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产学研“合作”和大学企业(校办企业)

作者 角南笃(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副教授)
发表日期/编号 2004年3月 04-J-026
研究课题  
下载/链接

概要

  最近几年,日本国内也开始宣传中国产学合作迅速发展的状况。本研究以大学自身创立的企业(校办企业)为中心分析迅速发展的中国产学合作状况,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由大学设立校办企业,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极为少见的中国特有的产学“合作”方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大学资金不足;(2)大学参与市场机会的出现;(3)产业研发的消失;(4)近年来大学拥有的技术自身市场价值的增加──软件和生物等。
  在我们评价这样的校办企业对中国的创新体系所带来的影响时,可以说正面影响主要有(1)从校办企业获得的资金弥补了政府拨款的不足;(2)顺利地推动了从学校到产业的技术转移;(3)对于发展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如下这些负面影响,(1)它牺牲了大学本来的教育和研究功能;(2)对大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乃至研究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3)弱化了基础研究,增加社会整体的成本;(4)使大学承担不必要的经营风险,校办企业经营一旦恶化,就会使人们失去对大学的信任。
  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政府通过进一步放宽对大学的限制,各大学追求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大学也需要重新认识通过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重要性,进一步充实大学经营和校办企业的管理。而且,不仅是北京和上海等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大学,提高地方大学的水平也非常重要。那些被指定为重点院校的大学为成为国际认可的教育和研究机构,也需要进一步整顿大学和校办企业等产学合作的运营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