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体化:我们能从欧盟学到什么?

日期 2003年2月6日
演讲者 Robert Boyer (应用数理计划经济预测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 胜野全裕 (RIETI国际部主管)

摘要

  我一直从法国的角度来研究宏观经济,当欧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之后,我开始研究欧洲一体化这一课题。同时我对MERCOSUR(南方共同市场)、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日本与中国都非常感兴趣。今天,我准备谈一谈亚洲能从欧洲一体化的经验中学到什么。

  首先,我简单地介绍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基本情况,然后我想谈一谈当今全球化时代,区域一体化战略将要面临怎样挑战。之后还将论述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国际金融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简单地重复欧洲一体化的经验已经行不通。最后谈一谈亚洲一体化的优势与缺欠以及日本所应当采取的战略方针。

欧洲一体化过程的回顾

  首先,我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出发点是德法的和解以及两国都不希望再次卷入战争的共同愿望。最初是钢铁和煤炭先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然后再逐步形成产业的统一。这一过程虽然非常缓慢,但由此引发了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外汇市场的巨变。20世纪70年代初欧洲已经开始认识到建立统一货币体系的必要性。随后又再次经历了金融制度的放宽以及金融危机。为了彻底清除这些不稳定因素,统一货币的愿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1999年1月终于建立了欧元体系,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即关于财政方面的协议,初期阶段欧洲联合政府的建立,制度安排等等。还有就是东欧地区加入欧盟(EU)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必须从欧洲汲取三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第一,欧盟是在政治形态和经济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也就是说由政治为开端的一体化波及到经济,最后再以条约的形式回到政治上。第二,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组织还没有建立时,欧洲在地区内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就已经完成了一体化,所以统一市场的形成必须要由自己完成。顺便说一下,这一工作是在各国间的价格存在巨大差别的状况下进行的。第三,与亚洲不同,欧洲在一体化的初期就开始逐步进行制度的设计。在刚刚建立欧洲统一市场时,地区内各国就已经直接面对国内利益和区域内整体利益发生冲突的问题。贸易方面的摩擦导致了欧洲范围内的诉讼纠纷,其结果是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在欧洲范围内必须建立统一的法律体系并使之条文化,由此建立了欧洲范围内的法律体系。可是,这一法律体系的建立又触发了新一轮的游说活动和利益划分。贸易摩擦再度升温,同时由于诉讼技巧提高、法律体系不断深化和规范化,在这一过程中,又缔结了一些新的条约,在不断地推动这一进程的同时来积累制定制度的经验。当然,这一进程还在延续。

全球化和全球标准

  我认为我们现在与其说是生活在全球化时代不如说是生活在区域化时代。首先我们就全球化进行分析。20世纪90年代新的国际化浪潮兴起,出口额以超过GDP的速度增加,向外国的直接投资额以高于出口额的速度增加,资金流动以高于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增长速度增加,在这一期间亚洲的实力不断增强。20世纪90年代的特征是,尽管国内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出口情况仍然良好。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第一,此时出现了金融全球化。引入了全球化经济管理的概念,大的投资公司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谋求最优的资产构成。第二,全球标准的建立。关于这一点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觉,至于全球标准应该是把诸如德国的制造业、美国的金融业、英国的法律这些最好的规范从这些国家集中起来的标准。但是令人吃惊的是,所谓全球标准的几乎都来自美国。第三,全球化对国内政策也正在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比如法国社会经济的主要趋势是参与国际化可以使企业享受到更多的方便和益处。也就是说具有专业知识以及国际竞争力的经营者们可以得到减税以及要求企业民营化等理想的条件。这是把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真正地结合起来。

  其次,论述区域内贸易的深化。美国在率先实行全球化的同时,与墨西哥和加拿大关系不断加深,并积极参与解决南美各国出现的问题。从区域内贸易占贸易整体的比重来看,欧洲最高,约占70%;亚洲居中,大约为47%;北美洲较少,约占40%。为什么会有这种地区主义的产生呢?除去中国和美国,国家这一概念在日渐狭小;但是另一方面,从全世界看,全球化进程也充满了多样性、不均衡性以及对立性。因此,地区内部的贸易协定更为活跃。

  在此再介绍一种分析手段。从亚洲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焦点集中在贸易这一侧面。这是因为这一地区在一体化进程中,目前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只有贸易。关于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不同)必须要缔结共同的地区对外关税。形成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之后,有必要制定地区内统一的资本流动制度以及竞争机制,单一市场(single market)要有统一的规范和基准。如果进一步发展,形成经济同盟时,就必须要以某种形式对税制、补助金制度、信用体系制度进行调和。在欧洲,目前正在围绕怎样实现准立宪联邦国家这一构想来推进一体化的进程。这也意味着有必要根据一体化过程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分析手段。

导致欧洲一体化的七个有利条件

  在阅读关于欧洲一体化的各种报告后可以看出,欧洲之所以进行一体化,是由于欧洲拥有七个有利条件。第一,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各国都有一个共同的政治目标,就是欧洲人之间再也不要进行战争。第二,由于战争使欧洲整体受到摧残,从表面上看,各国间的差距较小。第三,在从煤炭、钢铁向制造业逐步推进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在小范围内建立了关于农业的补偿制度等。另一方面欧洲联盟的长期目标是实现被称作欧盟之父的让·莫内等人当初所描绘的情况。第四,在布鲁塞尔有一个主张联盟稳固并负责推进一体化进程的群体。第五,由于制造业的一体化造成农业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收入的减少,为此以统一的农业政策为基础建立了补偿制度,在给弱势群体提供补偿的同时也赢得了他们对一体化的赞同。第六,在与保护主义不断进行拉锯式斗争的同时,也建立了在单一市场自由竞争下的新型公共财产。第七,为了解决国内以及欧洲的法律纠纷,确立了统一的仲裁管理权。

  以上的条件不一定都适用于亚洲。由于时代的变化,地区间一体化的战略也发生变化。总体上说,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东盟不一定要重复欧洲的经验。亚洲与欧洲有两点重要差异。首先,在亚洲没有强有力的统一的政治意识,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相比较,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内差异。同时也不存在以区域内各种条约为基础的统一制度来支持以自由贸易协定为首要目的的区域一体化。第二点不同是当今金融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经营能力"有两点认识不足

  于经营者。像这样理所当然的事实在日本还没有得到普遍认识。其次,培养经营者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一点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在华尔街流传这样一句话:"M&A就像脑外科手术。"意思是说,一旦失败就无可挽回,它需要非常优秀的办事能力,一旦开始就无法返回,是最具职业性的。在医学界,脑外科医生同样需要有最精深的知识和最精湛的医术。召集几名普通医生是做不了脑外科手术的。经营也是同样,会计、总务方面的问题,包给有关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业务方面、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利用企业外的人员解决。但是,"经营能力"不能靠以上的办法。无论召集多少平庸之辈也不能担起经营的重任。

  聘请企业外专业的经营顾问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是因为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冒牌经营顾问"太多了。同时,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日本没有培养经营者的好学校。然而,话又说回来,即使在非常优秀的商学院学习过,也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经营者。

   经营里面有一种东西是难以用技术补充的。这就是"悟性"。作为经营者不仅要懂得法务、资本政策、管理等技术性问题,人格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人教你"悟性",只告诉你"经营需要悟性"。但是这种悟性是无法传授的。另外,经验本身也无法传授。例如,即使"胜利的经验"非常重要,这种经验也不能像器官移植那样传给后来者。

  也就是说,经营不是能够在教室学得到的。实践经验必不可少。

为什么亚洲货币基金设想会失败

  我认为亚洲一体化进程是以亚洲金融危机为起点的,事实上亚洲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已经处于一体化的状态,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各国的竞争优势发生变化。由此亚洲认识到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地区内各国的中央银行缔结了互惠信贷协定(清迈协议)。今后中央银行的代表也许会定期举行会晤,旨在构筑相互信赖的关系。然后是建立类似于亚洲银行的机构,它的任务只限于探讨关于货币政策调整所必要的条件,改善货币管理,进一步深化亚洲各国金融的联系,其结果是使地区内各国享受相应的经济利益,使之成为进一步迈向一体化的新契机。同时也可能起到清除贸易壁垒的作用,最终实现这种货币的稳定。即便是在没有形成统一市场的条件下,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也许在这种情形下,政治家们才打起精神朝着缔结最初步的必要协议开始行动。之后的情况是各国中央银行有了共同的关注点,必将进行关于汇率制度的探讨。

  归纳一下欧洲一体化的经验可以看出,在20世纪70年代时,作为实现一体化的手段,贸易自由化成为该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最初动机。金融体系的各自为政威胁了单一市场的继续存在,其结果是由此而产生了单一货币的构想,但是对于亚洲的看法则完全不同。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能够制定出基本规则来保持金融的稳定性,这将成为金融一体化的诱发因素,可以带来更加有效率的资本分配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其结果也许将成为整合单一市场的条件。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的一体化较为简单。欧洲实施共同市场也是在经济增长率是6~7%的时候,相对比较简单。对于亚洲,我认为贸易关系在逐步深化,这亚洲一体化更为容易。但是另一方面,亚洲各国间具有相当大的不均衡性。例如就人口规模来说,中国和新加坡有着惊人的差别。不同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政治体制方面也一样,中国内地是共产主义而台湾是资本主义,情形各不相同。亚洲一体化难于实现还有其它两个要素。比如说日本和韩国出口的同样产品,但是它们在质量上有很大差别。这种现象也存在于法国和德国之间。另外,贫穷的农业国和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的程度有着相当的差距。从区域外的观点来看,我认为由于这样的利害关系、经济规模、发展阶段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和差异性,要调整各国间的利害关系是极其困难的。

  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而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AMF)设想为什么会失败呢?我的解释是:第一,还不具备具有最适合货币圈的条件。第二,是亚洲各国公债对于GDP的比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等是否可以满足如《马斯特利赫特条约》所提到了的货币一体化的条件呢?我认为这没有可能。第三,是地缘政治学方面的因素,国际货币基金(IMF)组织,特别是美国,并不希望与区域性货币基金进行竞争或互补。根据不同的见解,认为亚洲与欧洲是极其相似的。在亚洲已经开始了资本以及劳动力的流动化,经济也在不断的开放中,这与欧洲开始面向货币一体化运作时的状态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包括新加坡等几个国家也有可能达到《马斯特利赫特条约》中所提及的趋同标准。因此我认为的AMF失败不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而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从欧洲的角度来看,非常羡慕亚洲的实用主义和适应性,但是亚洲也有亚洲的矛盾。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正在交涉缔结各种协定,让我们欧洲人最为吃惊的特点是在亚洲很多国家远离了多边框架,而进行许多双边交涉。我认为亚洲一体化所处的阶段也许是需要凭借缔结两国间贸易协定这样的战略,在区域内发挥更大的谈判能力,同时采取强化对区域外的谈判能力来展开相互间的搏弈。这与欧洲的战略形成对比。欧洲采取的是稳定原加盟国家,首先促进深化原加盟国家间的关系,然后在最终阶段接收新的加盟国。

日本的战略和中国的崛起

  日本的战略将带来什么结果呢?日本与智利有着相同的战略。智利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南方共同市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某种好处。但是日本是一个大国。从它的双边协定项目来看,比如说,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定是为了能够插手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于与韩国、中国以及新加坡的协定,日本的战略是阻碍区域一体化进一步深化,表现出极其幼稚的一面。日本的战略的选择有以下几种:1、推进亚洲发展的综合性的合作。2、首先缔结日韩自由贸易协定。3、可以考虑将谈判的范围进一步向其它各国扩展。4、货币金融的一体化。关于这一点可以运用AMF等各种各样的手段。5、最后,也许可以把与中国的一体化作为起点。我认为一体化的结果根据谈判条件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区别。几种选择方法中都具有各种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不存在最好的方法,而且也不可能只把各个方法中的优点集中起来。必须要通过政治交涉和政治决断来进行选择。

  下面我想谈一谈中国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间,韩国以及台湾对中国出口量日益增加,当然作为进口国的中国日益壮大,对东盟以及日本、台湾都很重要。中国在出口和进口两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亚洲一体化的推动力。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不但拥有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的储备。从这一点上来看,无论新加坡、韩国、日本,就是与其他亚洲各国相比较,中国也非常突出。最后是外国的直接投资,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对于亚洲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在减少,但是对中国的投资所占的比率却有所增加,出现了外国直接投资集中于中国的现象。

  这样的机制将带来怎样的结果呢?我们从世界范围来看,首先美国对于世界来说是"最后的消费者"。我们都知道美国人即使是在泡沫经济崩溃时期也未停止消费。美国人对将来抱有多大的期待是预知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极好的个案。其次,日本人展示给我们的是难以置信的高储蓄倾向,即使国内投资急剧下降,也一味地储蓄、储蓄再储蓄。因此日本是"最后的储蓄者"。中国则是"最后的工厂"。那么在这幅构图下,幸福是否降临世界了呢?把世界做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描绘,作为世界经济推动力的美国从中国"购买商品"。而日本为美国"提供资金"来减少美国对外赤字,同时向中国进行"投资"。反过来中国促使日本"非工业化",其结果将压迫日本国内经济,对亚洲一体化也带来了更严重的紧张局势。另一方面,对国际金融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怎样从这两个不良循环中解脱出来呢,我们还没有得到答案。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第一,正在迎接我们的不是一统的全球化时代,而是区域一体化时代。这一点对于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哪一个地区都是相同的。第二,在发展和促进地区主义的过程中,调整货币政策,谋求地区的金融稳定,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第三,现在亚洲面临的课题与欧洲极其类似。我认为亚洲最终需要多边的框架和制度,首先为了达成政治上的妥协,需要建立最低限度的多边制度,这才是高明的办法。但是领导一体化进程的先锋不是政治家,而是企业、银行、中国社会、或者是日本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另一方面,欧洲在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方面是落后的。确实,欧洲出现了戈恩(日产汽车总裁)这样的人物,其经营手段受到很高的评价,但是像他这样有能力的经营者在现今的欧洲已经不多了。欧洲内部以及欧洲在制度的调整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也许是笑谈,如果亚洲可以引进杰克·德洛尔(欧洲一体化的中心人物),而欧洲能够引进亚洲充满活力的经营者,我想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各国制造业一定会重新站立起来。最后要说的是国际体系的稳定还存在着若干的担忧。首先,中国和日本正在逐渐出现通货紧缩的危机,这有通过制造业过剩的生产能力扩展到全世界的危险性。考虑到为了亚洲以及中国的冒进,必须投入庞大资金这一事实,不能说没有再度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

提问与回答

问:

根据传统的思考方式,如果多边主义碰到很多障碍,也会出现地区主义的倾向。WTO以及其他的多边框架的议论是,如果地区主义是对于全球化及多边主义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或者是强化,就一定会受到欢迎。从今天Boyer教授讲的内容来看,您好像持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是这样吗?

答:

如果我们可以描绘出完善的全球经济体系,地区化也许不是必须的。但重要的是今后的10年、20年或者30年,这种完善的体系也许还无法建立。地区主义战略具有两方面意义。首先形成地区联合,增加交往。其另一面,如果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这种地区联合就为迈向下一阶段的多边体系走出了很好的一步。因为由于单一市场形成,对于地区内贸易自由化的要求会更加迫切。如果消除了(地区内的)各种壁垒,对美国等其他地区的谈判能力也会因此而提高。还有一种意见是,为了找出政治的妥协点,各地区都有必要限定其范围。考虑到南北差距的扩大,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一致的政治观点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地区主义是对全球化的补充和完善。确实,有些问题在多边主义的框架下难以解决,有可能需要求助于地方主义。但是存在向两个方向转换的可能性,既可以再度回到多边主义的框架下,也可能借此产生例如三个国家间的协议。我认为总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问:

按照欧洲的经验来考虑亚洲一体化进程时,到实现经济一体化为止,统一货币阶段需要持续多长时间呢?欧洲在经历了好几个阶段花费了很多年,才得以实现。

答:

我认为实现欧洲统一货币花费了极长的岁月。70年代这一构想产生,经历了一时的稳定状态、互惠信贷协定等相当长的过程才得以实现。我设想的亚洲一体化是设立中央银行间协议的场所,建立实质性的互惠信贷制度,设定评判经济政策的共同基准。这也许需要很长的过程。可是对于亚洲已经开始的多边框架下的一体化,这个过程同时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贸易投资不断深化,将促进货币金融方面的稳定。也许5年、10年之后,会陷入严重的汇兑危机,因此将会采取促进汇兑稳定的措施,也有可能会在这一阶段停滞不前,这是由于转向单一货币需要相当的政治决断。另一种可能性是,汇兑的不确定性也许会引起金融的一体化。

问:

的确在亚洲,贸易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正在产生相互作用。但是欧洲的专业人士对此持有两种观点,一些人认为亚洲必须学习欧洲,一些人认为欧洲的一体化是根据欧洲的特殊情况,对亚洲没有参考价值。我认为Boyer先生的观点不包括在以上两点之中。我个人认为在一体化的进程、制度安排和政治走向这三点上,亚洲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向欧洲学习。但是我认为,Boyer先生好像对于"东盟+3"的模式给予了过低的评价。不仅是清迈行动纲领,包括日本—东盟、中国—东盟、日本—韩国等的FTA缔结都是从"东盟+3"中派生出来的。像这样一连串的两国间、两地区间缔结FTA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存在。另外,关于AMF,Boyer先生的想法是与货币协定连在一起考虑,但是,AMF 无论有无货币协定都可以存在。当然为了稳定汇率,AMF需要具有相互调整机能,要能确保货币在区域内的流通性。我认为这将成为通往未来的阶梯。

答:

有关欧洲的一体化的经验,我认为既不能全部照搬,也不是完全没有参考价值。我认为必须有最低限度的制度的存在。在欧洲有人认为欧盟官员太多,但如果考虑到为了一体化必须要做的工作量,我认为还是太少。

问:

我想区域一体化和国内改革的关系是重要的。您认为亚洲各国把推动区域一体化作为杠杆,要有多强的力度来进行国内改革呢?

答:

因为法国政治家成功地把发展"欧洲一体化是对的"这一想法进行了推广,所以他们对一体化带来的成本爽快地接受了。弥补这些成本的措施包括通过向企业收税来对农民进行补贴,设立利益受损者救济机构,为了进行内部调整给与了一定的时间。我认为亚洲也可以做同样的工作。我想在法国实现的改革,如果没有欧洲一体化的支持是实现不了的。

问:

我们无法预测,究竟是韩国与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先出现,还是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先出现。它们的结局可能会不同。我不喜欢中心——辐射型制度安排,因为,那样的话,促使货物在亚洲流动的日本企业将享受不到自由贸易区的好处。

答:

与日本与韩国的贸易自由区相比,日本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其消极后果更大,因为后者会更有可能反应愚蠢的日本利益。在欧洲,各国签定的是双边的"欧洲协议"。结果,累积起来使得各国的贸易在没有自由贸易协定的情况下受制于共同的规则。

问:

欧洲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战争,一体化的进程是在"决不再度陷入战争"的强烈政治意识下推进的。亚洲仅仅在60年前经历了一次大的战争就已经足够了吗?您认为欧洲的法国和德国与亚洲的中国和日本是否相似呢?日本应该怎样与中国继续交往呢?

答:

夏尔·戴高乐1962年到德国去,用德语表明了对于德国人民的信赖。如果日本首相能到韩国去,向韩国人民做同样的表态,或者中国的总理到日本来,用日语向日本人表明敬爱和友情,我想能够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信赖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没有相互信赖贸易往来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在金融方面,为了建立统一的机制,信赖是不可缺少的。不是要经历几次战争,而是应该在一次战争中吸取教训。关于中国和法国,确实在地缘政治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德国和法国双方都饱受战争的创伤。另一方面,日本在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出现泡沫经济崩溃,经济持续低迷。相反,中国经济持续急速增长,出现了不均衡的关系。德国和法国的政治家不光有不再陷入战争的意志,在经济上也找到了共同的利益,能够成为合作的基础。但是,中国与日本没有这种情形,我认为在本国经济持续低迷的时候进行谈判是很难的。

问:

EU和NAFTA相比较,最重要的相似处和不同处是什么?

答:

NAFTA基本上是以美国为中心,以美国—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两个FTA以及对于加拿大—墨西哥双边关系的连带效果形成,是特别不对称的3国间的协定。亚洲也许可以参考NAFTA,但是哪个国家可以成为车轮的毂,哪个国家可以成为辐还不很明确。NAFTA是在被经济和金融界逼迫的情况下开始的,至今经济还是主要的推动力。相反,欧洲是从政治意识开始的,在中途开始出现了政治和经济相互作用,这一点是明显不同的。从由于经济因素而进行一体化这一点上来说,NAFTA与亚洲很相似,我认为在从双边协定派生出地区一体化这一点上,是值得学习的。

问:

在亚洲为了实现一体化,有所需的能够发挥政治主导权的国家吗?

答:

中国也许有。但是,我认为主导权尽可能由小国担当,这样容易被其他国家接受。就像欧洲的荷兰那样。

日本语原文

演讲者介绍

  Robert Boyer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制度性和历史性宏观经济学、技术革新与成长的分析、劳动市场与工资的关系、管制方式的国际比较与欧洲一体化。有关Boyer教授的详细经历登载于以下网页,仅供参考。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