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在国家公务员法中规定了双休日制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星期六和星期日双休日制已经完全固定下来。以前曾被讥讽为“工蜂国家”的日本的劳动时间逐渐减少,在泡沫经济顶峰时期的1990年超过了2000小时的日本人均全年劳动时间,现已减少至不到1800小时。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全年劳动时间依然处于高水平。
采用双休日制以来,至今已经过了15年多,现在到了应重新探讨增加每周休息天数的时候了。根据这种问题意识,本文想对被认为将给经济及社会带来变革的“三休日制”进行讨论。
※ 在此声明:本文阐述的见解属于笔者个人,不代表笔者所属单位的见解。
需要不依赖公共资金的扩大内需政策
去年夏季实现政权更替以来,民主党打出“民生牌”,酝酿通过直接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整体水平来扩大内需的政策。但是,育儿补贴等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整体水平的方案,当然需要依靠公共资金,对于不依靠公共资金又如何长期扩大内需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拿出来一个具体对策。在背负着巨额财政赤字的日本,探讨不依靠公共资金的扩大内需政策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要扩大内需,经济的“服务化”必不可缺
那么,要想不依靠公共资金来扩大内需,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呢?关键词是“经济的服务化”。所谓经济的服务化,是指提高服务业(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份额。经济高速增长期以来,日本建立了以“工业立国”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与美国和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服务产业所占份 额很小。也就是说,经济的服务化还比较落后。反过来说,这说明日本相对具有很多对服务的潜在需求。因此,要想扩大日本的内需,与其着眼于通过环保汽车减税 来促使人们购买汽车等,推动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不如推动对个人服务等国民所具有的对服务的潜在需求,应该把力量倾注于这方面的政策上。
关键的概念是“可支配时间”
那么,有什么良策可以不依靠注入公共资金来推动国民对服务的需求呢?关键是“可支配时间”这一概念。所谓可支配时间,是指除被劳动等约束的时间外,可自由使用的时间。换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业余时间”。这个可支配时间越多,人们越把时间用于爱好,或消费商品和服务,因此可以带来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活力。特别是饭店、美容沙龙和娱乐等对个人服务的消费,必然需要时间,所以要扩大这些消费,必须增加国民的可支配时间。如上所述,要想扩大日本的服务需求,进而扩大内需,增加可支配时间是必经之路(注1)。
通过采用三休日制来增加可支配时间和改善工作生活平衡
要想增加国民的可支配时间,最有效的政策是增加每周休息天数。如果把现行的双休日制改为三休日制,劳动者的可支配时间将大幅度增加。而且采用三休日制不仅限于可支配时间增加,还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附带效果(注2)。
第一,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现行的双休日制, 五天连续工作,因此一到星期四和星期五前后,由于身心疲劳,劳动生产率会下降。但是如果假设星期三为继星期六和星期日之后的第三个休息日,那么连续工作天 数就变成两天,身心都可以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从事工作,将有利于提高劳动热情甚至劳动生产率。而且在企业方面,由于采用三休日制,原来用五天处理的业务必须在四天里处理,因此会成为认真探讨为提高生产率而采取根本性措施(改善IT的有效利用,采取工作分摊方式等)的有益契机。
第二,带来工作生活平衡(WLB)的变革。由于采用三休日制,现在偏重于“工作”的日本的工作生活平衡将会向“生活”转移重心,给公私平衡带来根本性变革。而且,还会给国民的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15年前,在采用双休日制时,以前做不到的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外宿旅游也变为可能,给国民的度假方式带来了变革。如果星期三成为第三个休息日,国民的生活方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想任凭各位自己想像。
采用三休日制的国家的事例
我不了解作为严格的制度采用三休日制的国家,在需要探讨三休日制的时候,荷兰模式可以作为参考。荷兰作为世界上工作分摊制最先进的国家,其事例经常被介绍。荷兰的就业制度的特点是短时劳动人员很多。根据OECD的统计表明,在荷兰大约三分之一的劳动者是短时劳动人员,在这些短时劳动人员当中,很多人都是三休日工作制。因此在荷兰,三休日制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比较普及。
应认真探讨三休日制
要实际采用三休日制,需要修改以劳动基准法为主的各种法令,取得国民的理解,对企业进行支援等,解决各种各样的课题。但是,如上所述,三休日制与效果不明的平庸政策不同,具有给经济和社会切实带来变革的强劲的力量。
笔者作为一名行政官员,并作为国民的一员,殷切期望今后以政府和执政党为中心,对这一政策认真地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