业可以利用国立大学的设施了。像这种制度上的完善要做得精细,否则风险企业遇到一点制度上的障碍,就不得不停下来,难以继续向前发展。
另外,大学方面也可以让年轻的副教授到企业工作两年,返回学校以后再评定教授职称。我认为采用这样的制度是有益的。因为在企业可以学到大学里学不到的许多东西。但是如果没有能重返校园的保证,那么大家就都不愿意去了。
地方的大学应该为地方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我听说有关法律禁止地方自治体向国立大学捐款。
大学和产业界应该多进行"知识"上的交流。如果在交流之中发现可以开展的事业,产业界可以向大学方面提供资金援助,但是这种援助不应该针对大学整体,而应该针对个别项目。
今后的课题
在第三部讲述地域群体问题的部分,列举的是国外的实例。我们在准备列举日本的实例时,调查了全国42个城市,但是在日本似乎还没有形成地域群体。近似于地域群体的有京都、滨松、丰田、广岛等。京都和滨松在30年间,制造业的GDP一直呈上升趋势。日本再出现十几个象京都、滨松这样的地方就好了。以当地的大学为核心形成一个个地域群体。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目前正在研究之中。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所以比日本更容易形成地域群体,实际中唯一一个成功的实例就是拥有莱比锡和德累斯顿的萨克森州,在德意志联邦中经济一直呈上升趋势。德国目前的状况与日本有相似之处,象银行经营不善、社会结构上的问题等等,对这些可以进行综合研究。这次,我们准备将该项目的成果编辑成书,进行推广,同时还想向对此项目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场所。在日本的某一地点,比如有乐町附近,用大约三天的时间,把想要出让技术和正在寻求技术的人召集到一起,举行一个大学博览会。
最后,我想谈一谈《行动起来!日本》一书中没有涉及的一个问题。这就是构筑一个按产业分类,适合具体企业性质的科技创新模式。企业的创新就是商务模式的创新。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状态。我们要仔细分析其原因。另外,我们还准备对产业群体构造的模式化、企业无形资产的数值化展开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作为产业政策应该思考人才培养问题。对风险企业的投资,我们拿IT行业来做一下日美比较。90年代就对IT投资占GDP的比率来看日本比美国低得多,但是95年以后一下子上升许多,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但是,IT产业并没有象人们期待的那样给日本经济带来光明。另外,从培养人才方面来看,与美国相比,日本大学的信息学系和专业少得可怜。80年代信息学系的学生大约有2万人,10年也不过能培养20万人,而美国有6万人,10年培养了60万人。说到研究生院,日本大约为3000人,10年一共3万人;而美国大约为1.2万人,10年就是12万人。由此看来日本出现人才匮乏也是理所当然的。日本过去在电子工学方面,花大力量培养人才,取得世界第一的产业竞争力,而其后有关IT、生物工程方面的人才培养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有很多,首要的问题是应该放弃"产""学"要依赖"其他方面的改变"这种思考方式,要多想一想"自身要怎样改变"。要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来做,这样才能带动整个日本积极行动起来。
今后,课程设置的国际标准化等外部压力会越来越大,我认为通过设立JABEE(日本技术人员教育认定机构)及时应对这种外部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期待能够建立一种既积极而有战略性地摸索下一代技术范例,又能够适应实际需要的课程设置。
提问与回答
- 问:
地方自治体的捐赠、科系设置改革等方面,制度改革已经出台,实际的成果如何?另外,象东大这样的大型机构,申请一个简单的项目也得经过繁杂的审批手续。如果改成NPO(特定非营利法人)的形式,还可以减少教师的风险。您怎么看?
- 答:
虽然说是进行了制度改革,但是还有许多附加条件,这就不好办了。我们需要的是无条 件的捐赠。如果给地方自治体的捐赠提出过多的具体条件,那么改革只会停滞不前。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起来"。大学应该动得更大一些。
- 问:
您认为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互相交流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
- 答:
"学问的障碍"算不了什么,难以逾越的是"组织的障碍"。大学内部各个系之间各自为营,教授都关在自己的科系内部。我们认为有必要拆除系与系之间的壁垒,填平系与系之间的鸿沟。日本大学的研究水平相当高。从论文引用率来看,在20个领域的前20名中,第一位是美国,有235人;第二位就是日本,有40人;第三位英国,有39人,第五位是法国,有8人。日本研究人员的论文是用日语写的,与用英语写成的论文比较要吃亏。尽管如此,从数字上来说还是第二位。因此,我衷心希望"日本制造"的科学技术能够与"日本制造"的产品连结起来。
- 问:
虽然知道拥有先进的技术,但是如果不知道将这种技术商品化以后有多少价值,就很难提出捐赠或者融资。实施技术商品化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来做呢??
- 答:
风险企业起初都处于近似于鸡蛋的状态,安定下来需要一段时间。让技术变成产品需要一个孵化(培育)过程,这需要资金,我们称之为风险投资。如果出资方要求保证本金,或者以收购全部产品为条件,那么就不是风险投资了。最近,在培养风险企业的过程中一些反道德的行为十分猖獗。我们希望银行、企业都要对孵化(培育)风险企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 问:
无形资产的评价是怎么一回事?
- 答:
人们都说是戈恩使日产汽车公司获得了新生,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戈恩将日产汽车公司里多年无人过问的资产挖掘出来,派上了用场。日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这种"挖掘"工作。目前,如何活用企业和大学多年以来积蓄起来的规模庞大的无形资产,才是"行动起来!日本"这个计划的精髓所在。
- 问:
说到使用无形资产,这与构筑群体是不是互相矛盾了呢?
- 答:
所谓群体是将目前被搁置的无形资产变为经济价值的结构。这里使用的无形资产并不一定来自于当地,即使是美国的东西也没有关系。实际上现在东大一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大分县的中小企业中商品化了。大学应该站在最前列,推动"产学公"的合作。所以,地方自治体不得向国立大学提供援助这一法律的存在成为一大障碍。
演讲者介绍
松岛教授毕业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曾经作过飞机发动机工程师,并在东京大学从事生产系统智能化研究。曾获西德洪堡基金会奖学金。之后进入日本IBMWS&PC担任市场主任,主持制造业战略和IBM亚太制造业市场战略。 松岛教授曾经担任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公司经营顾问部门的日本法人常务董事,对经营战略、IT战略、SCM·ERP项目进行指导。1999年8月以后任现职。松岛教授致力于商务模式的研究、企业价值的评价、科技创新过程的研究以及地域群体的国际共同研究,同时积极推进东京大学工学系的产学合作以及校办企业的实践。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