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小企业白皮书——通向经济复苏及“企业家社会”之路

日期 2003年5月21日
演讲者 安田武彦 (RIETI顾问研究员,中小企业厅调查室室长)

摘要

日本泛滥的"一厢情愿"综合症

  今天,我想就4月25日内阁会议决定的《中小企业白皮书》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中小企业白皮书》是根据《中小企业法》的规定,由政府每年向国会提交的关于中小企业状况的报告,今年正好是第四十次。《中小企业白皮书》的第一部分通常是关于最近中小企业的动向,探讨有关经济景气的话题;第二部分则是关于当年度的主要课题。平成14年的题目是日本经济的复苏和中小企业的作用。内容包括,(1)分析长期以来支撑日本经济的中小企业的"优势"。(2)分析如何构筑一个易于创业也易于退出、易于复苏也易于东山再起的社会经济环境(今年的重点是关于企业的退出、复苏和东山再起)。(3)分析作为经营革新形态构筑新型中小企业网络的相关课题,探讨企业间以及企业与大学间的合作。(4)分析财务数据无法反映的企业质量的金融的实现方法。

最近中小企业的动向

  所有产业部门的中小企业的景气状况在今年初春时有上扬的趋势,但自那以后就一直没有显著的变化。由出口带动的制造业和因内需不振而萎靡的非制造业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从中小制造业的生产发展来看,自从2002年初达到最低点以来,受电力机械、运输机械的带动而不断扩大,然而9月份以后重又陷入低迷状态。而且,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比上次景气涨落最低点的1998年12月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恢复,但与此相对,中小制造业的水平却有所下降,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此外,在金融环境方面,与大企业长期平稳的状况相比,中小企业的金融环境一直在恶化。这种倾向在金融机构贷款态度DI上有明显的体现,从1990年左右的泡沫经济繁荣时期,到1997年左右泡沫经济衰退时期,以及之后的金融萧条期,三个阶段中中小企业的金融环境一直在不断恶化。

  最近两年,一方面大银行的贷款余额不断减少,一方面政府所属金融机构的余额则有上涨的趋势。然而,对设备资金的积极性放款越来越少,对2000年12月创立的安全保障网络放款则不断增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商机越来越少,一方面则是金融部门的拒绝放贷进一步导致了企业贷款申请的减少。

  从上述中小企业的倒闭状况来看,2002年倒闭的企业数为18000多件,居历史第六位。其中由于销售萎靡,赤字积累,欠款难以收回等三点所造成的经济萧条型倒闭的比例不断上升,现在已占到所有倒闭件数的四分之三,居历史第一位。

日本经济的复苏和中小企业的作用

  日本经济一直处于这种严峻的状态之中,但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不断努力。从1960年到2000年,我国的工业生产值扩大了20倍,其间,尽管有经济高速增长及其后的两次石油危机、日元升值等急剧的变化,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地位一直相当稳定地向前发展。

  其它方面,零售业随着提供保护的大店法(大规模零售店铺法)等的废止,正在逐渐缩减。在此背景下,品种多数量少的领域开始活跃起来。比如电器音响机械仪表制造业,虽然面向廉价批发市场的产品由大企业生产,但面向发烧友的高附加值产品、迪斯科舞厅使用的录放设备以及音乐会上所使用的扬声器等产品则由中小企业生产,由此形成了大批量生产由大企业完成,而品种多数量少的产品则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产业格局。根据调查,从业人员规模越小,则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为中心的比例就越大,产品及服务的更新换代也就越快。因此这些企业列举的竞争对手有六成以上是中小企业。

  关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领域分化,有观点认为中小企业受到排挤,因而给人以停滞不前的印象,然而与大企业相比,大体上还是中小企业的增长率更高一些,而且规模越小的企业增长得越快。此外越是潜心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其增长潜力就越大。为了超越由生产规模所导致的部门分化而获得发展,不断有新成员加入成为必要条件,而为此则又必须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这些因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

  那么,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到底有什么特色呢?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有两点,(1)是通过由家族企业向非家族企业转变,吸纳外部人才;(2)则是十分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其符合市场的要求。

  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开发新产品等方式为社会提供了很多新技术。现在普及的产品中,比如碎纸机,就是明光商会的高木总经理(当时的职务)在1960年受到轧面机的启发而设计出来的。还有自动铅笔就是家电生产商夏普的创立者在创立夏普前发明的产品。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空调就是布鲁克林的印刷业者为了让油墨尽快干燥而发明的,在美国,约有一半技术革新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如何构筑一个易于创业、退出、复苏和东山再起的经济社会

  下面想就我国最近(2001年)的开业状况及其背后存在的问题来展开讨论。我国2001年的开业率比停业率还低,与1996~1999年相比则开业率和停业率都有所下降。

  开业率最高的五个行业依次是(1)电子通信及相关的服务业(手机代理店等)、(2)软件业(委托开发软件业、成套软件业等)、(3)老年人福利事业(养老院、老年日常服务中心等)、(4)二手商品零售业(二手服装零售业、二手家具零售业等)、(5)其它无法分类的与生活相关的服务业(食品代加工业、婚姻介绍所、观光旅游业、替代驾驶业等)。除了上述(1)和(2)以外,可以看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和与地域密切相关的行业的开业率都有所上升。可以看出因老龄化、环境问题而需求越来越高的行业与日本产业构造的转变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

  希望创业者的比率从年龄上看以20~30岁的人群为最高,年龄更高的人群则较低。此外,因为创业者的比率随年龄一起上升,其结果是年龄越小的年龄层创业成功率越低,由此可以看出希望与现实间的鸿沟。顺便提一下,希望创业者总数约为120万人,而就业人数约为6000万,所以每50人中才有1个人希望创业,比率为2%。对希望创业的人来说,障碍主要来自于资金方面、市场营销方面及技术和专业知识方面,对年轻的创业者来说,资金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关于停业,在2002年12月对大田区及东大阪市的近一万家企业所做的调查结果表明,大约有三成经营者考虑过在自己任期内停业,理由除业绩不良以外也提到了没有人才来继承事业的因素。考虑过停业的经营者中还有近三成打算在3年内停业,这样一来类似的产业集聚地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停业问题的不断加重,为了防止失去技术必然考虑企业买卖和转让问题。虽说中小企经营者大多认为企业"与自己同心同德",也有一些人认为"与其卖掉企业还不如让它在自己手中垮掉",但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经营者考虑卖掉或转让自己的企业以及考虑接收这些企业。中小企业厅也在考虑制定有关使企业转让更为简便易行的政策,大阪工商会议所已经开始着手类似的工作。

  关于倒闭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我们通过对倒闭企业的原经营者进行调查发现,面临倒闭的企业希望以倒闭作为解决资金困难的暂时性对策,经营者不愿意为本来可以通过改革实现的企业收益体质而努力。而且,倒闭企业中有大约32%会继续经营。倒闭后能够继续经营下去的企业是在倒闭前有扩大规模的可能性并且营业额处于上升状态的企业。只是在倒闭后容易核算盈亏(有盈余)的企业,在倒闭前都是有盈余的企业。倒闭后的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只能依靠父母、兄弟、友人或熟人、朋友,因此,如何使金融机构对此状况有更灵活的应对措施则是今后政策性课题。关于倒闭企业经营者个人,有约43%的人破产,但其中的14%又成功地东山再起。另一方面,在没有办理破产手续的倒闭企业经营者中,重新创业的约占10%,破产者的一方正不断地重新创业。与普通的创业者比较,倒闭企业经营者再创业的资金主要依赖于亲戚、朋友和熟人。从制度上充实这一领域的金融成为今后的课题。

仅凭财务无法判断企业素质的金融

  站在中小企业的立场上看,为确保顺利地贷到资金关键在于,(1)积极地公开企业信息。财务资料自不待言,公开资产月报表,资金周转计划等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此外(2)在与银行的长期连续交易中,有些企业信息没有体现在财务上,这些信息要及时向银行传达。另外,为了不至于在无法从主要关系银行顺利取得贷款的情况下出现尴尬局面,交易银行的多元化也很重要。

  关于利息,和确保贷款一样,企业应主动地向主要关系银行递交材料,能够缔结长期交易关系的企业可以享受到较低的利息。当然,这仅凭财务资料是无法知到的,只有通过了解到总经理或职员的情况才能够建立信任关系。而且,企业自己拥有一定的金融知识也很重要。最近的一个话题是关于提高利率的问题的。在2002年一年内,有不少中小企业收到银行提高利率的要求。(1)以大银行为主要关系银行的企业,(2)没有向主要关系银行主动提交相关资料的企业收到了银行提高利率的请求。实际上,即便收到了提高利率的请求也有一、两成的企业拒绝了这些要求。

  还有一点,是关于金融机构的合并。经历了合并的主要关系银行的贷款变得很严格,与没有经历过合并的银行相比,其放款额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支行的合并或撤消使负责人发生变化,从而使非正式的企业信息难以传达。同时,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无法像原来那样周到地考虑细节。此外,贷款的审查标准也变得严格了。因此,中小企业有必要针对金融机构的合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银行的疏漏给小规模的企业所带来的大都是负面影响。通过分析25万家公司的财务数据,即便有经常赤字和资不抵债的情况,但通过努力,有很多企业能在几年后实现赢利并扭转资不抵债的局面。金融机构有必要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使自己能够看到通过财务报表无法看到的企业素质。各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融资时往往只重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担保等外部标准,而对企业在业内是强是弱,有无增长潜力等方面则持消极态度。从各个角度不放过中小企业每一个无法体现在财务上的状况,强化这种"鉴别"能力,对于灵活地为多种多样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是非常必要的。进而言之,金融机构僵化的放贷态度,失去中小企业这一在将来大有希望的客户,对金融机构自身也是一种损失。

企业合作带来的经营革新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转包"交易这种企业间的垂直合作关系的优点正向着业务量稳定和没有交易风险的方向转化。在此环境变化中,接受定货的中小企业一方非常重视努力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及降低产品成本,从这样的对策中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此外,可以称之为企业间横向联合的企业合作活动虽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但诸如共同采购、共同研究开发等合作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企业和大学的合作,在吸收知识确立新技术等方面功效显著,我们可以看到,在此方面取得成效的公司多为年轻、规模小的企业,经营者也不负责开发。然而取得成效的企业往往起步较为迟缓。为了消除这一现象,我认为有必要强化TLO(技术转让机构)等班子。

  中小企业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充满生机,即便被置于严酷的环境中,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恢复自己的经营状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够藉此实现"复苏",只有切实地实施技术革新,扎扎实实地强化收益能力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实现复苏。我认为形成中小企业辈出的"企业家社会"与日本经济的复苏是息息相关的。

提问与回答

问:

我认为轻视中小企业的根源存在于教育文化中,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答:

职业高中教授的是能够在中小企业活用的技术,即便如此,组织职高学生参观学习也仅限于大企业,学生本身并不知道中小企业的情况。要是让大学中毕业于职高的学生看看中小企业的话,许多学生会提出退学创业,大学方面又要急忙挽留。我认为最好让他们更全面地看看这个世界。

问:

虽然长期以来中小制造业的地位极为稳定,但在不景气的行业如建筑、商业、金融及房地产等行业中,中小企业占据三、四成。在这些领域如何展开?另外,我觉得特别信用制度能使本来可能消失的企业延续寿命,您怎么看?

答:

关于其他行业,建筑业没有单独的资料;零售业随着由保护中小企业向企业竞争的转变,长期以来地位一直在下降。因此与制造业那样在国际竞争中受到磨练的行业还是有所不同。关于特别信用制度,虽然有人认为会使应该消失的企业继续存在下去,但要是没有这种制度的话,会使可以生存下去的企业也一起消失,这样又如何呢?能够排除真正不行的企业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将好的企业也排除掉了。从当时的状况看,由于将工作重点置于排除后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上,我想也是不得以而为之的。而且,从定量分析上来看,采取此制度,倒闭企业数也不能说就降低到了异常的程度。

日语原文刊登在《经济产业杂志》2003年8月号
日本语原文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