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和工厂的参与、退出与产业层面的劳动生产率

作者 金 荣悫(一桥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科)、权 赫旭(日本大学经济系)、深尾 京司(教职研究员)
发表日期/编号 2007年5月 07-J-022
研究课题  
下载/链接

概要

  本论文为了探索20世纪90年代日本劳动生产率低迷的原因,编制了基本涵盖各制造业及非制造业产业整体的工厂和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对劳动生产率上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在90年代的劳动生产率增幅放慢,并非如僵尸企业假说所主张的那样,是由于产业的新陈代谢机能在90年代急速衰退(制造业的新陈代谢机能自80年代以来一贯较低),而很可能起因于:1)开设新工厂减少导致“学习效果”降低,即将关闭的工厂所带来的“死影效果”扩大等,使内部效果(各工厂内部的劳动生产率变化)降低;2)以电机产业为核心的生产基地向亚洲转移,导致了高生产率工厂关闭。在非制造业方面,虽然仅能对1997年以来的较短期间进行分析,但是发现各产业间在劳动生产率动态分析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大部分非制造业的再分配效果存在很大负数,新陈代谢机能已经停滞。特别是建筑业和运输业,高劳动生产率的大企业对劳动力的削减非常显著。由于产业规模大,带动了非制造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增幅的降低。此外,电力、燃气和供水、广播等产业的新陈代谢机能也呈低迷状态。另一方面观察发现,通讯、零售、批发业不仅正的内部效果很大,而且零售、批发行业中多数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削减了劳动力,而通讯行业中多数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扩大了劳动力雇用,再分配效果也表现为很大的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