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4个月之后,日本政府于7月29日确定了复兴方针。但是针对这一事业整体规模为10年时间支出23万亿日元的复兴计划,财源却没有得到落实。人们期待9月2日接任首相职务的野田佳彦率领的新领导班子尽快制定并实施具体的复兴计划。如何使日本真正走上复兴之路,就这一问题,日前,RIETI所长藤田昌久先生寄稿《日本经济新闻》,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展望了日本通往复兴之路的发展前景。[本月话题]将介绍该文。
政府于7月29日确定了东日本大地震的复兴方针。事业整体规模为10年时间支出23万亿日元,而最为关键的财源问题却没有落实。人们期待刚刚年就任首相职务的野田佳彦率领新的领导班子尽快制定并执行具体的复兴计划。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展望今后日本复兴的方向。
空间经济学关注各种人类活动因在相邻的地方展开,通过互补而产生的集聚力(生产率与创造性的提高),分析城市与地方以及国际间的空间经济体系的变迁,是经济学的一个新领域。各种形式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在相互关联之中,通过生产活动中的“规模经济”与广义的“运费”之间的矛盾(相悖),形成城市、地方和国家层面的各种集群,而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分散。
此次震灾伴随着地震、海啸、核电站事故、电力供应紧张以及大规模的供应链(供应网)的中断,是史无前例的巨型多重灾害。通过此次地震,我们看到各种天灾人祸可能引起的“风险”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也突显了在研究日本的空间结构时必须解决的课题。
日本从地震前就存在许多根本性课题,处处碰壁。日本现在要实现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恢复到地震前的状况,而是实现建设新日本的“创造性复兴”。
在思考震灾后的“创造性复兴”时,可以参考阪神大地震后的经验。神户港在遭到破坏性的震灾之后,虽然在两年两个月的短时间内实现了全面恢复,但是神户港作为国际枢纽港口的功能在复兴之前被釜山和上海所替代。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国际海运网络的枢纽”所具备的锁定(包围)效应一旦失去就很难恢复,实现“创造性复兴”十分困难。
将震灾作为创造性破坏在本世纪内实现日本的发展需要极大的勇气、能量和时间。但是现实状况迫使日本实施彻底性改革。以此次战后最大的危机为奇货,全日本如果不能够团结一致,果断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必然会带来全面衰退。
我们以东北的复兴为核心,讨论重建日本经济社会体系的方针。大的方向是“摆脱国境的限制”和“摆脱中央集权”。
首先,通过供应链问题,看一看日本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直接受到地震影响的主要是东北四县(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却造成了日本制造业整体以及海外的部分企业停产。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集中两万到三万个零部件(以及原材料),而零部件的生产受到“规模经济”的影响。在日本,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运输费用”相对较低,由于这种诱因发挥作用,各零部件集中在一家工厂的一个地方大量生产,然后运往日本全国(一部分运到海外)。在日本国内,供应链密布全国,各制造商为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然而,这种重视效率的供应网管理在震灾中显示出其负面影响。
日本企业发挥惊人的现场能力,以高出当初预想的速度恢复了供应链,制造业的生产基本实现了正常化,至今基本完成了“恢复原状”。这是为避免日本的尖端制造业的空洞化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然而,在国内外重新构建更具弹性(具有复兴能力)的供应链这一重大课题仍摆在我们面前。由于来自国内外市场要求分散零部件和原材料采购渠道的压力巨大,为避免采购供应网“摆脱日本”,也不能拖延这一课题的解决。
总而言之,要解决在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同时分散风险这一课题,有下述三个基本方法:(1)通过企业持续经营计划(BCP)等实施虚拟分散工厂计划;(2)向国内(例如西部和东部)或者海外实际分散工厂;(3)按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共同化”与“差异化”战略划分,对于构成竞争力源泉的关键部件和原材料,通过不断创新(技术革新),寻求全面的差异化。我们需要通过这三个方案的最佳组合,在国内外重新建立更富于弹性的供应链。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吸取神户港的完全复原以失败告终的教训,适应世界经济大潮的变化。以往日本企业的全球供应链是面向以欧美为中心的发达国家消费市场构筑的。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有望扩大工业品需求的是新兴国家。要想搭乘世界经济增长的快车,就需要在彻底改革当前的全球供应链和企业战略的同时,完全摆脱以日本人为中心的企业经营。
为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增长,各企业应该果断地走向海外。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应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以及机械制造产业等日本的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源泉留在日本,防止产业“空洞化”,同时,努力吸引外资。具体说来,应在全力解决核电站事故,确保电力稳定供给的同时,推进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和经济伙伴协定(EPA),降低法人税,与国际水准看齐,阻止日元升值,进而果断实施中长期增长战略。
以经济团体联合会的御手洗富士夫名誉会长为首的几位有识之士提议,应在东北设置把推行道州政府制纳入视野的拥有强大权限的本部,通过东北主导,迅速实施复兴政策。笔者也支持这一提议。
具体来讲,我建议根据复兴基本法在东北设置复兴厅(或者具备实质性的执行部门),作为未来“东北州”的基础。进而将这种“东北州模式”逐渐向全国推广,实现道州制。这对于减少直下型地震给首都及其周边地区功能瘫痪的影响也是非常必要的。
明治维新通过废藩置县创立了以东京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在赶超欧美工业化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停滞,表明日本经济社会体系整体存在巨大的结构性问题。
以往,在对从欧美吸收的先进知识进行改造和完善,实现增长的时代,重视共同知识的日本经济社会体系发挥了作用。但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作为知识创造社会,为实现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还需要开拓涵盖社会经济整体的广泛领域的新知识领域。这需要重新构筑社会经济体系,这种新的社会经济体系重视每个人的固有知识,比以往呈现出更丰富的多样性,自律性更高。
为建立自律性高且形式多样的社会经济体系,也需要实行道州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各成员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前10位的国家近年来北欧小国超过半数,受到关注。这些小国,一个国家的平均人口约为630万,比东北六县的总人口(约930万人)还少。这些国家拥有固有的语言和文化、各自的产业集群以及经济、社会、教育政策,形成了富于多样性的知识创造社会。
由此可见,作为知识创造社会的一员实现发展,并不需要大规模的人口。全面改变国家与地方的分工,建立富于自律性与多样性的道州制地方分权体系,促进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日本就能够作为知识创造社会增加活力。
我们需要使东北整体发展成为富于多样性的全员参与创新的场所。例如,可以期待东北地区在建立可再生能源的综合性技术发展与社会模式方面发挥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充实对东北各大学的研究基地的援助,同时利用复兴特区制度等,大胆推进产学合作。
然而,只依靠硬件方面的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东北成为具有魅力的地方。经济经营类以及文化艺术类人才也加入推进复兴的行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