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反收购策略的动机——对经营层自保假说的验证

作者 泷泽美帆(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鹤光太郎(高级研究员)、细野薰(学习院大学经济系)
发表日期/编号 2007年8月 07-J-033
研究课题  
下载/链接

概要

  本论文对在2005年度和2006年度采取了反恶意收购策略的企业特征进行了分析。将采取反恶意收购策略的动机区分为(1)企业业绩不佳、(2)经营层自保目的、(3)其他影响被收购概率的要素,进行分析,取得了以下结果。第一,采用反收购策略的并非是运用资产收益率和托宾的Q理论测算的业绩恶化企业;第二,企业历史越长,管理层持股比例越低,相互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采用反收购策略的倾向则越强,显示出经营层自保和与股东利害关系的对立对采用反收购策略产生的影响;第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越会采用反收购策略;越是股份流动性高,易于被收购的企业,越会采用反收购策略。

  由此,虽然并非针对疏于经营导致的收购威胁提高才采取了“隐身服”、“掩蔽体”等反收购策略,但越是相互持股比例高的企业,越容易采取反收购策略,这便是揭示经营层自保目的的显著证据。

  有研究指出,在恶意收购成为现实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再度复活。在这一过程中,原本通过相互持股构筑经营者的“掩蔽体”的企业,通过反收购策略进一步巩固了其“掩蔽体”。如果再考虑到采用反收购策略会带来固定的成本负担将使小规模企业陷入相对不利的情况,那么企业不单独采取毒丸式反收购策略,而是通过谋求强化公开收购规则(特别是全部收购义务),消除滥用收购行为的观点(鹤(2006))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