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欧各国与英国的经济跃进 经济问题:为什么?

小宫隆太郎
经济产业研究所 特别顾问

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遇到的各种经济问题,以"这是为什么?"的疑问形式进行讲解。本文是该系列第一讲。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应用经济学"的学生。所谓"应用经济学"是这样一种操作:首先学习和理解对经济分析有用的经济理论,仔细观察现实的经济问题,找出似乎可以用经济理论正确分析,但尚未引起其他经济学家注意的问题。还要学好统计式的分析方法(我结果还是不太会运用),推导出人们没考虑到的结论。如果这样能够推导出对身边经济问题的理解或者对经济政策的运营来说有重大意义的结论,就可以说应用经济学研究获得了成功。

  但是以我现在的年龄,无论是对理论的理解还是对分析方法的掌握,虽然感兴趣,但能力(脑力?)和精力跟不上,上不了第一线。不过我至今好奇心旺盛,所以对各种经济问题总是要问个"为什么?"因此,在这个"经济问题:为什么"系列,我提问几个"为什么",希望各位读者回答。即使不"回答"100%,只要告诉我"回答"的线索或提示就非常感谢。

OECD各国的收入水平比较

  首先请看〔表A〕。这个表是1993年至2005年这12年间OECD24国的"收入水平",每四年按照汇率换算进行国际比较,得出这个"收入水平国际比较"表。说到"收入水平国际比较"时,对什么叫"收入"这个问题无法简捷地回答。本表把各国人均年收入,更正确一点说是把"人均名义国民总收入"每四年按照市场汇率换算,再进行比较。制作这个表是为了观察各国的"收入水平",即各国平均每个国民年收入(名义值)的数额在12年中的推移。

  这种"人均收入"的国际比较,需要共同的"价值基准"。用于国际比较的价值基准有(1)美元、(2)SDR、(3)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三种。其中使用第(3)各国货币PPP的统计,我不太相信(并非完全没有意义)。我年轻时第一次在国际性刊物academic journal上发表的论文,就是计算日元和美元的购买力平价(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81-1,1958,与渡部经彦合著,英文)。那时为了计算PPP非常辛苦,花费了很多时间,从那时我就认为,在生活习惯、地理条件等各不相同的国家之间谋求有意义的PPP近乎不可能。那么,要使用(1)或(2)的价值基准,就要把用各国货币表示的"收入水平"数值按照市场汇率换算成美元或SDR数值。

  我想对很多人来说,SDR是个陌生的词语。它是美元、欧元、日元、英镑这四种主要国际货币的加权利平均值,由国际货币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公布。市场汇率由于各种因素变化无常,比起对美元汇率的变化无常,各国货币对SDR的汇率较为稳定。另外,在〔表A〕中,为了减少变化无常的影响,每年(年底)使用了该年和其前后各一年共三年的移动平均值。

  下面〔表B〕显示的是1993-2005年的12年间各国收入水平增长倍数,以及倍率的排名,用三项指标表示。(1)和(2)把各国人均收入用对EDR汇率和对美元汇率换算,以SDR或美元表示各国人均收入在12年间增加的倍数。这个倍率值当然也包括物价上涨部分。换算为美元时,如〔表B〕的〔注释〕所述,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在12年间上升了35%,GDP通货紧缩因素上升了28%。(1)和(2)的各国收入水平增加率里也包括物价上升的部分。

  与此相反,〔表B〕(3)从各国的"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统计计算出了12年间上升了多少,不包括(1)和(2)中包含的物价上升部分。另外,(1)和(2)受市场汇率变化无常的影响,而(3)不直接受这种影响(间接受到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或下降等影响)。

西欧、北欧小国的跃进

  看了这个OECD各国收入水平推移统计表的〔表A〕和〔表B〕,我感到惊异的有三点。第一是西北欧各国,特别是西欧、北欧的"小国"的经济跃进。也就是说,〔表B〕排名前几位的国家,爱尔兰、冰岛、挪威、芬兰在上述12年间,以SDR或美元计算的"收入水平"翻了一番或者翻了一番以上,实现了"收入翻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收入水平也基本上翻番。原本就是世界上顶级高收入国家的丹麦、瑞典、卢森堡也增加了七成左右。

  使用"小国"这个词,有时带有若干"轻视"或"侮辱"的语感,但在这里没有任何这种意思。在上述12年间,这些国家不仅宏观经济效益(增长、就业、物价稳定等)出色,而且在社会福利、年金、医疗、教育方面基本上都是"强力政府",国民的福利和教育水平很高,而且在劳资关系、环保问题、国民政治参与、各种国际贡献等方面也有出色表现。我要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跃进"热烈鼓掌。

  说到"收入翻番",让人回想起1960年日本的池田勇人首相发表的"收入倍增计划"。那是从1961年起10年期间让实际国民收入增加1倍的计划。发表这个计划时,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媒体评论家(特别是左翼人士)都说是无法实现的空想。认为可以实现的,除了池田首相的智囊下村治以外,只有内田忠夫(已故)和我等少数人。实际上不到十年,只用七年就实现了收入翻番。

  对中国也是如此。我初次访问中国大约在1983年,中国的学者和要人经常问我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我回答说中国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会以非常高的增长率发展。关于理由,我直率地回答:以前中国共产党的经济运营太糟糕,中国人原本具有的各种才能没有发挥出来,但是中国由于从原来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对外封闭主义、反市场主义转变为对外开放和引进市场的改革政策,可以预想,将在很多方面赶超国际水平。

  无论是日本、中国,还是东南亚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或东盟的几个国家,还有最近的印度,随着贸易自由化(对日本来说,技术进口自由化的影响也很大)、对内直接投资自由化(最近中国的情况等)、及其他从接近封闭经济的状态向更开放的经济过渡、或从僵硬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和各种"配额制经济"向分权体制过渡等划时代的经济政策改革以至变革,实现了高经济增长率的事例随处可见。

  然而最近在西北欧小国,也许我孤陋寡闻,却没听说进行过这种划时代的改革。究竟是什么原因和背景使许多国家实现了显著的高经济增长呢?我期盼知道答案的人不吝指教。这些国家的经验也许对日本具有参考价值。

英国经济的跃进

  我对〔表A〕和〔表B〕感到惊异的第二点是英国经济的跃进。在〔表B〕中英国也名列前茅,其名义收入水平在12年间翻了一番。1986年我在英国住了二个月,当时英国与其他欧洲各国相比,宏观经济绩效显著落后,一直被称为慢性"英国病"(British disease)患者,也就是说,比欧洲大陆各国失业率、通货膨胀率高,劳资纠纷多,经济增长率低。而且与当时世界最高水平或接近最高水平的日本相比自不必说,即使与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相比,英国的收入水平也低很多,只有这些国家的七、八成。我记得英国的大学教员的年收入只及日本大学教员的一半左右。

  玛格丽特·撒切尔就任首相以后,对这种长年的"英国病"进行了"彻底的治疗",但是英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都提出严厉批评,并发泄不满。然而在今天看来,撒切尔的经济改革获得了很大成功。工党执政之后,特尼·布莱尔就任首相,继承了撒切尔的大部分改革。撒切尔执政11年,梅杰7年,布莱尔10年,共计28年,特别是撒切尔任首相的1978-79年、1984-85年,对煤矿工会两次长期罢工未做任何让步就解脱了困境,从那以后的15-20年间,得了慢性"英国病"的英国经济完全康复,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急剧下降,经济增长率基本上一直比欧洲大陆各国还高,而且英国的收入水平不仅超过德国和法国,而且超过日本,达到了高水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的大学教员、知识分子对撒切尔的批评基本上是错误的。在日本也有不少人给撒切尔和美国的罗纳德·里根贴上"新自由主义"标签,并批评小泉元首相是追随者。按照这种"分类学",继承了撒切尔大部分改革的工党的特尼?布莱尔也不再是"社会主义者",而成了"自由主义者",这不大错特错了吗?

欧洲大陆三大国,特别是德国的低迷

小宮隆太郎照片

  从〔表B〕来看,与西北欧小国和英国相比,欧洲大陆三个大国,即德国、法国、意大利的经济呈现低迷趋势。特别是德国经济低迷显著。在〔表B〕的24国中,日本的所有排名都敬陪末座!这是被称为"失去的15年"的泡沫经济以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结果,对我们日本人来说并不是新情况,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德国在〔表B〕的每个指标都与日本并驾齐驱,在OECD各国中荣登倒数第二。与德国接壤,在经济上受德国影响很大的瑞士和奥地利,与德国经济低迷作伴也许还情有可原,但与德国同为欧洲大陆大国的法国和意大利的经济也一蹶不振,又是什么缘故呢?

  德国经济低迷的原因,在1990年东西德国统一后的10年左右,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由于统一对西德产生的各种负担很沉重。但是在以后的时期,也就是进入21世纪以后,正式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对德国宏观经济绩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关于这一点,Hans-Werner Sinn("The Pathological Export Boom and the Bazaar Effect: How to Solve the German Puzzle,"World Economy, September 2006)的理论说服了我。其论点大意如下。

  由于推倒柏林墙实现了东西德国统一,以后中东欧的很多国家(波罗的海三国、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加入了EU(欧盟),而且又有更多的中东欧国家加入了WTO(世贸组织)。因此原苏联阵营的中东欧各国与德国间的贸易、投资、技术转让的障碍大幅度降低。但是这些国家与德国国内的工资水平差依然非常大,而且短期内不会缩小。这样,德国的制造业企业几乎不在国内进行设备投资,生产能力的扩大主要依靠向中东欧各国直接投资(收购企业、对收购的工厂进行设备投资、建设新工厂等)。结果德国在国际收支方面,虽然贸易收支反映出由于直接投资的资本收支赤字,因而带来大幅度盈余,但是在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前不久几乎达到10%。德国著名企业把在近邻几个国家生产的零部件和半成品集中到德国,最后加工成成品,再向全世界出口。Hans-Werner Sinn把这种状况称为"集市经济"。

  曾经先在美国,继而在日本出现的这种"国内制造业空洞化"(hollowing-out)的倾向,目前在日本也日渐严重,成为难题。在德国这种倾向存在下述几个比日本更深刻的原因。

  (1)德国是欧盟成员,所以贸易政策的各种手段全部交给了欧盟掌管。即使某种产品的进口急剧增加,基本上(也许有个别例外)无法依靠德国独自的贸易政策抑制进口。

  (2)由于货币统一,在德国现在使用的"欧元"是正式货币,对于失业率上升和经济衰退,无法运用独自的货币政策应对。

  (3)原则上劳动力可以自由地从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各国向德国流动,只要有护照,无需"工作许可"就可以自由地进入德国工作。中东欧各国与德国之间,由于长期的人际相互交流,因此有文化上和社会性的亲近感,其程度比日本与亚洲近邻各国之间的亲近感深得多。但是目前这些国家与德国之间的工资差距依然非常大。与德国的国境线比较长的捷克,其工资水平(hourly labour costs)只有德国的大约六分之一,而波兰只有德国的八分之一。

  (4)德国与中东欧陆地相连接,所以例如生产汽车,零部件不用转运就可以从近邻各国运送到德国。跑车"保时捷"曾经在德国斯图加特组装,德国统一后迁移至原东德的莱比锡"生产"。但是除了发动机以外,几乎都是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工厂组装。在莱比锡组装的,除发动机外只有极少数。保时捷在制造业的全部附加价值中,德国国内部分只占三分之一。

是否可以仿效爱尔兰和冰岛?

  冰岛、爱尔兰、芬兰的人口(以下皆为概数)分别为30万、424万、516万,与日本相比,日本人口最少的鸟取县大约60万,四国410万,北海道568万。如果在经济社会政策、教育等方面给予鸟取县、四国、北海道基本上100%的独立性,只有外交、国防等继续由日本中央政府掌握权限和负责的话,鸟取县、四国、北海道是否可以做得和冰岛、爱尔兰、芬兰一样好呢?

  日本地方的人们总是认为,地方的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等之所以不繁荣兴旺,是因为中央政府控制(统治?)太严,或中央对地方的援助不充分。如果中央和地方都从根本上转换思路,各地方像准独立国家一样,分别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大小成为"自治区",按照各自的想法实行"地方自治",那么难道不能像上述各国一样达到世界最高收入水平吗?

  虽说冰岛水产资源、地热、水力发电等自然条件丰富,但国土的一部分是进入北极圈以内的极北、酷寒地带。在远离民族发源地斯堪的纳维亚的偏远地区,经过长年发展民主社会,建成了世界最富饶的国家,这是令人惊叹的(注1)

  爱尔兰在19世纪中叶,由于作为主食的土豆发生病虫害而遭遇了饥荒,大量移民出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这是一种悲惨的背井离乡的旅途。现在姓氏的前面有"Mac"或"O"的,此外还有Kennedy、Reagan等,爱尔兰人或盎格鲁萨克逊人立刻可以知道是爱尔兰人的后裔,据说在全世界达到7500万人(接近祖国现人口的20倍)。爱尔兰从OECD的前身OEEC于1948年创建时就是成员国,当时爱尔兰的收入水平很低,与土耳其、希腊、葡萄牙等国同被称为"OEEC里的发展中国家"。

  我的记忆也许不太准确,20世纪80年代中期,爱尔兰的经济状况也很不乐观。年率超过10%的通货膨胀持续了多年,为了压制通货膨胀,政府不得不采取严格的通货紧缩政策,结果失业率好几年超过15%。由于政府财政赤字的积累,政府债务递增,经济整体的对外债务超过了GNP的130%。Rudiger Dornbusch做过甚为悲观的预测,他论述说,在这种情况下,爱尔兰的纳税负担不得不加重,无论对劳动者还是对企业来说,爱尔兰都不是进行生产活动的有魅力的地方,企业将在EC(欧共体)或EU(欧盟)中的其他国家选址,劳动者将随着迁徙自由化转移至欧洲其他国家。("Credibility, Debt and Unemployment: Ireland's Failed Stabilization,"NBER Working Paper, No.2785, December 1988)

  以前曾经非常贫困的国家,而且在我的记忆里,受到通货膨胀、失业、经济萧条等困扰,债券发行市场的信用等级在OECD各国中降至最低爱尔兰,是怎么变成世界最高收入水平国家的呢?(注2)

  芬兰从中世纪以来,处于瑞典、丹麦、俄罗斯的统治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渐从俄罗斯帝国下解放,争取到独立。其民族、语言原本就与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不同,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是收入水平最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有30多个国家,而战败国只有六个国家,芬兰是其中之一。因此,芬兰被迫向苏联割让领土,包括卡累利阿地峡的一大部分和向北冰洋的出口,并必须支付相当沉重的赔偿。而且由于苏联的压力,不能成为马歇尔计划受援国。可以说对芬兰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时期是艰难的时代。

  像冰岛、爱尔兰、芬兰这样的小国,以前决不是经济繁荣条件得天独厚的国家,最近达到了世界最高收入水平,是怎样做到的呢?这是我此次提出的为什么。

2007年12月18日
脚注

注1)冰岛于2006年4月遭遇货币危机,冰岛克朗的价值对欧元一时下跌了20%以上,后来怎么样了呢?

注2)爱尔兰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内直接投资带来的制造业发展。听说现在对内直接投资额巨大,因此GNP比GDP少大约15%。〔表A〕中爱尔兰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是不包含该15%在内。

2007年12月1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