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ETI电子信息 No.13(2004年2月)

寻求新秩序的亚洲

寻求新秩序的亚洲

  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一年一度的“亚洲经济政策研究网研讨会”于2004年1月16-17日召开,本次研讨会的题目是“寻求新秩序的亚洲”。来自日本、中国、美国和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专家就经济、安全和文化现象展开了讨论。本次研讨会共分为四部分,前三部分分别讨论了经济一体化、信息和文化以及安全问题这三个议题,第四部分为自由讨论。在此,中文网站编辑部对会议的讨论内容做一下简短的介绍。

贸易、多边主义和区域一体化

  在会议第一议题的前半部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先生就东亚经济一体化及其展望做了发言,韩国开发研究院安徳根先生与新加坡国际问题研究所谢秀钰女士分别以“从韩国的角度看韩日自由贸易区形式”及“东盟与东亚经济一体化”为题做了主题演讲。随后经济产业研究所山下一仁研究员指出了日本农业谈判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

  在相关讨论中,与会人员提出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对政府而言,实现自由贸易区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否是合理的?一些与会者提出对此必须谨慎,虽然自由贸易区和区域一体化对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公司是有利的,但对效率低下的国内企业则是有害的,而正是这些国内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在缴纳税收。另一些学者则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指出自由贸易区的作用不在于把具有竞争力的公司赶出一国的市场,而是通过提供更为理想的商业环境让他们在国内扎根,并为国内创造就业。对于日本推动自由贸易区的举措,学者认为这是日本推动国内改革的一种表现。与此同时,一位与会者指出需要关注日益拉大的两极分化,因为这可以减少对贸易自由区的敌视情绪,尽管实施贸易自由区政策与否都会产生两极分化。

金融货币问题

  在会议第一议题的后半部分,三位学者围绕区域一体化的金融问题首先做了发言:韩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王充钟、东京大学伊藤隆敏、美国斯坦福大学罗纳德·麦金农先生就如何实现亚洲汇率的稳定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剑阁先生围绕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改革进行了发言。

  在支持伊藤隆敏所倡议的“亚洲债券”的同时,一位与会者提出了如何使亚洲债券发挥作用的问题,他认为在吸引外国投资者之前应该推动有活力的本地债券市场的发展。由于众多东亚企业都面临过度举债的共同问题,所以也有人建议应该推动股市的发展。对于麦金农提出的盯住美元的汇率主张,一位与会者表达了对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担忧,特别对处于目前经济形势的日本来说,很可能遭受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这样的损失。但对于这些担忧,也有人指出一旦日元盯住美元,日本经济有可能好转,因为这能减少对未来日本经济通货紧缩的预期。也有人提出亚洲国家应该把他们各自的货币都盯住美元,但为了保持稳定性,需要建立一套安全确认(fail-sale)机制以防止各国货币对美元的集体变动。

跨国界风险管理和信息流动

  会议第二议题的前半部分围绕着新信息社会的兴起和数字现象的出现而带来的挑战等问题展开讨论。中国中信出版社《比较》编辑室肖梦女士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汪炳华副教授谈了他们各自国家处理SARS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肖梦女士介绍了中国是如何利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抑制SARS的,汪教授介绍了信息控制是如何防止SARS在新加坡蔓延的。亚洲网络研究所会津泉介绍了他对2003年12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信息社会峰会的看法,对制定管理英特网国际规则所做的多边和各利益相关方的持续努力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阐述。

  关于从安全保障和危机管理的角度如何看待自由交流和信息管理的平衡,与会者表示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一种窘境。但同时一些与会人士也指出即便在危机时刻也需要政府保证信息的自由流动。然而另一方面近来出现一种趋势,公众为了安全而自愿放弃他们的隐私权。围绕因特网的问题,一些与会者提出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以应对不真实信息的传播。但一位与会人士指出因为因特网匿名性这一特征很难让人们产生信任感,所以事实上的损害可能已经产生。

数字产业与跨国市场

  在第二议题的后半部分,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池田信夫高级研究员就日本数字产业做了主题发言,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横山祯德高级研究员展望了信息、文化和人口流动,经济产业省境真良先生论证了流行文化成为区域一体化推动力的可能性。

  在随后的讨论中,问题集中于政府对推动流行文化的作用上。对于日本政府的作用,许多与会人士认为政府应发挥尽可能小的作用,即便发挥,也应继续现在“仁慈忽视”(benign negligence.)的政策。对于流行文化及其内容的跨国传播,有与会者表达了一种期望,如果政府希望通过文化传播来实现对外政策目标,流行文化可以成为一项工具。另一与会者对此观点的回应是,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如果带有过多的本土色彩,不可能传播得很远,因此文化影响是轻微的。

亚洲地区安全和危机管理

     会议第三议题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亚洲地区安全,即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安全政策、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外交政策的改变以及北朝鲜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Stephen KRASNER先生认为美国的单边主义是美国利益和美国军事实力的反映,而不是布什政权的偏好。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Gerald Curtis教职研究员在随后的发言中谈及了美国对东亚的安全政策,他指出美国需要改变现在的“辐轴”(Hub&Spoke)模式以适应地区变化的现实。

  对美国单边政策的变动和持续性,与会者提出了许多问题。一位学者提出,同样追求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化,为什么单单只有美国成为恐怖主义袭击的对象,而其他与会人士质疑美国能在多长时间内维系其战争行为,美国政府是否考虑到其单边主义的长期成本问题。也有学者指出现有布什政权的独特风格可能成为单边主义背后的一个因素,甚至反映出美国的结构性需求。

  对于中国的崛起,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时殷弘教授和来自立教大学的高原明生先生对中国安全政策的改变和政策转变的迹象阐述了各自的意见。他们认为中国开始谋求与周边国家更为和谐关系。一位与会者质疑维持着最大共产主义政权的中国是否能够作为一个“正常国家”被其他国家所接纳,而另一位与会人士指出中国继续会对台湾施加军事威胁。对两岸问题,许多与会人士建议两岸应搁置主权争议,首先集中精力深化经贸关系以建立互信、增强互惠,凡此种种最终将有利于以某种形式解决两岸问题。

  对于北朝鲜问题,韩国开发研究院林源赫先生就1994年日内瓦共识框架协议及其失败的理由做了发言。在随后的自由讨论中,有人指出北朝鲜的非核化、南北朝鲜的统一和美国军队的撤离对所有各方而言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但北朝鲜有可能反对。同时一位与会者提出一揽子协议可能是唯一的可行选择,即便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好过把非核化设为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和给予经济援助的前提,问题是六方会谈中应对北朝鲜的五国如何达成共识推动问题的解决进程。

有关理论性概念和新秩序的讨论

  会议的第四部分致力于讨论前三部分所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并探寻可能的新秩序。对传统的国家、边界和主权概念与潜在的新制度框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提出如果抛开传统的主权国家概念等一系列束缚,制度创新可能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也有人指出对传统安排的任何偏离必须建立在相关各方自愿形成共识的基础之上,替代制度安排可能清楚地识别出这一偏离而使得偏离不得不被进一步强化。其他与会人士认为传统的主权观在当今世界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会者总体上认为需要扩大非政府组织或政府替代系统的作用,但在程度上还存在分歧。一位与会人士指出需要缩小政府的作用,他把政府看作成本最高的组织,政府应把更多的任务交给非政府组织和其他成本更低的替代组织。但也有人认为虽然非政府组织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还不能替代传统的政府体系。

  关于不断增长的全球贸易不平衡,即美国对亚洲的经常项目赤字,亚洲国家如何分担不可避免的调整责任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讨论。人们认识到汇率调整成本高昂,而且对纠正不平衡并不一定有效。相反,有人提议亚洲国家应在宏观和微观经济上增强协调,实施一项新的集体汇率制度,并减少贸易壁垒。与会者还建议两个亚洲国家集团——中国和东盟中除新加坡外的其他国家为一集团,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为另一集团——应建立货币同盟,并保持各自货币的相对等价,也就是说在出口相互竞争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为了便于对美元汇率的调整,实现协调的集体汇率政策。

相关文章

2003年度ANEPR“寻求新秩序的亚洲”的颁发资料
2002年度ANEPR“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其展望”的基调演讲和会议内容

2004年3月23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