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的经济学

山下一仁
RIETI高级研究员

  农林水产省依据新的“粮食、农业、农村的基本规划”制定了“农林水产研究基本计划”。计划中明确指出:以增强农林水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健全发展,确保食品安全和可信度以及实现健全饮食生活为研究目标,为社会做出贡献。与此同时,还将提高生产效率和坚持可持续发展,适应需求的高质量农林水产品、食品,确保食品安全的研究开发作为重点目标。

  这些都是适合时宜的,作为对技术不甚了解的笔者来说,我不得不认为,如果这里所谈到的情况都能实现的话,将会出现多么优良的农林水产业啊。可是冷静地思考一下,会发现研究人员也好,沿袭原有做法的农林水产省的官员们也好,并不会突然发生变化,而且与计划中所写的有关想法相同的内容,大概在以前的“研究基本目标”中应该也已经出现过。在农业政策的正规文件中,也到处可见诸如扩大农业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之类的几十年来人们已经十分熟悉的词句。但是这一切至今没有实现。同样,以先进技术为依托的理想的农林水产业也没有实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农业政策的矛盾和技术开发的混乱

  可以想见的重大问题,首先就是农林水产行政内部的矛盾所引发的技术研究开发的混乱。

  例如,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为了整顿农户个人所有的田地,实现至今的每年一万亿日元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事业,其中农户只需负担10%。努力降低成本,使农产品的价格下降,给消费者带来利益,这就是1950年后完善农业用地等本应由私人投资来完成的项目却通过公共事业投资来实现的根据。

  另一方面,在粮食管理制度下,提高了收购米价。而且1970年以后(即使废除了粮食管理制度)对于以不降低农产品价格为目的的生产调整,投入了6万亿日元,处理积压米,投入了超过3万亿日元。依靠集中农业用地,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可是在高米价的情况下,即使对于生产成本较高的农户,仍然是种米比买米更合算,所以零星副业种植户滞留,土地没有能够集中到专业农户。另外,农产品的成本是按照单位面积成本除以单位面积产量计算的,因此分母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话,成本就降低。但是通过品种改良等降低大米生产成本而实现的单产提高,会导致生产调整的强化,所以受到了抑制。1953年以前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大米至今受到490%关税的保护。农业政策本身一方面高喊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采取带来相反效果的政策。

  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农业基础完善工作,其目标中提出了缩短劳动时间。此次计划同样也提出了通过开发自动播种的农业机械缩短劳动时间的观点。结构改革滞后,对于最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强化竞争力”的大米生产来说,难道仅仅依靠缩短劳动时间的技术开发就能达到目的吗?在农业用地不集中的情况下,即使缩短劳动时间,对于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户来说,只能增加剩余时间并不能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大米的单产,依然无法实现。尽管农业政策强调提高国际竞争力,但其本身的矛盾不又成了为实现此目标而进行技术开发的制约条件吗?

  另外“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规划”中还提出了为提高粮食自给自足的比例,不是增加小麦、大豆的生产,而是以大幅度增加饲料作物的生产作为目标,而且要求增加比例达到49%。因此提出了培育高产专用稻品种的饲料米。为了生产饲料米,必须做到对于使用者的畜牧业农户来说,与进口的浓厚饲料相比,在价格方面更加有利,同时,对于生产稻谷的农户来说,生产饲料米比生产食用米,在收益方面(产量×价格-成本)也更加有利。如果成本相同的话,培育的高产专用稻能够增加产量,能向着达到此目的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是同时如果不能大幅度降低食用米的价格(缩小食用米与饲料米的价格差)的话,稻谷生产农户就不会生产饲料米。为此也必须废除生产调整。

  也就是说,在农业政策自身的改良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单纯推进技术改良和开发,是不能促进农业发展的。

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合理的技术选择

  其次,为了将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政策目标转换成科学技术目标,必须从经济学的观点明确在众多的技术中现有的经济政策需要哪些技术开发。例如,要防止地球变暖,是采取提高汽车燃料的燃烧效率,还是推进原子能发电?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从经济上来讲,哪个对日本更有效、更能提高效率呢?这一点必须明确。同样,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资本、劳动、土地三个因素中,要努力提高哪种因素的生产率呢?在目前日本的制约条件下,必要明确哪些技术的开发更为有效,更能提高效率。在经济政策中,不可能脱离GDP、财政、国土条件等制约因素而得出结论。作为技术开发的前提条件,经济学是必不可少。作为政府的经济部门,农林水产省技术会议必须有懂经济学的人员。

  那么对于日本来说,为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推进哪些技术的开发呢?在国际经济理论中,从最基本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要点来看,认为“一个国家,充分利用本国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集约利用)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与之相反所生产的产品则处于比较劣势。”

  一般来说,农业属于将土地这一生产要素集中使用的产业。因此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相对缺乏土地资源的日本,应该说农业没有比较优势。拥有充足土地资源的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农产品的出国大国,而日本成为进口大国。这充分证明了经济学的观点。可是这个理论是建立在各国利用相同的技术这一前提条件上的。如果日本农业实现了能够使农业成为非土地集中化产业的理想的技术开发的话,日本也有可能成为农产品出口国。即使达不到这种程度,在土地资源相对较少,而资本相对丰富的日本,如果能够实现通过品种改良提高单产等促进土地节约的日本固有技术的进步,也完全可以减小农业的比较劣势。进行这种方向的技术开发对于提高日本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可是由于日本一直将提高大米的单产视为禁忌,使加里福尼亚大米的单产超过了日本单产的30%。由于上述农业政策的矛盾,造成了与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应有的技术开发相反的结果。

模块化

  最后,笔者还感觉到计划中所确定的内容设计方面太广,面面俱到。这也期望,那也期望,结果是哪个都难以实现。也许并非如此,如果这个计划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研究人员和研究所的存在,所以需要进行这样的技术开发而制定的,那就本末倒置了。

  而且作为研究体制,在农林水产业的技术开发中,如果活用模块化这个概念又会如何呢。所谓模块化是指“作为整体,在涵盖了统一功能的设计规则下,做成若干更小的子系统,通过分工化、密闭化、专业化,使构筑复杂的产品或业务过程成为可能的组织方法。在当今技术革新高度发展的时代,虽然新技术革新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但是技术革新存在着不确定性,与其将所有能力投入一个技术,不如分模块进行,通过众多的模块技术开发的竞争,提高成功的概率”。依靠模块化还使针对特定政策的需求,集中研究资源成为了可能。

  笔者认为农业政策多数失败在经济政策的失误,而在技术方面,感觉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我们将期望寄托在“技术”上。

2005年6月15日号《周刊农林》

2005年8月1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