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摘要

对1970年代至1990年代贸易结算主要货币的考察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作者 伊藤宏之(客座研究员)、河合正弘(东京大学)
下载/链接

  本研究摘要根据分析结果,以政策意义为中心进行了大胆的论述,并非工作论文的组成部分。关于分析内容的详情请阅读工作论文。另外,在此论述的见解由执笔人个人负责,不代表(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的见解。

其他特别研究成果(不属于任何研究项目)

  2015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决定把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世界第2经济大国的货币人民币由此向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迈出了第1步。但是中国政府至今仍然频繁地干预金融市场,也迟迟没有取消对国内外投资者的限制规定。考虑到中国的这种现状,不得不说今后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能否真正获得认可并被使用尚不明确。还有意见认为,从根本上说,把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本身就为时尚早。人民币果真能成为与美元和欧元这些国际货币并驾齐驱、甚至超过美元和欧元的货币吗?还是像日元一样,在国际化的旗帜下开放金融市场,最终却一事无成?

  未来即使无法预测,也可以根据过去主要货币的经验来展望人民币的将来。本论文以此为宗旨,目的在于从1970年代至1990年代美元、日元、德国马克的经验总结出人民币要想实现国际化究竟需要什么。

  具体来说,本论文使用贸易发票货币所占份额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试算出了1970年至1999年美元、日元、马克在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动向,以及决定份额的主要原因。通过这个分析,从主要货币占贸易发票货币的比重得出了各种令人深感兴趣的结果。

  首先再次证实了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美元作为全球货币、马克作为欧洲地区货币分别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日元既没能成为全球货币,也没能成为亚洲地区货币(参见图1)。马克为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顺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日元在亚洲和大洋洲不仅没有成为主要货币,而且在本国贸易中也至今没有成为主要货币(参见图2)。

  本研究进而又追加了英镑、法郎、意大利里拉、瑞士法郎,使用主要7种货币占贸易发票的份额数据,跟踪分析了这些货币在发行国之外所占份额的主要原因。结果发现,与某主要货币发行国的贸易量越多,该国货币作为贸易发票货币被使用的倾向也越强;金融市场越发达、或者越开放的国家,份额反而越低。越是金融市场发达开放的国家,越不依赖主要货币,包括以本国货币在内的贸易结算货币的选项也越多样化。

  此外还发现,在影响货币政策的货币篮子中比重越高,或者与该货币圈的贸易量越多,该货币作为贸易发票货币被使用的倾向就越强。也就是说,在货币政策上,越是最重视对美元汇率稳定(因此在货币篮子中美元比重升高,即属于美元圈)的国家,以美元结算贸易的倾向也越强,或者与属于美元圈的经济体的贸易量越多,以美元结算的倾向也越强;相反以马克结算的比例就会下降,所以美元和马克处于竞争对手关系。另一方面,日元很少受货币比重、以及与某种货币圈的贸易量的影响。通过这些结果可以说,马克之所以能够在欧洲确立了作为地区货币的地位,是因为欧洲许多国家属于马克圈,而且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活动很多。与此相反,日本被属于美元圈的国家包围,因此以日元结算的贸易份额很难上升。

  最后本研究还调查了各个主要货币发行国自身的原因对以本国货币结算的比例产生什么影响,发现越是(对世界的)贸易总量大、收入水平高、或者金融市场发达、开放度高的国家,使用本国货币作为贸易发票货币的倾向也越强。另外还发现,与属于美元圈各国的贸易比例越高的国家,即便是主要货币发行国,利用本国货币的比例也越低。

  这些回归分析对人民币在贸易方面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如果预计今后中国经济收入水平将继续上升,作为世界主要贸易国的地位不可动摇,那么人民币的国际化就会取得进展。但是尽管IMF决定把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但从最近中国金融市场的疲软和人民币贬值趋势来看,今后中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开放金融市场仍然不透明。在这个意义上,人民币进一步实现国际化能有多大进展也不明朗。而且中国与日本同样被属于美元圈的国家包围,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来说也是一个重大障碍。亚洲、大洋洲的美元圈国家会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发票货币,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可以说美元和人民币的争霸活动将在亚洲展开。

图1:主要货币份额与对货币发行国的出口比例
图1:主要货币份额与对货币发行国的出口比例
[图扩大]
图2:日元与马克的贸易结算份额,1970-2013
图2:日元与马克的贸易结算份额,1970-2013
[图扩大]
2016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