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溶解的百货店经营形态

石原武政
RIETI通商产业政策史编纂委员

大阪的百货店增加营业面积的竞争

  有一本名叫“大阪的百货店果真处于饱和状态吗”的小册子,顾名思义,任何人都肯定会联想到目前在大阪百货店展开的增加营业面积的竞争。竞争尤其激烈的是JR大阪车站周围的梅田地区。在这个地区已经有阪急百货店(6.1万平方米)、阪神百货店(5.4万平方米)和大丸梅田店(4万平方米)这三家店铺,但2011年三越伊势丹将参与进入此地,面积为5万平方米。似乎要与之对抗一样,阪急将把面积增加至8.4万平方米,大丸也将增加至6.4万平方米。阪急增加面积的工程比当初的预定延迟至2012年,但现有的15.5万平方米总售货面积将一下子增加至25.2万平方米,增加面积达近10万平方米。

  不仅梅田地区,在被称为MINAMI的难波和心斋桥地区,除了大丸(3.7万平方米)接收了相邻的崇光百货店(4万平方米)之外,高岛屋(5.6万平方米)把面积增加至7.8万平方米,在阿倍野,近铁百货店计划于2014年把面积从4.8万平方米增至10万平方米。

  梅田周围本来就集中了很多专营店,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又有大规模专营店相继开业,多家可能在百货店里开设店铺的品牌专营店也参与进来。所以,说“大阪的百货店已处于饱和状态”也并不奇怪。

战前也曾经担心过百货店饱和

  然而前面所说的书名,实际上是1937年8月由大同书院出版的村本福松(大阪商科大学教授)的著作,是一本正文只有15页的小册子。在大阪,从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三越、大丸、高岛屋、崇光、松坂屋、白木屋(1932年退出)相继开业,进入昭和时期以后,阪急、近铁、阪神、京阪等各铁路公司像追赶前几家百货店一样,修建了总站百货店。特别是1937年,近铁继前一年的上本町百货店之后,又开设了阿部野桥百货店。此外,阪神也开设了百货店,松坂屋进行增建,成为东亚最大的店铺。

  百货店的营业人员认为,每10万人口中有6600平方米的百货店营业是最合理的。村本基本上采用了这一基准。1935年时大阪市的人口约为300万人,百货店的售货面积是21万8707平方米,平均每10万人口的售货面积为7260平方米已经超过660平方米。但是村本特别强调了下述几点。

  第一是大阪市周围的人口。他认为大阪市的百货店商业圈(不是原文使用的词语)延展至近郊地区,其中有一半人口是百货店的顾客。第二是考虑到今后5年预计人口将会增加,还有增设92400平方米的余地。而且,如果根据交通情况把大阪市分为南北两部分来计算商业圈人口,那么在北部,即使减除阪急、三越、京阪的现有商店,仍可以增设67980平方米。从这些论述来看,可以认为,本书在写作时大概考虑到了东亚最大规模的松坂屋增加面积的问题。

  除此之外,村本还认为,上述平均每10万人口6600平方米售货面积这一基准,虽然是以大城市为基础计算出来的,但大阪市北部地区的购买力只能在平均以上,而不会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实际上开设店铺的余地可能更大。而且,他按照有关人员关于在零售销售额中百货店的占有率最多只能达到20%左右的推测,指出在大阪市百货店还有6.2%的余地。

  对村本的小册子也许介绍得有点过于详细了。不过我在这里想确认的问题是,不能以百货店大规模增加面积为由,立即得出店铺过剩的结论。只要商业圈和购买力扩大,百货店就有进一步开店的余力。村本的这一论述可以原封不动地套用于现在的大阪问题。

百货店的销售效率恶化

  但是,大阪市内的百货店的销售额近几年连续减少,这是全国性的趋向。根据日本百货店协会的数据,大阪市的百货店销售额在2004年只达到1万亿日元多一点,2005年跌破1万亿日元,2008年减少到9326亿日元。即使从全国来看,百货店销售额的最高峰是在1991年,其后虽然在1997年出现好转,但总趋势一直减少至今。在2008年秋季的雷曼冲击以前就连年减少,2004年以后跌至1988年的销售额以下,进入平成(1988年)时期以来不断更新最低记录。在这期间,由于基本上一直在扩大售货面积,所以平均单位售货面积的年销售额大幅度减少。把东京都23区、名古屋市、京都市、大阪市、神户市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表1 主要城市的百货店售货面积效率的推移(单位:千日元/平方米)
东京都23区名古屋市京都市大阪市神户市
1991年3,372.51,976.52,268.32,541.52,668.3
2000年2,203.31,333.41,288.01,738.81,378.7
2008年1,860.11,281.41,318.21,440.11,151.4
2000/199165.3%67.5%56.8%68.4%51.7%
2008/200084.4%96.1%102.3%82.3%83.5%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百货店协会统计年报 2008年版》制作

  售货面积效率在零售业经营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指标。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几个趋向。虽然在各城市之间售货面积效率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是自1990年以后,无论哪年销售指标都大幅度恶化。1991年正处于泡沫经济崩溃的时期,其影响一直长期持续。即使到了新世纪,虽然下降率有所缓和,但依然在继续下降,到2008年已经下降至1991年时的60%左右。激烈的扩大店铺的竞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指责这是“过度竞争”的意见也是有道理的。

“过度竞争”的判断标准

  田村正纪在《选址开创事业——创新行动与商业中心地的兴亡》(白桃书房,2008年)一书中指出,某个产业是否是过度竞争可用两个标准进行判断(第4页)。第一是该产业的竞争者提供同质性产品服务,第二是相对于市场规模竞争者太多,所有的竞争者都无法生存。根据这两项标准,村田认为,流通产业近年的竞争虽然满足了第二个标准,但没有满足第一个标准,因此不属于过度竞争。

  田村不仅高度评价经营形态之间的竞争,而且高度评价谋求重新选址开创事业的竞争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他认为这种竞争并非全部竞争者同样被迫衰退,而是一场胜败得到明确区分的淘汰竞争(第5页)。确实如他所说,当我们观察整个流通业时,可以找到新事业的兴起和选址开创事业。

  但是,如果只限于考察以大城市繁华地带为中心选址开业的百货店,其经营形态怎么样呢?田村正纪在《经营形态的盛衰——现代流通的激流》(千仓书房,2008年)一书中指出,百货店在寿命周期上已经进入了衰退的阶段(18~19页),并指出,需要提高总公司集中采购的比例、告别商品齐全、裁减员工等,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形式实施大胆的改革(206~219页)。但是,尤其是裁减员工会带来售货员非正式员工化的问题,百货店协会自身也对这个问题感到危机,在50周年纪念刊物中写道:“百货店的生命是通过面对面的销售来为顾客当好参谋的销售方式,然而裁减员工的动向可以说是进行自我否定”(日本百货店协会50周年纪念刊物《百货店的历程》日本百货店协会,1998年,第178页)。尽管如此,也必须对这些领域进行深入改革。也许应该这样看,正因为对百货店传统形式的大胆改革就是指这些领域,所以百货店在经营形态上感到苦恼。

  同样是百货店,但各个企业的经营方针当然有所不同。一边反复进行革新和模仿,一边摸索新的经营形式。因此,如果从稍长远的观点来看,经营形式一直在不断变化,现在也处于变化过程之中。虽说是百货店,未必就成为同质性竞争,其中也开展着围绕新形式的异质性竞争。如果理解了这些,就可以认为,现在扩大面积的激烈竞争也是区别于过度竞争的一种淘汰竞争。

经营形态的溶解

  根据田村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到达了过度竞争的状态,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判断竞争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即使在这里姑且不论这一点,但售货面积的效率一直下降却是无法否定的事实。在这期间零售业整体的效率也基本上下降到70%,而大城市的百货店效率下降得更低,基本上达到60%。

  如果售货面积猛增相当于现有百货店的一半,就梅田地区来说增加三分之二,那么销售效率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下降。即使商业圈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效率下降,但大阪商业圈的扩大立即与京都和神户形成直接竞争。而且,已经有百货店进入位于三地中间的西宫。即使把德岛和高松、甚至于韩国和中国这些在以往的商业圈概念中没有的地区都包括在内,也很难设想能够支撑这么巨大的售货面积。

  依靠裁减员工来节省费用也基本上到达了极限,无法期待通过裁员来谋求改善经营收支。这样看来,正如田村指出的,PB或自主MD等新形式的开发将成为课题。但是,很难期待能够简单地开发和得到稳定。课题暂时作为课题,看来当前不得不继续依靠向有实力的专营店出租售货场地。

  然而,那些租借场地的专营店也是有限的。有人指出,有实力的专营店已经在其他百货店开店,或者已经与其他百货店签订了垄断合同。不要说难以实现差异化,甚至有人担心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在招引专营店的竞争中,百货店能否维持目前的条件也有疑问。正在这种时候,2009年7月24日的《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说,优衣裤(UNIQLO)将在多个百货店同时开店,已经决定在西武和高岛屋开店,并正在与大丸谈判。招引这样的租借客户在五年前是无法想像的,这个消息肯定震惊了不少人。

  百货店确实正在不断脱离原有的形式。但是,这种脱离看起来正在涉及到百货店作为称霸零售业的百货店而维持至今的存在形态本身。百货店进入了衰退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期,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激烈的投资竞争正在促使百货店走向脱离百货店。“百货店行业界虽然市场正在缩小,却在轻率的标准下投资过多”。从天满屋公司总经理伊原木隆夫的这句话中可以听出对这种情况的忧虑(《钻石周刊》2009年5月30日,第51页)。

剩下的问题

  可以说,百货店的盛衰本身是源自经营决断。成功地实现转型的企业得以生存,转型失败的百货店将作为失败者而销声匿迹。这就是市场竞争的社会规则,在这里说什么也没用,冷酷地说就是这么回事。但是,在这条路的前方将剩下什么呢?

  百货店毕竟是零售业的霸主,以其威风凛凛的建筑物为城市带来了出色的资产。在这一点上,与郊外的商业中心完全不同。不过,良好的资产只有在幸遇良好的支持者时才能长期作为城市的资产发挥作用。被百货店的支持者抛弃的百货店的建筑物,还能够继续作为城市的资产吗?

  今后的人口无疑将逐渐减少,在这种可以预见的情况下,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呢?百货店的投资竞争不仅是个别企业为求生存的竞争,而且似乎正在引起百货店经营形态的溶解,并将进一步提出城市的存在方式问题。在以往的框架中,流通政策对这些问题基本上无能为力,可以说,在政策方面也迫切需要修改框架。

2009年9月15日

2009年9月15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