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员工的希望与现实——非自愿型非正式就业的实际状况

作者 山本勋(庆应义塾大学)
发表日期/编号 2011年4月 11-J-052
研究课题  
下载/链接

概要

  本文使用《庆应义塾家庭经济跟踪调查》(2004~2010年)的个案调查数据,弄清了由于没有正式雇用的职业,不得已作为非正式雇用形式就业的非自愿型非正式就业的实际状况,同时,对每种就业形态的人们主观上的福利保健水平有什么差异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非正式员工属于主动选择的自愿型;但是,不能忽视非自愿型非正式员工的人数,相当于失业者的1.5倍;在非自愿型非正式员工中,20~29岁或40~59岁年龄层、合同工、派遣员工、运输或通讯职业、制造、建筑、维修、搬运等体力型劳动较多;而且,在与经济状况的关系方面,衰退期有增加的倾向。除此之外,观察一下对就业形态的选择行为和就业形态之间的移动状况,可以看出,即使是同样的非正式就业,非自愿型非正式就业与自愿型的特性有所不同,反而与失业非常相似。另外,作为每个人主观上的福利保健指标,把身心症状(精神负担)的大小转化为分数指标,在各就业形态之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正式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的精神负担大于正式就业。不过,对个人属性和就业选择的内在性加以调整控制后发现,精神负担大于正式就业的,只有非自愿型非正式雇用和失业。也就是说,即使是非正式就业,福利保健水平也不一定低,占非正式就业大多数的自愿型,与正式就业或非就业的福利保健水平一样。另一方面,非自愿型非正式就业的精神负担,非偶然性地大于其他就业形态,其程度与失业相同。对此可以解释为,由于受到需求方的制约,满足度下降,其影响以健康受害者的形式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