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河井启希 教职研究员 |
---|---|
发表日期/编号 | 2004年7月 04-J-037 |
研究课题 | |
下载/链接 |
概要
自“广场协议”以来,日元飙升和90年代的长期萧条,改变了日本经济中原有的企业体系,尤其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关系发生了变化。日本的中小企业在90年以后面临着未曾有过的严峻的经营环境,在此情况下,各个企业持续不断地致力于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降低成本、节省劳力、改善经营体制等,并积极进军海外,进行国际采购。企业的全球化有下述四个阶段,第1阶段是“进出口的直接交易”,第2阶段是“向海外企业的订货贸易”,第3阶段是“设立海外合资子公司”,第4阶段是“设立海外子公司”。针对中小企业实施调查的1998年工商实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小企业的全球化与大企业相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企业的全球化历来是依据Dunning的OLI理论,用企业特殊资产来阐述的。但在本研究中,除了企业特殊资产之外,还阐明了企业间交易的存在、引进以网络为主的IT技术、参与业务合作等都是促进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促进中小企业的全球化需要政策性地引导研究开发、引进IT技术、合作业务等。另一方面,虽然随着母公司进军海外,使下属的承包关系发生了变化,很可能会抑制中小企业的生产率,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企业内的研究开发、人才资本积累、IT技术的引进、企业团体的参与、以及进军海外而带来的企业全球化本身,又有可能成为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