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的利与弊

山下一仁
高级研究员

1.衰落的农业

  日本加入TPP(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将毁灭农业的呼声甚嚣尘上。但是,尽管日本还没有加入TPP,农业也在不断崩溃,人们对此已经在形成共识。农业产值以1984年的11.7万亿日元为高峰,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下降至8.2万亿日元,只相当于高峰时的三分之二左右。65岁以上的老年农民比例从10%上升到60%。

  由于老龄化日趋严重,人手短缺,农业临时工作为就业的补充受到了关注。但是,如果从产值中扣除投资额后的农业GDP再除以就业人口,农民人均年收入在2006年只有187万日元,平均每月只有15万5000日元。实际上,问题并不在于人手短缺等,而是劳动过剩的人们已经老龄化。由于农业收益较低,所以农户的后代不愿意从事农业,也没有人新参与农业,结果就形成了老龄化。在不提高农业收益的现状下,农业很难创造就业机会。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和人口减少使农业衰退雪上加霜,迄今一直依靠高关税保护的国内市场将会缩小。以大米为例,过去40年来,大米的人均消费量减少了一半。因此,尽管人口有所增加,但是大米的产量从1994年的1200万吨下降到2011年的840万吨,减少了30%左右。2012年的生产目标终于降至800万吨以下。

  今后,老龄化将使一个人的进食量进一步减少,而且以前一直增加的总人口也将减少。如果在今后的40年中,人均消费量再下降到现在的一半,那么到2050年前后,大米的总消费量将下降到310万吨。单产有可能增加一点,因此在250万公顷的水田中,减种面积将扩大至200万公顷,种植水稻只需50万公顷左右即可。国内市场的缩小不仅限于大米,迄今的保护农业措施,是通过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不受外国农产品的冲击。但是,只要依赖国内市场,日本农业就无法避免衰退。

2.没有愿景的农业

  在去年的日本农业经济学会上,一位年轻的研究学者发言指出:"1961年的农业基本法的口号是'选择性扩大',但是今后必须探讨'选择性缩小'",他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意思是,在整个国内市场缩小的过程中,需要探讨留下哪些农业。真是一门悲惨的经济学。

  不过,比起那些不正视日本农业的未来,对主张加入TPP的意见只一味地贴上市场原理主义者的标签就算完事的日本农业界的领导们,这位年轻的研究人员是认真和诚实的。如果询问现在高喊反对TPP的人们20年后以至30年后日本农业的蓝图,他们会怎样回答呢?如果只依靠国内市场生存下去,是无法描绘美好未来的。

3.日薄西山的农业

  有这样一句英语格言:"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不要绝望。

  既然国内市场缩小,就必须展望海外市场,然而日本农业没有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定论。但是,在农业整体衰退的形势下,2010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亿日元的经营体多达5577个。低于这个层级的经营体全部减少,只有这个层级比五年前竟然增加了9.5%。这些经营体是把农业作为商业经营的农户,其中还有农户开始开展出口业务。

  无论什么产业,收益都是从价格乘销售量的销售额中扣除成本后的剩余,因此,要想提高收益,就需要提高价格,或增加销售量,或降低成本,获得成功的农户肯定是实践了其中某个或多个方法。

  要想提高价格,可以通过经营有机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以及直接销售等,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对于整个市场的供给量来说,每个农户的生产和销售量非常小。因此,即使个别农户增加了销售量,市场价格也不会下降,这是农业的有利之处。

  1吨农产品的成本是用单位农田面积的肥料、农药、农业机械等的成本除以农田单位面积的收获(单产)。因此,要想降低成本,只要通过扩大规模等,降低农田单位面积的成本,或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单产即可。

  下面举例说明。有的农户通过参与从各地采购农产品收集地方的农田信息,成功地扩大了业务规模;有的农户从外国进口二手机械,降低了生产成本;有的番薯农户通过特殊种植方法使单产提高了6倍以上;有的农户引进种植期短的蔬菜品种,一年中多次种植,提高了年单产;有的农户把牛蒡切成两半向超市出售,这样可以防止顾客购买后从塑料袋里掉出来,结果销售额大增;有的农户专门培育蔬菜秧苗,只用几公顷土地就赚了几亿日元;有的农户在生鲜蔬菜价格下降时从事加工销售。

  最近的饮食生活的特点是饮食的外部化(餐饮业、熟食加工业的扩展)。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中独居者增加。对于他们来说,把黄瓜、胡萝卜、圆白菜等买回家来自己做菜不如在外面买成品菜经济实惠。无法在超市出售的弯曲的黄瓜切了做菜和普通的黄瓜并无二致,因此,外形不好的蔬菜可以面向餐厅和熟食加工业经营。与此相反,对于独居人群降低自己做菜成本的需求,有的农户出售小包装蔬菜获得了成功。

  还有巧妙地利用全球化获得成功的事例。在台湾人们认为山药作为滋补强壮品越长越好,然而在日本山芋太长不受欢迎,有的农户利用这种国内外需求的差异,在台湾高价出售山药;还有位苹果种植农户介绍了事在人为的事例,在日本广受欢迎的大苹果出口到英国却销路不好,迫不得已把在日本不受欢迎的小苹果出口到英国,结果却很畅销。

  在国际分工方面也有很好的事例,有的农户在劳动力廉价的国外生产需要花费很多劳动的秧苗,进口之后在日本培育至开花,这种经营方法获得了成功;还有的农户利用南北半球的差异,在新西兰不能供应猕猴桃的季节,与新西兰佳沛公司(Zespri)签订种植合同,在日本国内生产销售该公司研发的黄色果肉的黄金奇异果。

4.日本农业的潜力

  如上所述,企业式经营的农业生产者通过独自创意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不仅如此,日本自身拥有产生农业潜力的自然条件。首先,如果城市空地放置不管就会杂草丛生,日本植被非常丰富,适于作物生长。

  然而日本土地窄小,不适于农业。尤其是在斜坡地或每块规划地面积小、形状不整齐的农田较多的半山地,被认为很难从事农业。不过,半山地未必条件不利,种植黄瓜等蔬菜不需要大片农田;收益很高的辣根适于在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的半山地种植;新潟县鱼沼地区利用昼夜温差生产优质味美的稻米;半山地的鲜花色彩浓艳。在半山地可以利用气候和地理条件实现产品差异化,提高附加值。

  近年来住宅用地扩大,只有窄小农田的东京是不利于农业的地区。但是,利用地处巨大市场正中的优势,成了日本最大的小松菜生产地。

  农业由于季节不同,农活有时多有时少(农忙季节和农闲季节),差异很大。因此,劳动力的全年平均化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以种植水稻为例,劳动集中于插秧和收割时期。如果按照农忙季节的需要雇用,其他时期就会造成劳动力浪费,增加成本负担。但是,如果利用半山地的海拔高度差等,插秧和收割分别需要劳动2—3个月。日本种植水稻的平均规模是1公顷左右,然而在中国地区和新潟县的典型半山地地区,有夫妻两人实现了耕作10—30公顷的事例。

  此外,日本国土南北狭长,能同时种植白糖的原料甘蔗和甜菜的国家非常少见。活用这一特点,在散见于日本各地的多个农场之间转移劳动力,从而实现了农活平均化的企业式经营已有先例,通过劳动平均化和提高机械开工率降低了成本。

  即使没有海拔高度差,也可以通过早季、中季和晚季的组合延长耕作期。另外,通过综合经营稻米、蔬菜、果树等也可以实现农活的平均化。有位鸡蛋农户在综合经营稻米时,还把养鸡的肥料用在了水田。东海地区种植水稻的农民利用各县耕作期的差异,在三重县、爱知县和歧阜县顺序移动,实现了农活的平均化。

2012年1月5日《周刊农林》

2012年3月14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