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都道府县产业生产率(R-JIP)数据库的构建和地区间生产率差距的分析

作者 德井丞次(教职研究员)、牧野达治(一桥大学)、深尾京司(教职研究员)、宫川努(教职研究员)、荒川信幸(和歌山大学)、新井园枝(顾问研究员)、乾友彦(教职研究员)、川崎一泰(东洋大学)、儿玉直美(顾问研究员)、野口尚洋(一桥大学)
发表日期/编号 2013年5月 13-J-037
研究课题 构建按地区划分的生产数据库与东日本大地震后的经济结构变化
下载/链接

概要

  本文原则上以1970年至2008年的日历年为基准,构建了计算日本各都道府县23个产业的产业结构、(考虑到质量差异的)要素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各都道府县产业生产率数据库”(Regional-Level Japan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Database,简称R-JIP),从供应方的角度对1970年以后日本各地区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及其变化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的分析结果如下。1)从横断面来看,资本装备率、劳动的质量、TFP这些要素都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间差距产生了影响。在1970年,带来劳动生产率地区间差距的最大根源是TFP和资本装备率的差距。其中,与资本装备率差距的影响急剧减弱不同,TFP差距的影响并没有减弱。另一方面,劳动质量的地区差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对地区间差距的影响微不足道。2)制造业通过向人力资本集约型制造业地区集聚,以及在同一产业内缩小地区间TFP差距的过程,对缩小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作出了贡献。相对于此,在非制造业,房地产、运输·通讯等资本集约型产业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县集聚,而服务业、运输·通讯等产业的资本装备率和人力资本向以东京为首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县集中,对差距残留产生了影响。3)从增长核算的角度来看实际增长率,在原来越贫困的县,资本装备率的上升也越高,对缩小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在劳动质量上也显示出同样的倾向。而另一方面,在越富裕的县,TFP的增长也越高,对差距扩大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