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结构性经常项目走向:按照储蓄·投资平衡法所作的实证分析

作者 深尾京司 教职研究员(与千明诚合著)
发表日期/编号 2002年9月 02-J-017
研究课题  
下载/链接

概要

  本论文旨在按照标准的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结构性经常项目顺差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试图看清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等经济结构变化给日本结构性经常项目顺差所带来的影响。
  随着2001年中期以来日本贸易、服务收支情况的急剧恶化,“黑字大国终结论”的说法在日本国内日益沸沸扬扬。从标准的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来看,这种说法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没有将国内外经济景气变动等短期性因素与发展中国家的追赶、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等长期性因素区别开来;2)忽视了汇率是内生变量这一决定因素,而把它当作了外生变量来对待。
  对此,我们根据储蓄·投资平衡法推算了宏观计量模型,测算出市场均衡、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名义汇率和经常收支的值。该模型的特点在于既包含了表示企业生产向海外转移的效应的变量(即国外生产比率),也包含了表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追赶速度的变量(即在世界工业产品出口总额中亚洲地区所占的比例)。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整个20世纪90年代,均衡状态下的汇率几乎都低于实际汇率,除个别时期外,均衡状态下的经常项目顺差额也比实际值大。而且,这种倾向在1997年以后愈发明显,测算值与实际值的偏差也越来越大。2)由于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日本贸易、服务收支函数向下方移动,使得均衡状态下的汇率降低、经常收支减少。3)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追赶使贸易、服务收支函数向上方移动,这虽然使均衡状态下的汇率有所上升,但对经常收支几乎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