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专访 No.33 RIETI政策研讨会“日本企业的全球化经营和创新 -全球化经营的强项与今后的课题-”事先计划

不断发展的国际性研究开发

浅川和宏
RIETI教职研究员 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院经营管理研究科教授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化的进程中,为了在世界性竞争中胜出,日本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方式受到各界关注。在REITI即将召开的题为"日本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与创新——全球化经营的强项与今后的课题"的研讨会上,将就今后日本企业在业务面向全球展开时,创新链与供给链的最佳地区设置;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如何通过最佳方式配置资源才能在全球确保日本生机勃勃的竞争力等问题,根据国内外的事例展开讨论。本栏目作为研讨会的会前企划,就R&D 国际化的因素、企业的总公司与海外R&D基地的关系,知识产权问题,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所面临的课题等问题,采访了浅川和宏教职研究员。

编辑部:
  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将研究开发(R&D)的主要基地设在本国、总公司,也设立在国外呢?

浅川:
  之所以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展开R&D,最重要的因素是近年来知识和技术的国际性分散与流动化。因此,企业已经无法安守在现有的技术创新群内。即使在本国国内具有很强竞争力的领域,仅仅运用国内资源确立在全球性竞争优势的方式已经出现局限性。再加上市场的国际化形势日趋显著,不同产业向不同地区的分散也在进行之中。

  那么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展开R&D到底依据什么理论呢?第一是遵循市场优先的理论。为了提高适应现地市场需求的能力,必须考虑使R&D现地化。

  第二是遵循供应优先的理论。这是指现地市场特有的知识、经验、优秀的人才、原材料以及供应网络等现地可以确保的资源。

  第三是遵循战略优先的理论。也就是说,为了构筑作为企业的实力,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经营资源进行总动员的同时,学习并活用这些资源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是遵循组织优先的理论。有人指出,通过在海外现地设置R&D基地,能够提高该国现地子公司的雇员的士气。此外也存在这样的例子,在收购海外企业时,由于无意中关闭了被收购企业引以为自豪的实验室而影响了现地雇员的士气。

  最后还有所在国政府的理论。由于有现地政府提供的补贴、节税对策等优惠政策,这种激励机制是选择R&D投资目的地的重要基准。

  以上对R&D国际化的理论进行了整理,针对这些动向也存在各种令人担心的地方。这些忧虑中,首先是因R&D分散在各国而担心失去R&D规模经济的优势,另外还担心各R&D基地之间的协调成本增大,特别是在亚洲等新兴地区的海外实验室存在泄露机密知识的风险等等。对这些负面影响,我们也不能忽视。

编辑部:
  在您的研究中,作为国际化的个案研究举了资生堂的例子,这一个案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资生堂不选择作为香水产地而闻名的格拉斯(Grasse,法国南部)而选择在吉安(Gien)及卢瓦河谷(Val de Loire)设立香水工厂到底依据的是什么?是不是由于该地离巴黎较近,具有地理上的优势?

浅川:
  这一个案表明企业应该在本国不具备优势的领域采取全球性战略。而且,这里与其说是R&D,不如说是关于产品开发的话题。它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以所谓香水后进国日本的文化为根基的资生堂开发出能够与世界主要香水生产商相竞争的产品并投入市场。其秘诀在于,为了克服本国在香水行业中的环境劣势,在香水主要产地的法国设立基地,在成功地被当地引为内部同行的同时,又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向全世界发展。

  更具体地说,第一,资生堂利用本国的环境劣势,向海外虚心地学习香水行业的窍门。第二,将各功能活动单位配置在最合适的地方。比如将总公司、市场营销部设立在巴黎,将香水工厂设立在卢瓦河流域一带香水产业群里的吉安,而将基础研究设立在横滨等,世界范围内选择最合适的地点来设立基地。第三,以Out of SHISEIDO Line(OSL)作为设计品牌,与资生堂品牌区别开来,给现地以彻底的自主权。第四,一方面将权限下放到现地的子公司,同时根据开发产品的需要频繁进行有必要的公司内部调整。比如在管理OSL香水产品的现地子公司BPI就非常重视与负责为其生产产品的卢瓦河流域的工厂及与资生堂总公司间的沟通。这些可以说就是成功的秘诀。

  你提到的法国南部的格拉斯其实是因香水的调香而闻名,而资生堂选择卢瓦河流域来设立工厂的理由在于在该地区周围香水产业密集,而且由于负责生产BPI公司的香水产品,离巴黎不远也是一个优势。

编辑部:
  根据您的论文《国际R&D管理中的组织张力:日本企业的个案》,跨国企业的总公司与海外实验室(R&D基地)之间关于信息共有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随着R&D国际化的推进,这种紧张关系据说也在不断深化,拥有众多发达的海外实验室的企业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呢?

浅川:
  在R&D的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总公司与海外实验室(R&D基地)之间的组织关系紧张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到重视。组织关系紧张大体可分为对海外实验室的自治与管理之间的组织关系紧张与总公司与海外实验室间有关信息共有的相关组织关系紧张。我在对90年代后半期对日本企业R&D国际化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总公司与海外实验室在信息共有方面的紧张关系尤其明显。

  R&D国际化分为分散期与整合期,特别是在进行基础研究(R)时,设立海外实验室后一段时间内会鼓励现地特有的创造性活动,大多数情况下总公司并不对海外实验室进行信息干涉。在"分散期"阶段,现地实验室能够充分享受自由,但随着与总公司信息隔离状态的持续,现地一方会滋生出不满情绪。不久进入"整合期"阶段,由于期待现地实验室的成果为总公司做出贡献,双方之间的摩擦就出现了,一方面现地实验室因对总公司的需求信息不足而烦恼,另一方面总公司则因现地实验室对总公司所期待的成果缺乏充分的理解而烦恼。对于在"分散期"内享受长期信息隔离带来的自由的现地实验室来说,为了出成果就必须从总公司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过度接受来自总公司的信息,又会伴随着来自总公司管理增加的危险性,这也是现地一方不愿看到的。

  至于你提出的问题,R&D国际化发展到"整合期"的企业大多数致力于在保持现地自主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有。我在论文中称之为"半联系自由(semi-connected freedom)"状态,为了达成这种状态,在日本企业的先进事例中有若干种处理方式。比如,第一,增加人员交流的频率,促进相互理解;第二,由一部分人担任总公司与海外实验室之间协调人(掮客),恰当地"翻译"相互之间的信息并互相传达;第三,双方互访尽量采取不影响双方独立性的短期访问;第四,通过尽可能以项目为基础而不是以实验室全体为对象来进行人员交流,来保持实验室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很多企业都可以看到种种这方面的努力。

编辑部:
  在您的著作《全球化竞争入门》(日本经济新闻社2003年)中,将"知识产权问题"作为研究开发的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经营课题来着手研究,请您具体地说明一下。

浅川:
  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展开R&D,必然面临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一个国家如果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不完善就无法在该国进行R&D活动。在决定R&D投资的目的地时,应回避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不完善的国家,这是一条铁的规则。有很多企业就是由于担心这种风险而将R&D集中在国内进行。

  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证研究。概观迄今为止的结果,总的来说是倾向于选择能够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作为R&D投资的目的地。一方面大多数人认为恰恰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才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也有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展中国家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没有什么关系(比如最近的Sanyal 2004)。关于后者,我想恐怕是说在不进行像发达国家那样尖端的知识创造下,与保护知识产权相比毋宁说确保市场更为重要。

  另外,对象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与海外R&D合作的存在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在世界规模的技术创新多样化与加速化的背景下,任何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R&D都变得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在不熟悉的国家,很多情况下与现地合作伙伴进行R&D协作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弱的国家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R&D合作。以Haagedoorn为代表的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研究小组最近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Haagedoorn et al. 2005)。根据他们的研究,在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的国家,企业好像愿意与现地合作伙伴缔结资本关系来合办R&D。这与没有资本关系的合同关系相比能够消除更多的不确实性,在此意义上,与以往的内部化理论及交易费用理论的思考方法有一贯性,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实证研究出乎意料得较为新颖,在得出结论之前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编辑部:
  为了使人们更有动力从事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极为重要,中国为了吸引外资也在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活动。日本政府为了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应该首先采取什么措施?

浅川:
  为了使日本不落后于中国,成为对外国企业来说具有吸引力的R&D投资目的地,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对海外开放,显示参与的机会以及可以获益的前景。为此,在日本走出去的同时,从海外吸引大量的研究人员与学生到国内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和研究生院完善培养来自海外的R&D人才的课程(或者在国内设置以此为目的的世界水平的研究生院),充实奖学金制度等等,采取积极的支援措施。此外,企业方面也应该完善接纳外国研究人员、工程师的体制。于是,完善接纳他们的各种条件(比如生活环境、居留资格、居留时间、社会保障等)成为当务之急。如果这些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就会有更多优秀的研究人员及他们的弟子留在日本,与日本企业共同申请专利、与日本研究人员共同执笔学术论文。进而言之,如果无法进行关键的交流,做什么也不会取得进展,所以努力强化从事R&D相关工作人员的英语也是必然而然的。

采访、撰文/RIETI网站编辑部 木村贵子(2006年1月24日)

2005年2月9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