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 JavaScript on.

RIETI电子信息 No.72(2009年5月)

日本产业生产率(JIP)数据库2009

打印版

RIETI电子信息

  经济产业研究所的“产业与企业生产率”研究项目,与一桥大学的全球COE研究课题“构筑社会科学的高级统计与实证分析基地”合作,反复修订、制作了分析日本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资料——日本产业生产率(JIP)数据库。4月17日经济产业研究所举办讲座,由该项目负责人深尾京司和宫川努发表了涵盖截至2006年数据的最新版(JIP2009),并报告了使用新数据对日本各产业生产率的动向进行分析的结果。在讲座中,特别针对以下几点进行了说明。1)使用JIP2009数据库对截至最近年度进行的增长核算分析;2)经济危机与日本的产业结构;3)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的质量和资本积累产生的影响。“本月话题”介绍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根据JIP2009所做的经济增长核算(-2006)

深尾先生:
  从2000年到2006年,在政府部门之外的市场经济领域中,重组型增长明显。在劳动力投入减少,资本投入也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扩大产出的结果实现了生产率的显著提高。但是,在2005-2006年出现了与2000年以后的增长模式有所不同的倾向。首先,劳动力投入——特别是劳动力的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是正式就业增长替代了非正式就业增长带来的结果。资本投入也有比较稳固的增长。但是,由于以劳动力为中心的要素投入大幅度增加,全要素生产率(TFP)有所下降。以往,在“无就业的经济回暖”的认识之下,曾经担心由于非正式就业扩大会带来技能积累停滞,以及IT投资低迷,但仅从2005-06年的情况来看,出现了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回升所带来的TFP上升减速,这是近年来没有过的新现象。

  在制造业方面,呈下降趋势的工时指数在2005-2006年有所上升,劳动力质量指数则有大幅度上升,结果使两者之和的劳动力投入指数显著上升,尽管人口在减少,但该指数已经和人口峰值时期(90年代初期)处在同一个水平上。随着外需的增加,生产在扩大,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也同时增加,另一方面TFP的上升则趋于停滞。在非制造业中,劳动力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显著地抑制了TFP的上升,出现了更为强调宏观趋势的结果。

  这样,当日本企业正准备进一步增加就业和投资的时候,美国经济失速,发生了世界性金融经济危机,日本经济再度陷入衰退。

日本经济为什么会再次陷入衰退?

  虽然与欧美相比日本受到金融危机本身的打击要轻微得多,但是从GDP增长率来说,在发达国家中受到的打击最严重。举例来说,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按年率换算与上一季度比为-12.1%,这大大低于美国的-6.3%。降低部分的一大半(12.1%中的11.8%)是由于外需减少所导致的。出口大幅度减少,进口却几乎没有减少导致出现了这种情况。以美国为例,由于进口和出口一样也减少了(对GDP有正面效应),相对于外需,内需的减少成为美国经济负增长的主要因素。

日本发生外需严重减少的原因可以举出下面几个因素

(1)三角贸易的崩溃
  在日本和韩国生产的主要部件在中国或东南亚各国组装再向美国出口,然后日本和中国用贸易顺差购买美国国债,这种三角贸易的模式由于美国需求的下滑而崩溃了。因此,不仅对美国的出口,日本对中国的半成品出口也减少了。

(2)世界需求结构的变化
  日本是投资物资和高级耐用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国,正如加速度原理告诉我们的,经济下滑与收入减少会带来(a)投资下降与(b)需求从高档产品转向廉价商品的转移,正好对这部分产生了直接影响。

(3)经济下滑的时间差
  在其他国家内需和外需同时减少,而在日本由于经济下滑是由外部导致的,国内经济的下滑比国外迟一步,所以进口的上升态势还短暂地持续了一段时间,结果就加大了外需的负面效应。这一因素今后预计将会缓和。

(4)日元升值效应
  上述几个因素中关于(3)和(4)广为人知,但关于(1)和(2)在原来的开放宏观经济学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分析,可以说是非常新的现象。

三角贸易的崩溃

  根据使用《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2000年版》的分析,假设美国的最终需求比2007年的水平下降1%,日本的半成品纯出口对美减少得最多,同时对中国等其他国家的部分也会减少。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对美国的半成品出口确实减少,但由于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半成品也减少,所以纯出口反而有所提高。这样一来,当美国需求的减少而导致三角贸易崩溃时,就会发现日本比中国受到更严重的——而且是比对美出口减少更严重的——打击。而且,虽然中国对美出口量是日本的近两倍,生产总值的减少比日本严重,但从附加价值看,由于日本出口的是高附加价值产品,所以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日本,战后长期以来劳动力质量不断提高和资本积累的结果,使资本劳动比率上升,人均GDP有了飞跃性增长。这种资本劳动比率的上升看上去比TFP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但是,正如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所揭示的那样,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为中心的经济增长不久就会达到极限。比如,如果高学历劳动者和资本出现过剩,就会发生投资回报(收益率)降低的现象。

  但是,如果由于IT革命对更高级的熟练工人需求增多,通过贸易形成的国际分工使日本专门从事高附加价值产品生产,那么贯穿资本深化的经济增长就会持续超过极限。因此,对日本通过产业结构的转换而实现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截至20世纪70年代,因产业结构的变化(Between)而出现的劳动力质量提高的比例较大,而如果纵观截至2006年的整个期间,则产业内部(Within)的质量提高占绝对地位。比如说,2005-06年的质量提高几乎都是Within的效果。

  关于产业内部导致劳动力质量提高的机制有两种解释,(a)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降低使就业的大学生增多;(b)由于IT革命各产业内部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增加。进而还可以指出这样的可能性,在同样的电子零件生产中出现了专门生产尖端产品的企业,在产业内部形成了国际分工,日本专门生产高科技产品的结果使劳动力质量提高。不管怎么说,因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效应现在已经停滞不前。如果将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分开来看,在制造业中Between效果最近有所上升,而在非制造业,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之后,Between效果一直停滞不前。从资本劳动比率来看,在日本Within的效果几乎占据所有领域。

经济增长的瓶颈——生产率提高快的产业最终会收缩?

  在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时,存在一个被称为鲍莫尔效应的断面。TFP增长率虽然在不同产业间有很大区别,但如果TFP增长率高的产业(比如IT等)扩大,那么宏观经济的TFP增长就会加速。但是,各产业都存在实际需求的结构与相对价格的变化等制约。举例来说,在IT产业,随着生产率的显著提高,产出价格相应下降,但对此需求并不会扩大到相应的水平。如果不通过国际分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化,由于产量不会增加很多,随着生产率的上升,生产要素的投入就会随之减少。也就是说,生产率提高快的产业最终会陷入收缩的命运。

  从1970年到2006年的整个时期来看,在日本劳动力投入指数与TFP增长率基本上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生产率明显提高的产业投入的资源在减少。相反,劳动力投入增加的产业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比较慢。在半导体和电子计算机等超越了鲍莫尔效应实现了TFP增长率和高劳动力投入并存的产业,到2000年之后,由于空洞化等原因,在日本国内的劳动力投入不再增长,超越鲍莫尔效应的产业几乎全都消失了。

今后经济复苏的关键在于“无形资产”

宫川先生:
1.金融部门
  从JIP数据库中可以看出,21世纪初期的经济复苏对制造业出口的依赖程度,比被称为“急风骤雨式的出口”的20世纪80年代还要高。因此美国经济的减速与日元升值就引发了大规模的生产调整。

  调整使遭遇急剧减产的企业的资金周转成为眼下的课题。但是,有人指出民间金融机构对此未能充分采取对策。这与服务业的生产率也有关系,近年来民间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式的创新给人一种停滞不前的印象。根据日本银行的统计,现在国内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虽然达到400万亿日元,但根据JIP2009数据试算得出的结果,资本存量有1500万亿日元,因此还有放贷的余地。在2005年还有以无形资产(R&D、版权、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作为担保的203万亿日元融资。但是,一直是以物质担保为中心的日本金融机构,还没有确立对这种无形资产存量进行评估的方法,因此,对现在这种紧急的资金周转不能马上采取对策。

  作为短期的恢复经济的对策,宏观经济学家提出了非传统的货币政策(由日本银行购买长期国债来提供流动性资金)。对此,我认为有必要采取非传统的资金分配政策——按照新的资产评估放贷。

2.服务产业
  前面已经指出,日本的IT投资按GDP比率来算并不高。IT设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只有市场经济的0.41%,仅比意大利、德国高。IT投资还有发展的余地,需要有政策上的促进措施。

  而且不仅物质上的IT投资,也有必要考虑积累无形资产的投资。特别是在反省以往过于依赖制造业出口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服务业的创新来发掘内需,促进构筑新的商业模式。

  经常有人指出“日本服务业的生产率低”,但如果考虑到服务的质量,可以说这种评价并不一定妥当。根据原(财团法人)社会经济生产率本部(现(财)日本经济生产率本部)实施的以日本人和美国人为对象的网络调查,日本方面总的来说服务质量的评价比美国高。在服务的相对价格/相对质量对比(不包括医院)方面,对便利店、地铁、出租车的服务,无论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都认为日本一方便宜7%左右。另一方面,汉堡包店、汽车租赁、咖啡馆、综合超市,则即使加入服务质量因素也是日本方面价格高。

  关于TFP也一样,如果加入品质因素进行调整,人们经常说的“服务产业生产率低”、“只相当于美国的50-60%”的说法似乎评价过低。从价格/质量比来看TFP,比如在便利店方面接近美国的80%、地铁为90%,银行和航空旅客服务则超过了美国的水平,很多行业修正到80%左右。

  但是关于服务的质量,必须注意到各国之间的不同嗜好在其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比如以地铁为例,美国人重视的是“设备和工具的美观”、“提供迅速的服务”,而日本人则几乎不关注美观,毋宁说更重视“可靠性”,对同一种服务两国之间的评价侧重点不一样。也就是说,必须从多个方面来理解服务的高质量。不仅是“质量的高低”,根据这些偏好的不同进行商品营销,才是开展全球性服务业的关键。为此还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日本在包括人才投资在内的无形资产投资的金额,与英美相近,为GDP的11.5%,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可以说有一定的积累。但是,日本的用于创新的资产(研究开发投资)非常大,而关系到经济性竞争能力的投资(人才培养、组织改革、广告)则由于长期的经济不景气而停滞不前。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力量,日本今后如何增加投入是焦点所在。

  从过度依赖制造业的认识出发,日本从21世纪最初10年的中期开始致力于提高服务产业的生产率。在我看来,现在由于遭遇严重的外来冲击,而不得已进行短期应对,但之前的方向性从长期来看绝对没有错。包括培养人才在内的对无形资产的灵活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