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者对本书的介绍

日本的企业治理——重新设计与恢复竞争力

编著者对本书的介绍(摘自本书“序言”)

本书讲述从90年代后半期至今的日本企业治理的进化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由于围绕日本企业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放宽限制和制度改革脚步加快,因此,日本企业对治理、业务和组织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具有主办银行体制、互相持股、内部人员(内部晋升者)组成董事会、重视企业员工的经营手法等特征的日本企业,以1997年发生的银行危机为转折点,情况突变,其进化的方向和改革成果在日本国内外受到了高度关注。

  本书的课题是,对从1997年银行危机,经过2008年的雷曼危机到现在的日本企业治理进行全面跟踪。

  关于这一主题,自进入2000年以来,包括笔者也参与编辑的Aoki, Jackson and Miyajima eds.,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Japa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Divers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在内,在日本国内外发表出版了许多研究。

  但是,迄今的许多研究,实证分析的对象仅截至不良债权问题严重的2000年初期,没有覆盖其后的经济复苏时期的变化。而且,迄今的研究所关心的问题集中于向美国式模型集中还是保持多样性这一点,很少分析企业治理的变化对企业行为和绩效产生的影响。即使进行了分析,也将重点放在日本企业的传统特征导致了泡沫经济及其后的经济停滞的路程等问题之上。

  对此,本书不仅限于外部治理和董事会改革的变化,而且尝试了对企业治理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企业治理与企业行为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关于新的主办银行参与的可能性、恢复互相持股的实际状况和外国投资者增加的功能、收购基金(Buyout Fund)的经济作用等,本书提出了新的看法。此外,本书弄清了企业治理与选择雇用体系之间的关系、业务组织治理的实际状态及其问题所在、上市公司的经济功能,这一点可以说是本书独自的贡献。本书还对企业治理给研究开发投资、财务选择、分红、雇用政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本书具有迄今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广阔视野。

  本书展示了独自的见解,现代日本的企业治理,是以人际关系为基本的日本式体制与以市场为基本的美国式体制相结合的混合型,进而又重新强调了伴随这一制度变化(即变为混合型)的成本方面的变化。最后这一点目前还仅限于一种假说,敬请各位今后不吝批评指教。

  此外,本书还在有限范围内论述了世界金融危机对企业体系产生的影响。2008年秋季以后,随着世界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略带情绪化地批评1980年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进展是“过度市场化”的声音越来越大。本书希望通过实证分析,能够提供冷静的观点去考察“市场化”的影响。

  本书是以宫岛为研究课题负责人的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企业治理研究会的成果,该研究会于2002年由原所长青木昌彦组织成立以来,在这个领域第一线的研究人员及实际业务专家的参与下一直活动至今。其主要的研究课题是弄清90年代后半期以后日本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实际状况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其中,对截至2000年初的企业治理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已经出版,即前述Aoki et al. eds,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Japan。此外,关于自90年代末激增的并购的决定因素及其经济作用的研究成果也已经出版,书名是宫岛英昭编著《日本的M&A——对企业治理、组织效率、企业价值的冲击》(东洋经济新报社,2007年)。非常幸运的是,这些书刊为这个领域的一种标准受到了广泛认可。本书是继这些书之后的研究会第三部研究成果。

  与本书相关的研究会成立于2007年。当时,在关于企业治理问题的领域里,对内部治理(董事会、激励机制体系)和外部治理(来自股东和债权人的制约、并购的作用)等的分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进展。基于这一认识,笔者首先对剩余的分析课题进行选择。为此,本研究小组组织了关于“企业治理分析的前沿”的每月研究会,得到了经济产业省产业组织课的各位专家的参与。首先,重新筛选了应该在学术上及政策上进行探讨的课题。与此同时,与日法会馆和早稻田大学21世纪COE研究计划组共同主办了国际研讨会“组织与绩效——如何理解企业的多样化”(2008年11月),与一桥大学、早稻田大学G-COE研究计划组共同主办了Business Law and Innovation Conference,努力吸收国内外关于企业治理分析的最新成果。

  从2009年度起,以整理归纳上述关于“企业治理分析的新领域”的论点为前提,开始对关于日本企业治理结构的进化和今后展望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的焦点定位于基础性的长期问题,如:所有制结构的长期进化、重新构建状态依存型治理的方向、人力资产积累与激励机制并立共存的内部治理设计、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的互补和替代关系、企业治理的变化对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等。此外,2008年秋季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给日本的企业治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鉴于此,研究会要求各位作者在执笔时,有意识地考虑这一点,尽可能地论及这个问题。

  2010年3月,所有执笔人拿来第一稿举办了讨论会,除本书执笔人之外,伊藤秀史(一桥大学研究生院商学研究科)、小幡绩(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院经营管理研究科)、大湾秀雄(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井上光太郎(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院经营管理研究科)等各位也参加会议,探讨了第一稿的内容。另外,2011年3月,以本书内容中政策含义较强的部分为中心,与早稻田大学G-COE研究计划小组共同举办了研讨会“日本企业体系的进化——危机后的企业治理再设计”。

  本书的执笔人都是对经济学、经营学、金融理论领域的企业治理给予关注的精锐学者,各章都是根据独自构建的成套数据和最新计量模型推算出的成果,研究会要求各位执笔人对各自的主题进行严格的实证分析,同时,对于近年来日本的企业治理发生的变化,需要改革的问题,请执笔人即使冒一些风险也予以回答。各位执笔人对于几次修改要求,都爽快应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当然,本书还存在着遗留问题,如:近年来开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重组业务的实际状况还没有完全弄清,而且对新兴企业的治理问题和薪酬制度的分析也还欠缺,对这些我们有清醒地认识。此外,对企业治理的改革仍然在进行中,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暂时性。由于可利用的数据受到制约,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冲击的分析也根本谈不上很充分。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通过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整理和描绘出日本企业治理的整体状况。我们强烈期盼,本书的分析能够成为企业治理分析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

  在实施本研究项目中,得到了经济产业研究所所长藤田昌久、前理事长及川耕造、研究部部长富田秀昭、以及以松本光先生为首的各位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此外,经济产业省组织课的各位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了研究会,特别是关于企业治理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现场关注的事情,得到了前课长新原浩朗、现任课长奈须野太的许多指教和建议。在本书准备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本项目研究助理河西卓弥的帮助,本书多处得益于他的周密筹划。

  最后,继上一本《日本的M&A》,此次又得到了东洋经济新报社佐藤朋保先生的大力帮助,他的宽容大度、积极向前的建议给了我们巨大的勇气。在此,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各位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1年5月
宫岛英昭

日本语原文

作者介绍