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个人,不保护企业的社会

田中伸男
经济产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结构改革的重点是发挥个人的能力

  小泉政权6月26日提出了“经济财政运营基本方针”,在这一所谓的大规模方针中“个人”这一词汇共出现了20多次,如“支援个人的自助努力”、“不阻碍个人欲望的、有奋斗价值的社会体系”、“重新认识适合个人生命周期多样化的制度设计”等等,我认为小泉内阁结构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改革妨碍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制度。

  本研究所系列政策研讨会第1次会议的议题是社会安全网络制度的设计。在研讨会上,围绕着如何把企业从作为社会安全阀的责任中解放出来,使之能专心致志地完成它本来的任务,即利益的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的成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儿玉研究员发表的三井公司三池煤矿倒闭的事例研究中明确指出:尽管处在90年代中期的不景气时期,但倒闭所造成的失业者中有80%的希望再就业者顺利地找到了新工作。在这一事例中实施的各种保障制度、政府与民间的作用分摊以及各式培训机关所发挥的作用等等,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战后的日本在经济高度增长的情况下,个人的生活是通过大企业的福利劳保、业务进修、工龄序列、终身雇佣的形式加以保障的。另一方面,个人则是以即便有其他更好的工作环境也决不跳槽的行为作为对企业的承诺。劳动省雇佣政策的主流制度也是以维持企业内部的雇佣状况为目的,尽可能地不造成失业。所谓“失业者对策事业”,就是通过在那些人口过剩地区进行公用事业,来维持建设行业雇佣状况的政策。

  但是,这种低生产性部门向高生产性部门的资源转移,使得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请这些本应该破产的企业退出市场,失业者经过再培训以后转移到新的增长型领域中来,这就是结构改革的本质。政府应该做的不是阻止变化,而是设计一个促使雇佣、资本等资源顺利转移的新型制度。

  人们常说这是一场伴有阵痛的结构改革。但是,从被企业重重围困着的状态下得以解脱并转移到一个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能力的职业中去,从美国的常识来看,这不是阵痛,也许职业的更换还会提高个人的价值。不过,即使在美国,认为一生中更换3、4个工作单位是理所当然的看法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在30年前,长期工作在同一个单位的做法似乎也被视作理所当然。日本人的履历书通常是从进公司开始写起,然后是在同一个企业内职务变动的详细经历。而美国人的履历书正好相反,通常是从最后一次就业的工作单位写起,追溯到过去。履历书实际上就是把最近一次从业单位的工作业绩、自身能力、经历等实事求是地演变成文字的一种自我推销方式,而上一次从业时的薪酬是在市场上兜售自己时最能表示自身价值的标尺,当然要记录在内。

  据说最近在日本,介绍工作时也是先针对求职者的个人经验、能力作一个充分的评价并将其落实成文字。或许美国式的职业介绍方式在我国开始起步了。在新型的劳动力市场中必须要有新型的中介机构。听说有一家濒临倒闭的大型企业,为了解决从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特意委托民间的再就业咨询服务公司,结果很快就找到了用人单位。这是因为要按着成功比例向咨询公司支付费用。恐怕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动放宽派遣法限制的进程,在新型劳动力市场中,原有的职业介绍所也应该实行民营化,有必要使其接受竞争的考验。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中,个人是最为重要的资产,设计一种能在市场中对其进行正确评估和分配的制度,无疑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企业应该进行变革。大企业对人才的禁锢践踏了个人的能力

  另外,这一时代要求企业做些什么呢?7月份本研究所召开了关于模块化(Modularization)的论坛,并邀请了哈佛大学教授博尔德维先生。博尔德维先生介绍了美国计算机业的标准机型IBM360的成功经验,使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各种技术人员的独立门户,使得IBM不再象以前那么辉煌,但是另一方面,独立后的技术人员创建了大量的相关产业,这正是硅谷得以兴盛的原因。

  而日本之所以没有出现硅谷,其原因就在于大型企业的事业选择与集中(企业重组)工作毫无进展,有能力的人才处在禁锢之中。我有一个朋友在新加坡搞了个“日本人为日本人”的投资交易基金,据说时常有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年轻业务员到他那里去请教套利的基本常识。他说如果在他那里接受半年的训练就能完美地掌握这门技术,可是这些人回到了东京的总公司后却一点儿也没能发挥他们的能力。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公司的报酬制度还不能称得上是一块迫使人走向成功的基石,那些有本事的年轻人赚了一笔钱以后,第二年歇一年生活也能过得去。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行体制上的问题,由于工作表现差的职员时常遭到训斥,因而使得彼此间的鸿沟日益加深。所以我的那位朋友笑着说,无论教他们多少套利技巧,这些金融机构绝对不会成为我的竞争对手,我一点儿也不用担心。其实,日本人作为个人的能力还是很大的,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就是因为大单位内部的体制还没有得到改变的缘故。

  尽管人们常说90年代是“丧失了的10年”,但为促使企业进行选择和集中,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是以实施供应方改革为主:诸如开放控股公司、公司分割的法制化、产业再生法、民事再生法、本公司股的购买权、国际标准会计原则、确定筹措型退休金(日本型401k计划)等等。可以说在向80年代欧美的制度学习、完善企业改革所必须的法制和税制等方面的工作还是很有进展的。听说有不少企业由于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系列的制度,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仍取得了历史上最高的收益。

  另外,在今年通常国会讨论的商法修正案中,如何充实公司外部董事的力量,使之不受公司总裁意向的左右,以此加强公司治理成了一大课题。今后倘若随着时价会计制度的彻底落实持股的均势逐步趋于解除的话,日本企业被外国资本M&A(企业的合并与收买)的现象将刺激企业治理。卡尔洛斯·戈恩如今成了“人民英雄”,这表明日产汽车的改革、重振如果没有外来的参与的话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政府欢迎对日本的直接投资,新成员的参与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提高了市场的活性化,使得生产上升,对消费者更加有利(有些舆论批评说,为什么以低廉的价格把令人垂涎欲滴的资产卖给了如秃鹰般贪婪的外资?其实这不过是一些不希望改变现状的守旧派利益集团的言论)。

  在重组问题上政府机关也不例外,经济产业研究所首当其冲地成为了非公务员型的独立行政法人,它要时时受到社会的品评。研究员们所进行的制度分析和政策提案的性质、质量会受到严格的评估。数据整理、后勤总务、广告宣传、国际会议、IT(信息技术)、财务会计等各方面专职人员的实际业绩也要接受评定。我们把每个个人都作为专业人员来对待,通过柔软型的雇佣形态、报酬制度、目标管理评估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从而使整个研究所发挥最大的能量。

为创建新型商务模式

  据说NHK(日本广播协会)有一个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计划X”,但这种所谓的“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总会成功”的时代已经结束,当今日本所需要的或许正是抛弃战后的成功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重组”并不仅仅是解聘员工、减少薪金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现在应该引进新型的雇佣制度、退休金制度、报酬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至今未能充分挖掘的妇女和老龄人的作用;利用控股公司、行业转换、信息技术,实施组织改革,有可能创建出新型的商务模式。另外,外资企业也好国有企业也好,只要能增加雇佣机会的,我们就应该表示欢迎。“对于企业(总裁、股东)而言,外资的进入会造成M&A(企业的合并与收买)及倒闭的阵痛,但是原则上讲各方面均会得到救治,这当然还取决于转行者的进取心与努力。”我认为这或许就是小泉式结构改革的本质和目标:拯救个人,不拯救企业。读者您认为怎么样?如果意识到这一点,也就会明白小泉在国民中间始终受欢迎的原因了吧!

2001年12月4日

2001年12月4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