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超越复兴的新高速增长

户堂康之
教职研究员

  由于此次大地震,日本国民和日本经济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许多人为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永远无法挽回,令人悲痛万分,在此谨向遇难的人们致以深切的哀悼。但是,展望5年、10年后的日本经济,一定能从此次震灾中实现复兴,恢复到震灾前的经济增长趋势。而且,完全可能以此为转折点,从"失去的20年"的低增长向第二次高速增长转变。

战争、灾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如图1所示,蓝色实线表示从明治维新后不久的1870年到现在的日本人均实际GDP(以美元计算)的变化。该图的纵轴是对数值,因此该图中线的倾斜度表示经济增长率。从1870年至1940年左右的人均GDP的倾斜度基本上比较固定,说明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也比较稳定。其后,人均GDP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下降,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高速增长期增长非常快。在此,值得关注的是1960年以后,人均GDP水平超过了战前的趋势(图中的黑色虚线)。这可以说是因为战败,日本经济制度和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更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图1:日本人均实际GDP(以美元计算)
图1:日本人均实际GDP(以美元计算)

  在这一点上,地震、海啸、干旱等自然灾害也与战争相似。使用迄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率与灾害的有关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几年中,经济增长虽然减速,但是从更长远的观点来看,生产和收入水平会出现恢复到灾害前趋势的倾向。而且,有时甚至由于灾害反而会使长期的增长率上升得更高(Sawada et al, 2011, RIETI Discussion Paper, No. 11-E-023)。这可能是因为,自然灾害与日本战败一样,"创造性的破坏"发挥了作用,灾后可以建立比灾前更优越的制度。

  因此,现在日本如果能够把东日本大地震作为创造性破坏的一个机遇,掀起一场制度和政策大转变的改革,那么,不仅可以恢复到震灾前的低增长趋势(图中的紫色虚线),而且会再次掀起高速增长的浪潮(图中的红色虚线)。

现在正需要开放国门

  那么,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怎样做呢?

  由于震灾,暂时基本上停止的东北和关东北部的生产活动,在灾区人民奋不顾身的努力下,已经开始逐渐恢复,但是,生产活动也出现了暂时向日本其他地区或海外转移的动向。不可否定,从长期来看,这些转移有可能形成永久化,从而失去东北和关东北部的产业集群。

  灾区是汽车相关产业、电器机械产业的聚集地,其大多数产品最后向国外出口。因此,要想从需求方推动已经开始恢复的生产活动,阻止生产活动向海外转移,就需要扩大与外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有意见认为,从日本向国外出口时的关税已经很低,但并不一定如此。例如,从日本出口的薄型电视机,欧盟征收14%的关税,中国和马来西亚征收30%左右的关税。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汽车零部件也征收3~25%的关税。如果能够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降低这些高关税,就完全可能把产业留在包括灾区在内的日本,实现比地震前更高的生产水平。

  菅直人政权在地震前提倡"平成开国",试图推进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在内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然而最近却宣布推迟对加入TPP的方针做出决定。笔者认为,TPP作为实现灾后复兴有效的措施"现在是考虑加入TPP的大好时机",而不是"现在还顾不上考虑TPP"。通过向进一步开放国门转变,才能够走上超越复兴的高速增长的轨道。

应在灾区建立高新产业集群

  不过,加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虽然具有阻止生产向海外转移的作用,但是并没有阻止生产从灾区向日本国内其他地区转移的作用。产业集群是通过所谓滚雪球式机制不断发展,因此,反之一旦缩小的产业集群就很难再得到恢复(藤田昌久《从空间经济学看东日本复兴政策》)。

  既然如此,不仅需要招唤原有的产业返回灾区,还要想方设法重新集结更高新的产业。例如,可以设想开设经济特区,对企业在灾区进行研究开发活动实行优惠,促进产学合作,以东北和关东北部的创新为中心,促进高新产业的聚集。建设以集结环保技术产业为目的的生态城市(eco-city)也是一个方法。也可以在这种特区或生态城市积极吸引外资企业,发展成引进国外活力的国际城市。在宫城市县的石卷,500年前支仓常长受伊达正宗之命建造了远航帆船,并横渡太平洋到达了罗马。由此可见,东北在历史上就具有建设国际城市的基础。

扶持中小企业并购

  此次震灾使人深切地认识到,要想应对自然灾害这样的风险,企业就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规模。在震灾前凡制定了应对灾害指南的企业恢复得比较快,但是对于没有充裕人员的小规模企业来说,要制定这样的指南是非常困难的。此外,拥有多家工厂或业务单位的企业,可以把灾区的业务改换在其他地区实施,或其他地区的业务单位对灾区进行支援。例如,在灾区仍有许多便利店继续营业,很大原因是由于便利店每家公司规模都比较大,员工们能齐心协力支持灾区的业务。即使是只有单一业务单位的企业,也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采取了相同的措施。不过,这仅限于少数事例,而大多数小企业和零星企业都无法充分应对地震的巨大灾害。

  因此,为了保证能够应对巨大风险的企业规模,应促进中小企业的并购。现在的中小企业政策都把重点置于保护企业上。笔者认为应该转变政策,把中小企业作为向大企业发展的过渡期,扶持不断增长的中小企业,通过合并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当然,笔者也充分理解中小企业的技术力量是日本经济的支柱,正因如此,为了保护这些优秀的技术免遭自然灾害或金融危机这样的风险,也需要企业的大规模化。

为实现超越复兴的新高速增长

  不仅限于以上列举的三点,例如,在供电、农林水产业、日本式经营方式等许多领域都需要大转变。如果能够在日本的社会和经济等广泛领域实现大转变,就不仅可以实现"复兴"地震前的低增长,而且完全能以地震为机遇,实现高速增长。就像明治维新和二战后一样,要实现大转变,需要具有灵活崭新思路的年轻人发挥积极作用。现代的年轻人,在地震后支援灾区的活动中,展现出了大无畏的气概和出色的行动能力,笔者期待他们今后以这种气概和行动能力来改变日本。

2011年4月8日

2011年4月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