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水稻种植业与日本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梅村美明
经济产业研究所 副所长、高级研究员

  提起日本的企业,人们不难想到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盲目追随或者以量取胜(即只重视销售额和产量,不重视利润)等一系列日本企业所固有的特点。虽然近些年有逐渐瓦解的趋势,但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还普遍存在。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容否认日本政府过去实行的“护送船队”式的行政保护措施是其原因之一。但最近我时常有这样的闪念,在日本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水稻种植业(农业),其生产模式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或者说,农业的思维方式对从事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的企业在制定企业目标,策划经营方案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水稻种植所要求的志向与行为方式类型

  日本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梅雨、台风和冷暖温差大,自然因素的变化很大。因此从事农业的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自然。抱着想超过别人,标新立异的人常常会失败。因而“决不采取与别人不一样的行动”(即追随、平均主义)是很重要的一条行动准则。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收割,等等,都要先听从年长者的意见(讲究论资排辈),因为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秘诀。而且,为了确保稻田不旱要挖水渠,收割上来的粮食需要仓库保管及销售,为防止水灾还要修筑水库等防灾工程,这一切都以“协调统一行动”为准则。不配合大家行动的人将受到被大家“孤立”的惩罚,一旦被大家“孤立”则意味着无法生存。另一方面,由于水稻的产量受旱涝、台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人们在做完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收成的好坏只能听从“上天”的安排,因此“听天由命”“顺其自然”这种想法在日本人中也极为普遍。

  时至今天,人们仍非常在意水稻的品种和产地。象新泻县的kosihikari、山形县的sasanisiki等优良品种都很受人们的青睐。但是,这也只不过是以某个地区来判断大米的好坏,谈不上细致的分类。更为具体的地名也只能说出鱼沼等,至于生产、收割水稻的每个具体的农民,人们是不可能知道得十分清楚的。种植大米,首先要以产量的高低来决定胜负(即重视产量)。众所周知,在古代,一个国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强弱曾直接取决于水稻产量的高低。

  由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水稻生产以住所稳定为基本条件,若要迁移的话,则意味着开荒,修水渠等一系列工作要从零开始重新做起。因此,人们一旦选好落脚点之后就不会轻易搬家。

狩猎所要求的志向与行为方式类型

  对打猎来说,过去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搜寻猎物的能力和狩猎技术的好坏。打不着猎物,没有道理埋怨猎物跑得太快,或者埋怨天气不好。只能承认自己跑得慢或技术太差(即强调自我责任感)。由于结果只有两个:打得着猎物或打不着猎物,加上打猎的周期又不长,所以人们会很快判断出谁有能力谁没有能力(即能力至上主义)。而种植水稻则至少需要三、四个月时间才能知道结果。还有一点与农业不同的地方是不能盲目追随。比方说即便得知别人捕获到猎物的地点,自己匆匆忙忙地赶去也是图劳。只有重新寻觅与众不同的新领地才是至关重要的(即不盲目追随,不搞平均主义)。

  另外,还有一点与农业不同的是,捕获到的猎物虽然是数量越多越好,但同时也要求肉质鲜美,皮毛光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卖个理想的价钱。因此,狩猎必须讲究猎物的“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必须不断更换新的居住场所(即追求变化和移动)。

新时期所要求的企业类型

  据权威人士认为,日本的水稻种植业开始于绳文时代后期,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以上的历史。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农业一直作为其主导产业,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前面所说的注重经验、论资排辈、盲从思想等)。并且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农业范畴,涉及到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这种农业的传统思维习惯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当初一直到九○年代初期,也就是常说的“赶超”先进国家阶段,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现在,即当我们已经跨入先进国家行列的时候,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传统思维习惯,不出头,缺乏竞争意识的话,恐怕就会很快从领先地位跌落下来。为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不用说自然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和心血,同时还必须有创新意识。当然,我并不是说突然来个180度的大转弯,也不提倡完全否定过去的传统思维方式,只是觉得有必要尽早引进狩猎型(进攻型)思维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在过去、我们曾一直认为欧洲和美国的高失业率与日本无关,但是现在我们的失业率也达到了5.6%, 这在人手紧缺的九○年代初期是很难想像的。

  日本人的思维,行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若不加快变化速度的话,我们的痛苦会更大。我认为,需要转变的不仅仅是企业,政府,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必须发生质的转变。

2002年2月6日

2002年2月6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