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制度的地区贸易协定——以日本缔结的经济合作协定的制度与结构比较分析为题材

作者 小林友彦 (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
发表日期/编号 2007年9月 07-J-037
研究课题  
下载/链接

概要

  现今备受关注的地区贸易协定(RTA)在国际法上应如何定位呢?与其他双边条约有何不同呢?对RTA中关于制度和结构的诸般规定的分析,是对作为条约体制的每个RTA的性质及实效性进行评价,为今后在RTA缔结谈判中应留意的要素进行重新确认提供机会。本文对于这些缺少先行研究成果的论点,在尝试对方法论进行整理的同时,还将从复合型视角出发,进行实证分析的尝试。

  首先在第Ⅰ章中对问题的情况进行整理。

  其次,在第II章中对RTA的制度侧面的分析方法进行整理。得出如下结果:第一,通过特定的分析对象和分析视角,从与“WTO立场”不同的分析角度出发,揭示了从虚心坦诚地展望RTA现状的“RTA立场”进行比较分析的有效性。第二,作为比较分析的切入点,把下述比较结合起来,进行复合比较是有意义的。(1)作为对象的特定国家所缔结的RTA之间的比较;(2)与该国缔结RTA的对方国家同第三国缔结的RTA之间的比较;(3)与RTA以外的相关条约之间的比较。第三,通过RTA的日常运营以及处理生效后的变化,来维持规则的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不但要关注其“对外的一面”,还要关注其“对内的一面”。

  此外,在第III章中对RTA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果:第一,在与其它条约之间的关系上,在日本缔结的经济合作协定(EPA)中,有超过半数的协定设置了WTO协定优先条款等,这一特点表现出承认WTO协定优越性的姿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与WTO协定之外的其他条约之间的关系上则存在着很大的不明确性。第二,在运营制度上,其特点是由于关心效率性和实效性,形成了一种能够灵活应用的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其包含着制度上的不确定性,反而有可能难以提高实效性。第三,在RTA生效后的变更方面,其特点是在“修改”方面设立了灵活的制度,但在“加入”方面却缺乏灵活性。为应对RTA生效后状况的变化,需要在制度上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最后,在第IV章中,对上述分析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RTA的谈判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