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与中国汇率制度改革

小川英治
经济产业研究所 教职研究员

  中国政府于2005年7月21日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提高了2%。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中国政府宣布放弃一直以来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而采用参照由多种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来决定汇率的政策,向"温和的"货币篮子制度转移。关于货币篮子的构成,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明确指出以美元、欧元、日元和韩元四种货币为中心构成,同时还将考虑到贸易、资本交易(对外债权债务)、直接投资等因素。另外还将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浮动幅度设定为基准行情的上下0.3%,采用了相当窄幅的汇率区间浮动制度。因此,这次人民币升值虽然幅度很小,只有2%,但从这次升值同时伴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来看,可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政策调整。

汇率制度改革的意义何在

  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在采取弹性汇率制度,特别是当汇率制度转变为参照货币篮子的汇率区间浮动制度后,对于在资本自由流动下如果继续采取盯住美元制就会受到限制的金融政策的独立性来说,货币管理部门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独立金融政策的自由度。在中国,不久的将来会推进资本流动自由化,同时为防止北京奥运会举办前的景气过热以及举办过后的景气衰退,国内金融政策就显得更为重要,考虑到这一点,以这种方式使汇率制度更具弹性就尤为必要。

  而且,与本次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同时,马来西亚也从盯住美元制转变为货币篮子制度,这表明中国汇率政策对马来西亚政府的影响巨大。因此,中国汇率政策影响到东亚的各近邻国,而且,由于汇率政策不可协调("协调的失败"),东亚各国都有采取过分注重美元的汇率政策的倾向。如果中国采取有弹性的汇率制度,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能够缓和各国之间汇率政策不可协调的问题。从RIETI的网站上的"亚洲货币单位(AMU)与东亚货币的AMU偏离指标"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在东亚货币中人民币是被低估的一种货币。

  那么,在7月21日以后,中国汇率政策实际上发生变化了吗?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行情来看,升值后围绕8.11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基准,虽然一直在变动,但基本上是持平的。与升值前的汇率几乎固定不变相比,虽然有几次从8.11元人民币/美元到8.09元人民币/美元的波动,但还没有看到大幅度的波动。

  就作为汇率政策参照物的货币篮子的构成来说,如果从贸易的角度来采用货币篮子,那么看看中国的各贸易伙伴所占的份额就可以了。从中国的贸易伙伴及贸易量(进口+出口)的构成比率(2004年)来看,美国占14.7%,日本占14.5%,欧盟占15.4%,韩国7.8%,剩下的是包括除日本、韩国以外的东亚国家在内的其他各国。即使将其他各国加在美元中计算,货币篮子的构成大致应该是美元占62%,日元占15%,欧元占15%韩元占8%的比重。

中国应该摆脱盯住美元制的束缚

  图1显示了坂根满与笔者根据伊藤隆敏教职研究员研究项目《亚洲最适宜的汇率制度》计算出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关系的推移(截至2005年9月2日)。该计算利用每天汇率变化的数据,为显示回归系数在时间上的推移,通过卡尔曼过滤法将人民币用美元、日元、欧元与韩元等四种货币进行回归计算,在此基础上画出美元系数的推测值的推移图。此外,实线表示的是推定值,虚线表示的是在推定值上增加上下两倍的标准偏差(大约相当于95%的可信区间)得出的值。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升值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前后,人民币与美元的相关关系在统计上呈现有意下降。相关度也从100%降低到90%多。虽然看上去这种推移确实引发了统计上的有意变化,但关联度从100%降低到90%多的变化在经济学上是没有意义的。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与中国政府公布的情况不同,事实上,迄今为止中国的货币管理部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采取参照货币篮子的汇率政策。

  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才刚刚开始。中国政府为了提供汇率风险的管理手段(期货交易等)就必须在缓和资本限制的同时,真正参照货币篮子来执行汇率政策,以此从盯住美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图1:中国人民币与美元的关联的推移
图1:中国人民币与美元的关联的推移
放大图表
2005年9月20日
脚注

实线表示推定值,虚线表示在推定值上加上上下两倍的标准偏差所得出的值。 出处:Ogawa, Eiji and Michiru Sakane, "The Chinese Yuan after the Chinese Exchange Rate System Reform" mimeo, September 4, 2005.

2005年9月20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