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算政策效果

小西叶子
研究员

测算政策效果

  当现状存在问题或者尚有改善的余地时,政府应该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予以改善。比如在经济问题上,为了调控GDP而实施征税措施或改变税率,为了稳定汇率而干预外汇市场,为了降低失业率而设立职业介绍所,进行职业培训等等。在经济学方面,运用经济理论等预测经济现象因政策变量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并分析经济政策的效果。当然,实施政策后,对实际上经济政策是否发挥了作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进行调查,对于该政策的评估和今后制定政策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施政策,经济现象发生了多大变化,被称为政策效果或计划效果。不仅政策评估,其他在本质上与此相同的问题也经常出现。例如,与不使用药品相比,使用药品使病症改善了多少;运动是否具有减肥效果;与不补习功课相比,补习功课的结果使成绩上升了多少;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一生的工资收入发生了多少变化等等。一般某个行为或干预的效果称为治疗效果(疗效),正确测算疗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在经济学方面开发了理论和方法,在劳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领域,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在个人层面,即使汇集了数据,效果评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GDP、汇率等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方面,作为结果的数据只有一个,因此成为更困难的问题。

从身边的事例研究样本筛选

  不仅限于政策评估,正确地测算一般行为或干预(治疗)的效果并非易事。以身边的事情为例,我们思考一下升学考试是否合格与祈祷的效果,假设我们询问了考生是否参拜了神社,考试是否合格,又假设参拜的人合格率为40%,没有参拜的合格率为60%,这时,明年参加考试的A考生强烈认为:“参拜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效果反而更差,所以不打算去参拜了”。试问,他的想法正确吗?

  在这里,我们需要关注观察什么。假设观察的是一位考生去参拜时和不去参拜时两者合格与否,如果只有去参拜时才合格,就可以得出参拜产生了效果的结论。然而,通常我们能够观察的只是去参拜的人和没去参拜的人各自的结果,无法直接向每个人调查参拜的效果。这个问题被称为缺失值问题,在测算使用药品、教育、职业培训等效果时也会发生。

  进而还有一个问题,什么类型(属性)的人去参拜也非常重要。假设(1)有充分信心的人去参拜;(2)不怎么学习,没有信心,所以求神保佑的人去参拜;(3)陪朋友一起去参拜的人。(1)和(3)也许与成绩无关,但是(2)与成绩有明显的关系。也就是说,很难考上的人想去参拜,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抽不出时间去求神保佑就没有去参拜。这样看来,当参拜这一行为显示出对考试合格与否产生影响的成绩动向时,很难正确计算参拜的收益效果。如果有可能考上的人和很难考上的人毫无例外地(随机地)去参拜,那么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然而,是否去参拜由本人决定,因此参拜的人与不参拜的人的属性会发生偏差,这种偏差现象被称为样本筛选偏差(sample selection bias),这时,结果数据无法进行简单比较。

政策评估方法介绍

  在测算政策评估和疗效时,如果没有样本筛选,各种各样的人无一例外地受到干预,或者没有受到干预,那么只要调查受到干预的“干预群体”与没有受到干预的“对照群体”的平均差即可。

  另一方面,如果存在缺失值或样本筛选问题,数据不是随机时,可以根据得出的数据形态,使用(1)互相匹配、(2)Before-After(之前之后)、(3)差中差(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DID)等计算方法测算效果。下面让我们来详细考察一下。

  (1)正如上述考试与祈祷合格的事例一样,互相匹配只是在干预后结果数据时的测算方法。从执行了某个行为的“干预群体”与没有执行行为的“对照群体”中抽出属性相似的群体,并比较各自的平均值。例如,从参拜群体与没有参拜群体中,只抽出临近考试前的模拟考试结果基本相同的人,通过比较合格率,制作与同一人受到干预时和没有受到干预时比较近似的状况,并测算其参拜效果。

  (2)Before-After是有干预前后的数据时使用的方法,通过调查同一对象在干预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来求出效果。例如,在计算职业培训对工资收入产生的效果时,只抽出接受过培训的人,比较培训前后的平均工资。这个方法经常被使用,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当发生了全体人员共同的变化(经济状况变化、灾害、天气异常等)时,其效果也包含在结果里。例如,在培训期间经济状况偶然好转时,效果中也包含了因经济状况好转带来的工资收入增加部分,职业培训的效果会被过度推算。

  (3)差中差(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DID)在干预前后的数据和对照群体的数据双方都有时使用,这可以看做是“互相匹配”与“Before-After”的组合,计算出干预群体接受职业培训前后的工资收入变化和对照群体的同时期变化之差。也就是说,在上述因职业培训带来工资收入增加效果的事例中,可以从用Before-After求出的工资收入增加部分中扣除同时期经济状况好转给工资收入增加带来的影响。

  可以适用这些方法的研究对象有多种多样,如对中小企业实施租税特别措施的效果、振兴出口政策的效果、提高电费的影响、支付失业补贴的效果、教育体系的效果、扶贫计划的效果等。理解和评估这些国家政策的内容本身非常重要,并受到了高度关注,因此大众媒体等也连篇累牍地报道。当然,各个媒体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笔者认为关注缺失值问题与是否发生了样本筛选偏差是极为重要的视点,人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解释,有意识地提出疑问,从而加深对经济状况和政治的理解。

2011年8月9日

2011年8月9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